APP下载

清刚俊逸 爽利不羁
——张雨《登南峰绝顶》赏析

2021-12-12

老年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书法史张雨楷书

□ 刘 燕

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要想巩固持久的统治,就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因此,元代统治者对各宗教派别一视同仁,大力支持宗教发展。大量宗教经卷的抄写也促使许多书家涌现出来。此外,寄身佛道以避世的书家也大有人在。这些书家虽然身处空门,但是与尘世仍有瓜葛,状态在半隐半显之间。张雨就是其中的代表。

张雨(1283-1350),元代诗文家、词曲家、书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为赵孟流派的重要传人,其独特之处一是身份为道士,且位在住持,地位特殊;二是其书法得赵孟亲授,却不被赵氏书风所笼罩,自辟蹊径,成为学赵而最有独特面貌的代表。他的作品既有赵氏书风的影子,又有己意,晚年受隐逸书家的影响,这一切使得他在元代书法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

《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轴,凡5行,每行字数不等,计61字,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入《石渠宝笈初编》。诗文内容为:缘云觅路作清,身似饥鹰晓脱。一上怒临飞鸟背,载盘惊天巨鳌头。神来甲帐风飘瓦,月堕下方钟隐楼。为问登高能赋者,陆沉谁复难神州。

从书体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件典型的“破体”书法作品。“破体”是书法史上一种独特的字体书写样式,指书写者在创作一件书法作品时,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成熟字体进行书写,充满融合性和探索性,亦具有某种自娱自乐的性质。纵观书法史,王献之似发“破体”书法之端,嗣后代不乏人。张雨此件“破体”书法作品主要使用楷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进行创作,亦偶有篆隶书笔法特点。其楷书端稳、行书畅达、草书奔放,虽动静不同,却能很好地糅合在一起。一件具有强烈感染力和丰富变化的书法作品,在形式上是充满层次感的,轻重、虚实、开合、收放等诸多变化各尽其能。张雨此作恰恰符合这个标准,究其原因,便是“破体”书写方式起了重要作用。通篇来看,用笔厚重、点画扎实之处,均是楷书或行楷书,而用笔轻盈、用墨浓枯相间、以虚代实的部分却是行书或草书。尤其是草书部分,用笔奔放,字势收放对比极其强烈,用墨也极为大胆,“鸟背”二字便是明显的例证。因此,虚实相生、层次分明多变构成了此作形式上的显著特点。

此外,“破体”书法的另一优点,是强烈而有节制的抒情性。无论王献之的《廿九日帖》,还是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卷》,均有一泻千里又时有节制的书写节奏,情感的抒发既奔放又不逾矩。张雨此作亦有较强的抒情性,行草书中极力舒展的点画,有时会令字形变得近于野逸,而其后的楷书则使点画重新回到较为理性的书写状态中。可以说,此作在调控书写者情感表达方面亦有其独到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此作为立轴。曾见有心者统计《中国书法全集》元代卷所收80位书家的300余件作品中,立轴只有7件,分别是张雨4件,杨维桢2件,倪瓒1件。我们知道,立轴的大量出现是在明代,而张雨的立轴应是书法史出现较早的作品了(传世最早的立轴是南宋吴琚的七言绝句诗轴,同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相较于明代的高堂大轴,这件作品并不算大,但它对此后书法式样的变化起了先导作用。小作品一旦拓而为大,笔法的精细表现就要让位于空间结字的巧妙安排,并且作品的视觉冲击力需依赖笔势的飞越以及墨法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因此,张雨做了以下努力:首先,改变赵氏手卷扁结字的小字结字方式,改为纵长,便于线条的舒展。其次,借鉴米芾摇曳多变的态势,增加字形的欹正变化,使行气线避免刻板。再者,用墨浓枯相间,促使章法产生层次和虚实变化。张雨作为道士,作品中自然带有一种清刚俊逸的“道品”之气,使他的书作免于狂怪。当然,作为早期立轴作品,还有需要完善之处,比如,字与字之间无牵丝萦带以畅其气;字形稍显刻意甚至突兀,如“一、临”等字;落款未有成熟的安排等。这些不足,到了晚明书家那里才被一一解决而使立轴书法走向成熟。不过,这件立轴作品在书法史上的“先声”作用依然是无可取代的。

《登南峰绝顶》元·张雨 纸本墨迹108.4cm×42.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书法史张雨楷书
楷书的教与学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论本科教育中书法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从书法典籍谈临摹与仿书的区别
书法史上的养生名帖研究
美丽从不是全部 张雨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