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文体特征,聚焦人物形象
2021-12-11孙双金
孙双金
课堂实录
一、了解作者,明确三个要素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的课题叫什么?
生:(齐)《穷人》。
师: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你们知道吗?
生: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写过《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
师:这是他的三大著作。托尔斯泰是个什么样的作家?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他。
生:是個伟大的作家。
师:高尔基曾用一句话评价托尔斯泰:
“谁不认识托尔斯泰,谁就不能认识俄罗斯。”托尔斯泰就代表着俄罗斯。如果要
用这样的句子介绍我们中国的作家,怎么介绍?
生:谁不认识鲁迅,谁就不认识真正的中国。
师:给他掌声。鲁迅就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杰出代表。托尔斯泰就是这样杰出的人。《穷人》是一篇小说。小说有三大要素。读小说我们接触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板书:情节)
生:(齐)情节。
师:有谁知道情节分哪四个部分?
生: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师:大概对了。那么在小说里这些部分我们用什么词来说呢?一般是说小说情节的——(板书:开端。生齐说。)然后是情节的——(板书:发展。生齐说。)然后是情节的——(生齐:高潮。师板书。)最后是情节的——(板书:结局。生齐说。)情节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叫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概括情节,感受人物心情
师:今天我们首先走进小说《穷人》的情节,把书打开,快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情节的开端?
(生默读)
生:写的是桑娜急等夫归。
师:他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的。谁还有不一样的?是在什么环境当中等她的丈夫归来?
生:桑娜在狂风暴雨中等丈夫归来。
师:把环境放进去。他的丈夫出去干什么了?
生:桑娜在狂风暴雨的夜晚,急等丈夫打鱼回来。
师:什么叫概括?你看,人物——桑娜;环境——狂风暴雨的夜晚;事情——等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连起来说一下。
(生各自说)
师:这叫概括能力,高年级的同学要具备。这是用一句话概括,现在我要你用小标题概括。谁能把一句话浓缩成四个字,同桌讨论。
生:等夫归家。
生:雨中等夫。
生:急待夫归。
师:你们觉得哪一个更好?
生:我觉得 “雨中等夫”更好,因为这个词语把事情和环境都融合起来了。
生:我觉得“急待夫归”更好一点,因为第2自然段里桑娜的语言表现出了她是非常着急的。
师:我觉得都有道理。孙老师原来概括为“等夫归来”,我觉得你们概括得比老师更好,我就用你的“急待夫归”。(板书:急待夫归)托尔斯泰的小说每一个情节都关注了人物的心理活动,那么桑娜在急切地等待丈夫的归来时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哪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的心情?
生:我觉得应该是“心惊肉
跳”。
师:一起读。
生:(齐)心惊肉跳。
师:(板书:心惊肉跳)“心惊肉跳”是什么意思?
生:心里紧张得好像自己的身体也在跳动。
师:说明她紧张到了什么程度?
生:紧张到了极点。
师:紧张到了极点之后就会表现出什么状态?(师生齐:心惊肉
跳。)为什么桑娜这么紧张呢?
生:首先因为环境十分恶劣,还有丈夫迟迟不回家,让她十分担心。
生:她担心丈夫在打鱼的时候有生命危险。
生:因为外面狂风暴雨,所以她十分担心丈夫的安危。
师:狂风暴雨,随时可能把丈夫的渔船吞没了,丈夫的性命危在旦夕。所以桑娜担心丈夫的安危,她在心惊肉跳。
生:从后面的情节可以知道她的邻居去世了。如果桑娜的丈夫发生危险,那整个家庭就会有灭顶之灾。所以桑娜也在为整个家庭担心。
师:给他掌声!他是联系下文一起看的。丈夫一旦出现意外,那桑娜就成了寡妇,而桑娜一家有几个孩子?五个孩子。一个寡妇带五个孩子怎么活呢?为丈夫的安危而担忧,为家人的命运而担忧,所以桑娜才会——心惊肉跳,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那故事情节是怎么发展的呢?桑娜接着做了什么事?快速浏览后面的部分。
(生默读)
生:桑娜接着去探望她的女邻居,她的女邻居已经死了,她就把女邻居家的孩子抱到自己家里。
师:他讲了两件事:一件事叫看望邻居,还有一件事叫什么?用四个字概括。
生:抱孩回家。
师:你们觉得这里的“孩”用得准不准确?
