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段数学课堂中数学情境创设初探

2021-12-11许丁峰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学中段创设情境数学

【摘 要】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主要科目之一,数学教学在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形成全面有效的理解,给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索小学中段数学课堂中创设数学情境的有效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173-02

新课改背景下,创设数学情境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应用的教学方式,其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新课程标准给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基双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综合与实践”的价值。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教师不仅要根据其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构建趣味、生动的情境,也应精心设计情境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积极探索数学情境的创设路径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措施,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1]。

1   小学中段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中段小学生是指三、四年级的学生,三、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加减乘除法运算的一般规律,对数学有了必要的认知。因此小学中段的数学教学与低年级不同,更加注重学生数学逻辑的培养、计算算理的掌握和空间感的培养。依托数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以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将数学计算的过程、计算算理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实现直观教学,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教师可以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情境化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努力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的情境化教学设计思路和模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小学中段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2.1  创设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抽象的数学概念相融合,能拉近学生与数学课堂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其中也包含着较多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教学。为此,教师应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增强数学情境的生活化特征,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笔者通过创设情境完成课堂导入:“同学们,相信大家通过预习已经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两种图形,大家可以举几个例子吗?”学生畅所欲言,指出电动伸缩门中就含有平行四边形,而梯子的侧面就是梯形,笔者接着为学生展示了一张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图形。然后笔者提出问题:“既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应用如此广泛,那么就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它们的概念,首先大家先分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概念构建,并借此引导学生拿出尺子、三角板等进行验证。

2.2  創设启发性情境,拓展学生学习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应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出发点,分析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其主动探索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与新知识相关的情境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小学中段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

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我们乘车去北京要12小时,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5千米,大家算算我们距离北京有多远?”这样的问题既能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点,也能为新知识的引入奠定基础。接着教师可引出例题:“小明从某城市乘火车到北京也要12小时,而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那么该城市到北京有多远?”大部分学生都能列出算式145×12,这样教师可引导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已有知识,学生能想出145×10+145×2和145×3×4两种算法,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然后为学生讲解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3  创设梯度式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层次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包括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包括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在设置教学情境时,教师应积极引入梯度式问题,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不断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在“图形的运动”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平移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现象。“同学们,大家注意看屏幕,是不是有一条小鱼在游动,谁能说说小鱼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根据图片,学生可以很轻松地说出小鱼在向左平移,在向下平移。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小鱼到底平移了多少,从情境图中,可以数出小鱼平移的具体格数,待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提高难度,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其他的平移问题,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解答。梯度式的课堂问答环节能有效提升数学情境的层次性,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灵活性。

2.4  创设合理情境,贴合学生学习特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合理设置教学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以“运算定律”的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同时也应带领其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概括出运算定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这样一道题:“小明在看一本234页的书,星期一看了66页,星期二看了34页,问还剩多少页没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课外阅读习惯,这一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列出算式234?66?34,并按照常规运算顺序得出答案是134,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问是否还有其他运算方法,这时有的学生便提出,可以先算一共看了多少页书,也就是66+34=100,然后再用234?100,由于66和34相加是整百数,所以最终的得数通过口算就可以

得出。

2.5  设置综合性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设置综合性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培养其综合思考数学问题的意识,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多方面素材与多种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堂与实践活动课堂相结合,设置一个在校内收集塑料瓶的活动,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统计图。在第一小组中,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利用多媒体向全体学生展示统计信息,并提出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先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方法求得平均数,使学生明白在数据较多时,移多补少的办法就会变得较为复杂,因而要自主探究更为简便的方法。

创设数学情境是将日常情境与数学内容相结合的一种高效教学手段,能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在新时代,教师应紧跟教育发展趋势,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积极优化数学情境创设方法,并不断加强自身知识与情感积累,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玉佳.情境创设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2020,12(34).

[2]贾衍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探究[J].新課程(教育学术),2019,5(1).

【作者简介】

许丁峰(1984~),男,汉族,浙江诸暨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中段创设情境数学
如何开展小学中段数学有效复习
中年级习作教学的四剂“良方”
探讨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实验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