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1-12-11张福贵袁盛勇
张福贵 袁盛勇
在现代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艺的现代性跟民族性是互为辩证存在的,而现代中国文艺在呈现与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革命精神方面也有其自身特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
自晚清民初开始,尤其到“五四”时期,从早期的梁启超、王国维、严复等到后来的陈独秀、胡适、鲁迅诸人,这些文化先驱者其实都在思考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问题,更在思考如何拯救中国并让中国发展为独立自强的现代中国问题。梁启超希望通过“新民”而新国,鲁迅希冀通过“立人”而立国,陈独秀冀望通过“新伦理”而新国,这些不论其有何观念上的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注重对于国人和民族精神重铸的考量。而在这方面,无论是现代教育还是现代文艺,它们都曾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价值。现代中国文艺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是一种具有气质性的艺术存在,这个气质既是个人的,更是民族-国家的,而且由于共产党在现代中国的坚强存在,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一定阶级性和党性的品质。在现代中华民族和中国精神的养成与发展方面,党的文学和文化并非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实践,它们已经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凝聚一起而成为了一種新的信仰,而在共产党领导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都已经成为新的民族精神和中国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存在与发展。
本辑所刊三篇文章,各有侧重。李生滨教授在文中通过对毛泽东三首诗词的细致考述和解读,认为毛泽东诗词既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更是革命情志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呈现与再造。晏洁在文中通过对于现代中国启蒙形式和历程的考察,认为延安时期确立的“民族形式”观念真正实现了新文学通俗化、大众化和民族化的启蒙策略。李聆汇在文中认为共产党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早期共产党实践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妇女解放实现了从个人觉醒到阶级解放的跨越。专栏至此,共刊四辑,谨对相关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