生:我觉得应该是抱回孤子。
师:通俗地说就是抱回——
生:孤儿。
师:孤儿和孩子的区别在哪里?
生:孤儿是没有父母亲的,而
孩子是有父母亲的。
师:失去父母亲的叫孤儿,是
抱回孤儿。那么情节中有两个词语,一个叫“看望西蒙”或者叫“看望邻居”,一个叫“抱回孤儿”。你们觉得孙老师在这里板书的话该写哪个?
生:我认为应该是“抱回孤
儿”,因为后面的内容写的是她担心丈夫不让她养这两个孩子,怕拖垮整个家庭。
师:给他掌声!他选择“抱回孤儿”,因为故事的发展都是围绕“抱回孤儿”发展的。那么“看望邻居”仅是“抱回孤儿”的什么?
生:前提。
师:还可以说是“抱回孤儿”的
什么?
生:原因。
师:一个原因,一个铺垫。因为去看望邻居才发现西蒙死了,所以她决定抱回孤儿。所以主要情节是“抱回孤儿”。全文都是围绕“抱回孤儿”这个主要情节来写的,所以我们在取舍的时候这里就应该写——(板书:抱回孤儿)
生:(齐)抱回孤儿。
师:那抱回孤儿之后桑娜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呢?用书上的一个词语,一起说——
生:(齐)忐忑不安。
师:(板书:忐忑不安)“忐”怎么寫?上面是个什么字?
生:(齐)上。
师:下面是个什么字?
生:(齐)心。
师:“忑”上面呢?
生:(齐)下。
师:下面呢?
生:(齐)心。
师:谁来解释一下“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生:心上下跳动,表示很不安。
师:这不安到了一种——
生:极点。
师:故事的发展是桑娜抱回孤儿,忐忑不安。那么故事的高潮桑娜的丈夫回来了,桑娜怎么做的呢?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
生:(齐)“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 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师:桑娜就是不告诉丈夫她把孩子抱回来了。桑娜在干吗?同桌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谁用四个字来概括桑娜在干吗?
生:我觉得她在“试探丈夫”。
师:她概括得多准确!奖励你做老师,把这四个字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试探丈夫)你看桑娜多么有智慧。桑娜在等待丈夫的时候,她是心惊肉跳;桑娜抱回孤儿的时候,她是忐忑不安;而桑娜在试探丈夫的时候,课文中没有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同桌两人讨论讨论,你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生相互讨论)
生:紧张纠结。
生:七上八下。
生:忐忑不安。
师:重复了,换一个词。
生:犹豫不决。
生:左右为难。
生:进退维谷。
生:坐立不安。
生:寝食不安。
师:那么,你们说选一个什么词语呢?
生:左右为难。
师:桑娜在试探丈夫的时候,
她左右为难。(生板书:左右为难)故事的高潮是“试探丈夫,左右为难”。那丈夫是怎么表态的呢?我们把课文的第24自然段读一读。
生:(齐)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生:忧虑焦急。
师:“忧虑焦急”是丈夫的心理神情,没有表态。丈夫是怎么表态的呢?
生:同意领养。
师:再读读这段话,仅仅“同意”还不够。
生:我觉得是“决定抚养”。
师:你快去!桑娜,你去把他们抱回来。快去!你怎么不去呢?(做出推人出去的动作)丈夫什么态度?
