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自主提问 培养学生多元能力
2021-12-11许瑞松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要引发学生的思维,就需要教师优化教学环节,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其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他们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同时推动他们持续思考。本文主要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驱动学生提问,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提问;多元能力;浮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094-02
当前初中物理教師比较注重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以自己提问为主,学生以被动回答为主,换言之,课堂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提问为主的教学模式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已经掌握的问题,教师还在不停地问,而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可能却没问到。当学生习惯了教师的提问,他们就会在课堂上等待教师的问题,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们的思维能力自然就得不到更多的锻炼。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教师应让学生自主提问,让课堂变成学生提问的阵地,变成学生思维碰撞与生长的阵地。对此,教师应创设多样的活动,不断地驱动学生提问。
1 生活情境驱动提问,激发学生想象思维
初中物理教材中大多数物理现象与原理多来自生活,换言之,物理是对生活的一个理性的归纳与总结。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相关体验的回忆,让学生在回忆的同时自然地产生一些与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1]。
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新课导入时,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塑料瓶中,问学生有没有办法不碰塑料瓶就可以拿出乒乓球。有学生说,往塑料瓶里倒入足够的水,乒乓球自然就能浮出水面。然后笔者让学生对此方法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乒乓球为什么会浮出水面呢?这是他们基于生活的情境,情不自禁地问出的问题。有学生继续提问:乒乓球能浮上来,说明球受到了一种力,那么这个力是什么呢?教师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按的时候需要用一定的力,这充分说明乒乓球在水中受到了力。又有学生提出问题:乒乓球在水中受到的力是什么力,有什么样的特性,它的大小可不可以测量,这种力对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显然生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发挥想象,问的问题逐渐变多。学生会沿着想象,不断地进入深度探究。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打开他们思考的阀门,让多样的问题涌现出来。生活是物理知识的宝库,教师要让它变成激发学生思维的宝库。
2 小组合作驱动提问,激活学生思辨能力
小组合作给学生提问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是平等的,他们不会有压力,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同时他们也会在其他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就会有一个思辨的过程,即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在思辨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
如在“浮力”的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两人小组,让他们做一个感知浮力变化的实验。两个学生先是把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上,一个学生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一个学生将其写下来。接下来他们会把重物浸入水中,以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何变化。浸入水中之前,两个人先是彼此提问。其中一位学生的问题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不会有变化,变化会是怎样的,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同组的学生将问题都写下来,将他们认为的结论也写下来,待实验时逐步地验证。如学生A提出问题:随着重物不断地浸入水下,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会越来越小吗?学生B认为会的。学生A又提出新问题:如果读数越来越小,会不会变成零呢?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也在不断地思考,以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促进认知的深入。实验时,学生发现重物完全浸入水中后,尽管还在下沉,但是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却没有变化。因而他们又有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说明浮力与重物浸入水中的深度无关,那么与什么有关呢?小组间的合作让学生彼此间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他们提问的频率也就会高一些。同时在提问中,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就是说,合作也促进了他们思辨思维的发展。
3 反思环节驱动提问,激活学生分析思维
反思对物理学习来说相当重要,学生需要在原先的思维模式下,在已形成的结果中不断地反思。反思环节中,学生需要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用到了哪些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可以说,反思就是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就是让他们不要只关注结果,要关注探究的过程。重要的是,学生反思时会再次分析,再次提问,这能达到总结经验与纠正错误、激活分析思维的目的。
如在“浮力”的教学中,笔者将一个水杯放在斜面上,杯中有一个浮在水面的球,让学生画出浮力的方向。大多学生将浮力的方向画成了垂直于斜面的方向。笔者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而是将另外一个相同状况的水杯水平地放在桌面上,再让他们画出其中的浮力方向,这次多数学生将浮力的方向画成了垂直于桌面。笔者让学生对这两次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并提问,以让学生确认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反思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思考浮力的方向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所作出的结论基本上是想当然的。然后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分析两种情况下浮力的方向,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不是不同条件下浮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同样他们还发现两种情况下画出的浮力的方向都是垂直于水杯的接触物。此时,笔者建议做一个实验来证实浮力的方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一段红毛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上和烧杯底部,当乒乓球完全浸没水中时,学生发现红毛线在竖直方向被拉直。当他们将烧杯倾斜放置时,红毛线仍在竖直方向被拉直。实验后他们再次反思,面对问题时应先分析问题,当猜想有多个而且不能判断正误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反思是,之后拿到题目要多提出猜想,明确如果猜想成立说明了什么,如果不成立,又说明了什么,才能全面考虑问题。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既然浮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那么它对人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可见反思与学生的提问是相互促进的,多给学生反思的机会,他们就能多提出问题,从而不断锻炼自己的分析思维。
4 多元激励驱动提问,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如果能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都给予正面评价,都能激励他们,那么学生就会更愿意展示自己,能更大胆地提问。学生也只有大胆地提问,才能不断激发创新思维。许多思维的火花会因为学生不敢提问而逐步熄灭,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激励机制,以驱动学生更主动地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浮力”的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实验: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并使其下沉至杯底;再将相同大小的另一块铁片弯成“碗状”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中铁片受到的浮力是否相同。教师发现学生沉默着,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回答。笔者改变策略,先假设两次实验中铁片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进行反驳,那么这个学生所在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一颗星,星星作为他们提问的奖赏。即使学生提问错误,笔者也口头鼓励学生提出更多新问题。有的学生说,铁片下沉,说明浮力小于重力;铁片漂浮时,说明浮力等于重力,两个铁片受到的浮力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学生接着说,既然浮力不一样,好像什么变化也没有。还有学生说,浮力肯定发生了變化,大家都看到了,只是这并不能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学生的这些提问都是基于自己对题目的思考,也因为教师采取了多元的激励机制,学生才更愿意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每个学生都愿意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会因为受到激励,更愿意展示自己。这个环节中,学生就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疑问,同时这些疑问又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进而又有新的发现。
物理学科学习就是要能弄清楚事物的原理,要弄清问题的本质就需要不断地提问。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需要不断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当学生能在物理课堂上自主地提问,他们的学科素养必然能得到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能改变原先的物理教学模式,学生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也由此变多,能够培养多元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给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以让他们提出更多高质量的有挑战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春勇.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提问锻炼学生探究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9).
[2]刘玉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19(28).
【作者简介】
许瑞松(1981~),男,汉族,江苏南通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