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如何进入历史?

2021-12-11吴俊

文艺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前辈网络文学学术

吴俊

进入新世纪以后,有些自然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了,应该是加速了。“70后”以下年龄的几代,陆续登上话语舞台,成就了自己的世界。尤其是互联网的技术刺激,老辈几代显然已落下乘,话语工具也不称手了。江山代有才人出,说的正是这个时代。比如,我最早指导研究生是在1993年,世纪之交开始指导博士生。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过往最早的学生辈早已是一代成熟、卓越的学者了,或者也是行业精英。正有一句古话在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后一句更重要,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当代知识领域,这恐怕是个最普遍现象。既如此,按理老辈人应该感受到压力了吧?好像不尽然,好像压力的传导更多是到了年轻人身上。“青椒”的困境并不止于经济或待遇问题,仍还有专业学术上的多种“梗阻”和考验。

只谈和本期文章有点儿关系的具体问题吧。顾奕俊是世纪末出生的跨世纪的年轻人,他讨论的话题是更早些的1980年代文学。那时,还没有世纪末的预感,相反,更像是一个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的“新青年”激情年代。等到需要“重返八十年代”时,居然有了沧桑感。时间塑造了历史,历史有了感情。逝去的历史和感情,大多是感伤的吧。毕竟我们的生命在其中消退了,还是青春的生命。后来的人能体会到这一点人文情怀吗?这一点生命的经验是很难“重返”的;只能靠纸上的文献产生一如与古人对话的想象。这其实正是前后几代人文学者很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想象。古人已逝,今人亦成古人,这个时代的时间已经被大大压缩或加速,文化和精神承传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窘迫了。十分钟剪辑快进看完一部电影,这就是现在的常态了。这本是顾奕俊一代的方法,但同时又成为对他们的一种压力。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看电影的方法。那么,学术的形态和方法是否也该跟着改变了?折叠,剪辑,快进,链接……进入人文世界的历史?或者匍匐跟进在前辈踩出来的道路上?自己的通衢大道在哪里呢?探索自己的学术路径、根本上是思考新一代的学术观念和方法,应该是年轻一辈学者最重要的问题,而非近似跟进在前辈的论域里挖掘。我也常想或期待着,包括真正高质量、前沿性的博士学位论文,就应该在这一层面上尝试开拓。

此刻,我的这种想法其实也是受到了顾奕俊的启发。他的研究其实就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想象、观念、方法来与前辈对话——用这种对话的方式进入历史。古代研究相对而言对我们后人都是平等的,比拼的是文献功夫,时间里的生命就是代价和成本。当代研究比拼更多的或许是人生阅历和人文境界。那么在这样一个百年、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在这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互联网技术时代,学术代际之间的重大、根本区别又会是什么呢?年轻一代手里的王牌、底牌是哪张呢?

提出问题的条件是什么?近年常有人问我,网络文学的未来如何?我说,网络文学问题产生于网络技术,如果技术问题不清楚,或者不能终结技术问题,网络文学的问题也就得不到解决和回答。我们时代的新问题就是,很多问题产生于技术层面和技术条件,甚至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力都靠后了。传统或纯粹的纸媒时代不是这样的。以此类推,必须要找到进入网络时代人文研究的歷史接口——使技术手段获得或产生人文的生产功能,就像顾奕俊决定以何种方式形成与历史的对话、进而有效地进入历史。这是顾奕俊文章目前对我的最大启发。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前辈网络文学学术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能赢吗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