生:他在催促桑娜。
师:给他掌声,热烈一点儿!那么用四个字来概括是——
生:催促领养。
师:催促什么——抱回。“催促抱回”和“同意抱回”态度一样吗?“同意”就是同意你抱回来,而“催促”则是主动地、催着她的态度。完全不一样。(生板书:催促抱回)读语言要读到语言内部去。意思一样,但是“同意抱回”不能把丈夫的情感、态度表达出来。“催”着去抱回,态度就不一样了。那桑娜一听到丈夫催她,是什么表现呢?读第25、26自然段。
生:(齐)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师:有感情地读出来。(师示范读)再读。
生:(齐)“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师:(富有感情地)“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当丈夫催促桑娜去抱回孩子的时候,桑娜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一动不动”是桑娜的动作,这是她外在的表现。此时桑娜的内心是怎样的呢?用一个词语概括。
生:欣喜。
生:解脱。
师:有个成语叫“如释重负”。还有呢?
生:“激动不已”。虽然她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但我认为这是因为她太激动了,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
师:给他掌声!这就读到文字里了,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里了。此时桑娜可以说是激动不已,内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但是外在的表现却是“一动不动”。奖励你把“激动不已”写在黑板上。(生板书:激动不已)
师:我们来看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穷人》这篇小说开端写桑娜在狂风暴雨的夜晚急切地等待自己的丈夫归来,此时的内心是心惊肉跳。故事的发展:桑娜去看望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之后,毫不犹豫地抱回了两个孤儿。但是回到家里之后,她内心忐忑不安。故事的高潮:丈夫回来之后,桑娜就试探丈夫的态度。在试探的时候,桑娜是提心吊胆的。当丈夫表态催促桑娜去把孩子抱回来的时候,桑娜虽然是一动不动,但她的内心是激动不已。这就是小说的——(师生同说:情节。)也有人说把高潮和结局可以合在一起,整个部分都称为高潮。“桑娜拉开帐子。你瞧,孩子已经在这里啦。”到高潮处戛然而止,也可以。那么情节和故事的区别在哪里呢?一个作家说过一句话: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叫故事。什么叫情节呢?“国王死了,后来王后因为伤心也死了。”这叫情节。情节更讲究内在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这里没有写“看望西蒙”,而是写“抱回孤儿”。因为抱回孤儿跟上下文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因为抱回孤儿她要试探丈夫,正因为试探丈夫,丈夫才催促她抱回孩子。这就是小说的情节。我们刚刚接触小说,要初步感受一下什么是小说的情节。
三、对比阅读,聚焦环境描写
师:那小说当中第二大要素是什么呢?(板书:环境)是环境描写。这篇小说中有许多精彩的环境描写。让我们首先走进小说的第1自然段,(出示第1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生:(读)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师:读得真好。第1自然段几乎都是环境描写,这一段当中哪个关键词特别吸引你的眼球?你最关注的环境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温暖而舒适”。因为这里的“小屋里温暖而舒适”和前面的“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进行了对比。
师:我们先来看看“温暖而舒适”,拿出笔画一画小屋里写温暖舒适的句子。(板书:温暖而舒
适)
生:我是从这句话看出来的: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干干净净”和“火还没有熄”,还有“闪闪发亮”“安静地睡着”,我从这几个词语中体会到了小屋里十分温暖而舒适。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读: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生齐读)
师:哪里能看出温暖?哪里能看出舒适?
生:因为屋子的温暖,孩子们才会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生:从“地扫得干干净净”,还有“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可以看出小屋是非常温暖的,也是很舒适的。
师:走进一家人家,屋子里面干干净净,让人感到很舒适。还从哪里看出温暖舒适?作者为什么要写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生:如果这个小屋不是那么干干净净的话,食具早就锈了。
师:为什么还要写白色的帐子?
生:因为白色的帐子是非常容易脏的,除非主人非常干净才不会被灰尘弄脏。
师:白色帐子特别容易脏,一
段时间不洗之后就变黑了。那么你从帐子是白色的,从食具是闪闪发亮的,从地面是干干净净的,从小孩睡在床上那样舒适,看出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她是一个勤劳的妻子。
生:爱干净的人。
生:我觉得她也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因为她连食具都擦到闪闪发亮,帐子也能洗到白白的,可以看出她很细心。
师:细心、勤劳、贤惠、能干。小说表面上写的是“温暖而舒适”的环境,其实写环境还是在写人,写桑娜这个人。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我们一起把这段读读,好好体会一下这里的环境描写。
(生齐读)
师:桑娜迟迟等不到丈夫归
来,于是她去看望她的邻居西蒙。西蒙家的环境和桑娜家的环境有什么不一样?又有什么一样的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同桌两人可以交流一下。
(生圈画,交流。)
生:我认为相同的是她们都把自己的孩子照料得很好。第7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跟第1自然段中桑娜的孩子一样。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师:西蒙不是死了吗?她的孩子为什么还能睡得那么香呢?
生:这句话的前面一句话说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临死前还在照料孩子,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师:你从这句话读出西蒙是个什么样的母亲?
生:富有母爱的。
生:很细心的。
师:说得好。她们都是富有母爱的好母亲。这是她们的共同点。那么西蒙家的环境和桑娜家的不一样在哪里呢?
生:桑娜家有生炉子,温暖而舒适。而西蒙家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师:读。
生:(齐)又潮湿又阴冷。
师:为什么她家是又潮湿又阴冷?难道西蒙是懒母亲吗?
生:因为她生病了,她没有多余的精力再打扫家里。
生:还有因为她是个寡妇。
生:这里已经为下文西蒙的死做了铺垫。
师:西蒙已经死了。死了多长时间了?不知道。所以这里的又潮湿又阴冷写出了死之潮湿,死之阴冷,死之悲凉。这和桑娜家的温暖而舒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一起好好读一下。
生:(齐)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师:通过刚才的环境描写解
读,读懂了环境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生齐:人物。师板书。)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情节也是为什么服务的?(生齐:人物。)这个情节不也是为了人物服务的吗?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都是为了塑造人物服务的。
四、走近人物,品读人性光辉
师:下面我们走进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桑娜的内心世界。当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时,桑娜是怎么做的呢?
生:(齐)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师:桑娜见到西蒙的孩子的时候有一连串的动作,同学们拿出笔来,把这一段当中描写桑娜的四个动词找出来。
生:这四个动词是“裹、抱、放、拉”。
師:这四个动作是“裹住、抱
回、放在、拉好”。动作是一连串的。托尔斯泰是不是太啰嗦了?能不能把四个动作换成两个?我们来换换看。把“裹住”去掉,把“拉上”帐子也去掉。
生:我觉得不可以。这一段的四个动词可以塑造出桑娜的性格,说明她比较细心。别人家的孩子她也是会好好对待的。
师:那直接从床上把孩子抱回去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用头巾把孩子裹着抱回去呢?
生:“裹住”是为了不让孩子受凉,体现了桑娜的细心。
师:你没有联系环境来说。屋外是什么环境?
生:第1自然段写了当时屋外的环境是狂风暴雨,如果她不裹住孩子,孩子就会被冻到。
师:你从“裹住”看出桑娜怎
么样?
生:说明桑娜对待每一个人都很细心。
师:她是那么的细心,每一个动作都深深地表现出了母爱。那为什么还要把帐子拉起来呢?
生:因为她怕她的丈夫会发现。
生:她把帐子拉起来,是为了不让风进来。
师:家里有风吗?前面讲了她家里怎么样?(师生同说:“温暖而舒适”。)你这个不成立。
生:前面说外面是海风呼啸,所以她拉上帐子可能是少一点噪音。
师:帐子是不能隔音的,帐子是挡灰尘、挡蚊子的。这里她把帐子拉起来,主要原因是:怕丈夫回来一眼就看到家里多了两个孩子。这里是和下文相照应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怎么样?
生:很细心。
师:对。这是一个多么细心的人啊!你看这四个动作,“裹”,是为了不让孩子着凉。“拉”,是不让丈夫一回来就发现她把孩子抱回来了。你看,桑娜做得那么细心,前前后后都想得那么周到。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
生:(齐)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师:这里面有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你们的心什么时候跳得很厉害?
生: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
生:要比赛的时候。
生:自己做错了事情,怕被批评的时候。
师:桑娜这个时候心跳得很厉害,说明此时她心里非常紧张。“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
生:因为如果桑娜不这样做的话,两个孩子有可能会死去。
师:你从“非这样做不可”读出了什么?
生:桑娜有一颗善良的心,她
的心中是充满爱的。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么她就会觉得违背了自己的心。而且第7自然段也写出,邻居西蒙也非常希望她的两个孩子能生存下来。
师:说得多好!她读出了桑娜的善良,(板书:善良)充满着爱的光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生:(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怎么把情感读出来?(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地示范读)“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生充满感情地齐读)
师:我们读人物主要读人物的什么呢?(板书:动作)我们从桑娜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读出了她本性的善良,充满了爱的光辉。那么我们除了读人物的动作之外,还可以走进人物的——(板书:心理)再仔细品味人物。托尔斯泰是怎样把这个人写活的呢?谁来把这段读一读?
生:(读)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这一段写得特别精彩,每
个人都读一读。
(生读)
师:这一段写了桑娜的什么心理活动?(生:忐忑不安。)忐忑不安是笼统的,具体说说看。她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怎么样?
生:开始她十分紧张,她怕丈
夫揍她。但之后她觉得就算被揍了也要把孩子抱回来。
师:开始是有点紧张的,后来是坚定了。这是他读出来的。
生:桑娜想如果能领养孩子,
被揍就被揍吧。
师:后面“揍我一顿也好”说明她坚定了,下定决心不管怎么样都要领养孩子。前面你还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觉得她对自己的行为刚开始感到有点疑惑,后来感觉很害怕,最后她觉得只要能把孩子领养过来,就算被揍一顿也好。
师:开始——“会说什么呢?”担心。接着——“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呀?”有点后悔。最后——“嗯,揍我一顿也好!”坚定了。她的内心是很复杂的、有变化的。你看这一段当中,有几个问号?
生:四个。
师:几个省略号?
生:五个。
师:我们来看四个问题。(出示四个问题)“他会说什么呢?”她性格粗暴的丈夫会说什么呢?
生:五个孩子我已经够累了,
再来两个孩子,整个家庭都要被他们拖垮了。
师:是呀,丈夫会指责她。
生:哎呀,你怎么可以这样呢?我们现在生活这么贫穷,再加上两个孩子,我们岂不是连日子都不能过了?
师:是啊,她担心丈夫会指责她。这里的心理活动用一个词概括叫什么?担心。第二个问题——
生:(齐)这是闹着玩的吗?
师:“闹着玩”只玩5分钟,只玩10分钟。但是抱养人家的孩子要养多长时间?
生:要对他的一生负责。
师:要养一辈子。这是闹着玩的吗?第三个问题——
生:(齐)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师:桑娜此时好像有点什么?
后悔。为什么要把他们抱回来呀?刚才我们前面说过了为什么,她怕孩子活活地冻死和饿死。她的本性促使她抱回來,更能显示出桑娜本性的善良。伟大的作家从来不会喊口号,总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真实的人性。这样的桑娜才是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再好好体会一下。桑娜脸色苍白——
生:(齐)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最后一个问题:“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板书:语言)这里就要写到人物的语言。假如你是桑娜,丈夫回来了,你会怎么说呢?
生:我会把真实的事情告诉他。
师:她会实话实说。
生:我觉得应该先等一等,等
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再说。
师:恰当的时机。
生:丈夫应该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我会用话打动他,让他同意领养。
师:我们来看看桑娜是怎么对她的丈夫说的。看桑娜的三处对话,(出示)第一处——
生:(齐)“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师:桑娜在家里等啊等啊,多
么希望自己的丈夫能早点回来啊。现在丈夫回来了,照理应该迎上去说:“你终于回来啦!快点,快点进来洗个手,我泡杯茶给你,我烧晚饭给你吃。”现在桑娜却不敢看他,为什么?
生:因为她怕丈夫会责怪她把孩子抱回来。
生:因为她心里对丈夫有愧。
师:她有事瞒着丈夫,而且还是重大的事情瞒着她的丈夫。在那个年代,都是男尊女卑的。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所以在男人做主的世界当中,做妻子的一下做了这么大的决定,她觉得内心有愧,所以都不敢看他。第二处——
生:(齐)“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师:你看,“我可替你担心呢”是真实的,但前面“我?”,她一下子紧张得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了,还是因为她瞒着她的丈夫。后来她告诉丈夫西蒙死了。丈夫问她什么时候死的,桑娜怎么说的?读——
生:(齐)“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們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师:桑娜的这段话中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西蒙死之惨,二是突出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小,并且强调说“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为什么要渲染西蒙死得惨,特别强调两个孩子那么小?
生:因为只有那样才能让她的丈夫同意领养。
生:我觉得她是想打动她的
丈夫。
生:我觉得桑娜是想先看看丈夫听到后的反应,然后再考虑怎样跟丈夫说她已经把孩子抱回来了。
师:是啊,说到这里的时候,桑娜就不再说了,桑娜沉默了。桑娜为什么沉默?
生:她想观察一下丈夫的反应。
师:从桑娜说一半留一半,还
可以看出桑娜的什么特点?
生:她十分周到。
生:我认为她是一个机智聪
明的人,她会用委婉的语言来打
动别人。
师:她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你看,桑娜的形象越来越丰满了。一起读一读——
生:(齐)“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师:这篇小说除了写主要人物桑娜之外,还写了次要人物——她的丈夫。丈夫虽然迟迟才出场,但是一出场,丈夫的表现就光芒四射。我们一起读一读丈夫的表现。(出示对丈夫的描写)渔夫皱起眉——
生:(齐)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师:这里用了一个词——“熬”。(板书:熬)“熬”下面几点啊?(生齐:四点。)两点代表冰,三点代表水,四点代表什么?
生:(齐)火。
师:用“熬”组词。
生:煎熬。
师:对。五个孩子,日子已经过得非常艰难了,现在一下子又来两个孩子,七个孩子对于渔夫来说,将来的日子就是什么——(师生同说:煎熬。)这不是一两天,而是一辈子的煎熬。但是渔夫宁愿自己煎熬,都要把孩子抱回来,他说我们总能怎么样啊?(板书:熬过去!)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
师:这个态度还不坚决。
生:(态度坚决)“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
(生齐:穷人。)写了哪几个穷人?桑娜是穷人,西蒙是穷人,渔夫是穷人,他们都是穷人。但是这些穷人有个共同的品质是什么?
生:他们都很善良。
生:他们善良的心是可以压倒生活上的贫穷的。
师:给她掌声!
生: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对当时社会上吝啬的富人的批评和讽刺。
师:讲得好。当时一部分贵族生活糜烂,花天酒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他们的心灵也跟着一起糜烂。托尔斯泰虽然出身贵族,但是他对平民、对穷人抱有一颗深深的同情之心。到了晚年,他把自己所有的家产全部捐给了穷人。在一个风雪之夜,他出走了。最后死在了风雪之夜的晚上。文中人物虽然是贫穷的,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本质是那么善良,充满爱的光芒。他们的品质比金子还要宝贵,还要富有。这就是《穷人》这篇小说带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五、课后练笔,想象补充留白
师:(出示小练笔)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小练笔,写下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者对话、神态。
1.“桑娜拉开了帐子”之后,渔夫和桑娜的表现。2.“两人沉默了一阵”,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
师:我们今天学小说,抓住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进行品读。不管是情节也好,环境也好,其实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品质。这就是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下课!
教学反思
《穷人》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小说,我在1981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教材中就有这篇课文,现在统编教材又选用了它,可见经典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那么我是如何教学《穷人》这篇小说的呢?我想,主要抓三个因素: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
一、情节教学:让文本站立
起来
本单元为小说单元,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环境和人物。基于小说的文体特征以及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时首抓小说的情节。
如何教学《穷人》这篇小说的情节呢?我记得我的导师杨九俊先生说过:“我听了好多小学老师的课,发现小学老师不能把一篇文本真正立起来。”为什么一篇文本立不起来呢?我认为从小说上来说,是因为教师没有梳理好小说的情節,如果把情节梳理出来了,文章的骨架就出来了。骨架一出来,文章就立起来了。
那么,《穷人》这篇小说的情节是怎样的呢?首先我引导学生把小说的情节梳理出来。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情节的主要内容,在什么环境中谁干什么,这就是一句完整的话。不过高年级学生仅仅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还不够,还要学会用关键词语、小标题来概括。学生便说了很多四个字的小标题,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小标题,选择出最符合情节的一个。
《穷人》这篇小说中,一个独到的地方就是人物的心理变化特别突出,基本上每一个部分都写到了桑娜的心理,所以每一部分经过品读之后,再引导学生将桑娜的心路历程进行概括,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章的情节。
梳理完文章情节,训练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四个关键词语来概括,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是语文课当中十分重要的能力。拥有阅读概括能力的人能将长文章读短,会把一本书读薄,因此,在情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重要。
二、环境教学:在似懂非懂处教学
《穷人》一文的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事情发生时的环境,那我们到底该抓哪些内容呢?我听老师在教学时,有的抓“海风呼啸”,有的抓“汹涌澎湃”,有的抓室内“干干净净”。我个人感觉在教学环境描写当中,要学会取舍,舍的是学生已经懂的知识,要讲那些学生看似懂实际没有懂的。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温暖而舒适”这几个字是全文环境描写中最耐人寻味的。课文中写“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穷人家的温暖舒适仅仅是地面干净、帐子雪白、食具闪闪发亮。这是最普通、最基本的温暖,是穷人家的温暖而舒适。从“温暖而舒适”这几个字,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桑娜作为家庭主妇的贤惠、勤快、能干。此处的环境描写表面上是写环境,实际上是写人,突出人物的美好品质,因此“温暖而舒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人物教学: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无论是情节还是环境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人物。在小说教学中,紧扣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本质上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篇小说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尤其精彩,当她看到邻居去世之后,她把孩子裹起来抱回家,放在床上把帐子拉起来,课文中有句话写得很精彩:“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是她本能的自然流露,这句话写出了穷人善良的本性。她回到家后忐忑不安,十分真实地描写出桑娜复杂、矛盾、纷乱的心理。她开始担心丈夫回来责怪自己,甚至担心丈夫揍自己一顿,但是她宁可冒着被丈夫揍的危险,也要收养孤儿,说明桑娜已经坚定了要领回孩子的决心。她从开始的担心、自责、矛盾,到后来的坚定,一连串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桑娜内心世界的变化。这是一个穷人在特定环境中内心的矛盾、挣扎,正因为写得真实,我们觉得桑娜这个人物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丈夫回来之后,桑娜表现出两次沉默。第一次沉默,桑娜在考虑如何和丈夫说这件事,第二次是通过渲染寡妇家的凄惨环境,借此看丈夫的态度。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桑娜不仅善良、能干、贤惠,还很聪明、智慧,让家里的顶梁柱丈夫来表态是否同意抱回孤儿。当丈夫同意抱回时,桑娜一动不动。外在一动不动,实则内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她原来提着的心也彻底地放下了。这篇小说对人物波澜起伏的心理变化刻画得真实、细腻、感人,让我们深深地为桑娜这个形象而感动,值得学生细细品味。
小说的教学要抓情节,抓环境,抓人物形象,不管情节也好、环境也好,都是为人物服务,所以最后的聚焦点要在桑娜这个主要人物身上。桑娜夫妇虽然物质生活很穷,但是他们的精神很富有,他们的人品很高尚,他们的灵魂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文字整理:吴倩、朱燕娴)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