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掉进医美陷阱里的年轻人

2021-12-11张曼玉

青年文摘 2021年22期
关键词:医美容貌文文

张曼玉

鼻子再高一点,眼睛再大一点……当下,一些扁平化、单一化的审美观念正让不少年轻人陷入对容貌的焦虑之中。

每次,只要微信群里有人分享医美折扣项目,馨馨不管在干什么,都会马上停下,立即报名。每次“抢到”便宜的项目,馨馨都暗暗松口气。20出头的年纪,她几乎尝试了所有的脸部医美项目,眼睛、鼻子、下巴、下颌角全都“动过刀”。

因为工作能接触到一些整形机构和医生,馨馨加入了很多医美营销群。运气好的话,还能碰上免费的医美项目。这也是馨馨工资不高但一直没动过换工作念头的原因。

直到她坐进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石蕾的诊室。

“整张脸一塌糊涂。”石蕾直言,第一次见到馨馨,被吓坏了。“她的每个项目都做得很失败。”

“修复贵不贵呀?”馨馨试探着问石蕾。

“你当初花了多少钱做项目,可能需要至少2~3倍的费用才能修复。”石蕾说,不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双眼皮手术还是其他更复杂的医美手术,修复费用都远远高出初次手术时的花费。当初抢优惠时暗自高兴省的钱,在医美修复手术面前,显然是杯水车薪。

“医美是消费行为,但在医美消费群体中,60%以上是25~35岁人群,这些人其实是负担不了太高的医美费用的。”石蕾说。但她发现,没钱的年轻姑娘们成了街边美容院,甚至是一些提供上门服务的小作坊的目标用户。“一块钱做医美”“团购医美”,年轻人总是会哄抢。

“小红书、微博、朋友圈,甚至短视频平台‘种草,都敢尝试。有人去查过吗?这些打扮得光鲜亮丽的网红博主,真的有系统学过基础医美知识吗?”石蕾坦言,热衷于医美的年轻人往往等到出了问题,需要修复,才想起来要去医院找医生。

一次失败 需要用数年不断的修复来弥补

“我可能有一半的手术都是在做修复。”作为整形外科医生,石蕾的诊室里,接待的需要修复的医美消费者并不比来找她做医美项目的人少。而且,她能明显感觉到,随着医美消费人群的增加,医美修复的人群也在增加。

有的人,可能只有过一次主动的医美消费,却在之后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都奔波于做补救。

8年前,年仅17岁的瑶瑶就是重度医美爱好者。网上流行什么她就整什么,但她并未获得理想中越来越自信的容貌,反而成了周围人眼里的“怪物”——25岁的脸看起来像45岁。

瑶瑶没办法接受这样的自己,找到石蕾说:“医生,您不能拒绝我,您给我做点什么吧。”

总得做点什么,好像一个“紧箍圈”,扣在那些爱美的年轻人头上,也给了网络上不合规的“科普贴”可乘之机。很多所谓的医美机构、网红达人运营自己的账号,发布没有经过专业审核的“亲身测评”,吸引着冲动的消费者。“轻医美七天拆线,无须请假”“168元团购光子嫩肤”的广告像是嘀嗒的时钟,敲击着爱美者的心。

这些年轻人对医美的随意态度让石蕾感到惊讶,“哪能轻易动刀呢?修复哪有那么容易?”

求美者被困在容貌焦虑的旋涡里

在求美者的叙述中,石蕾还原了他们做医美上瘾的原因——容貌焦虑。馨馨想通过医美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瑶瑶渴望摆脱“平庸”……毕竟,谁不想拥有一张完美的脸呢?

“精灵耳真的太香了!没想到耳朵对颜值还有这么大的影响,耳朵一出来脸都小了一圈……给耳朵打玻尿酸疼是真的疼,但为了美,这点疼又算什么呢?”看着文案上方的整容前后对比图,瑶瑶又动心了。

在石蕾看来,所谓的追求“精灵耳”不仅想法奇葩,甚至还和传统审美相悖。“20世纪60年代有一种手术叫招风耳矫正手术,就是用手术把耳朵背回去,和‘精灵耳刚好相反。大家说‘精灵耳上镜会显得脸小,但实际上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本身你的脸就要很小。如果你的脸很大,耳朵可能要有米老鼠的那么大才能显脸小。”

石蕾认为,轻微的容貌焦虑可能每个人都有,尤其是女性,时刻关注自己是不是胖了、脸色不好了,而像“精灵耳”这样的扭曲审美是不可思议的。“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想想,谁关注这些呢?有容貌焦虑可能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了。”

“容貌焦虑需要有一个度,如果你过度关注自己,认为求职失败是因为太丑了,别人不爱你是因为你太丑了,是你容貌焦虑的想法太严重了,需要心理医生干预一下。”石蕾说。

石蕾表示,跟着“种草”而焦虑,相当于把自己的审美交给了流行。但流行永远在变,一张脸能经得起几次折腾?特别是有一些伪装在社交平台的“科普”,可能是等待医美“小白”的陷阱。

社交平台上的医美陷阱

文文的微信好友小杨是个医美达人。从“王医生的成功案例分享”“李医生的团购福利”到自己“做了无数的医美项目,比整形医生更有发言权”的鸡汤,小杨的每条朋友圈都是精致的文案。

很长一段时间,文文都會很认真地看小杨的朋友圈。特别是身边有朋友面部微调后,文文也把做双眼皮提上了日程。第一时间,文文就跟小杨咨询了。术前术后对比照、名医主刀、流行款式、特定优惠……小杨一口气发来20多条微信,面面俱到。

但等到手术那天,文文并没有见到微信里那位“双眼皮名医”,却在小杨的劝说下,躺上了手术台。术后,满怀期待的文文等来了一双肿得像电灯泡一样的眼睛。

文文并不是个例,有网友分享了自己被微信好友“下套”的经历:在认识近5年的微信好友介绍下做的“膨体鼻基底”,做完之后,发现自己的鼻子越来越歪。

“随着社交媒体上的‘种草,越来越多年轻人把有心人的营销奉为圭臬,最后掉入营销者的陷阱。”石蕾认为,就科普来说,网络只起到了很大的“普”作用,没做到“科”。“就像网络给大家普及了刷酸(指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导致皮肤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可以去除角质,但是有什么禁忌、不良反应,很少有人知道。”

8月11日,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发布文章,提示公众科学认识刷酸美容。文章表示,“刷酸治疗”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其使用的“酸”并不是化妆品。

但是,在小红书、微博上,依然还能检索到“在家就能刷酸”“手把手教你刷酸”的营销文章。

在石蕾看来,不应该去苛责一个人的医美需求,也不能轻视医美这个行为。但是,需要用专业去引导需求。

“目前的医美市场还很年轻,大家要在庞杂的信息中保持理智。”石蕾提示,求美者要慎重,找正规医疗机构,多向专业医生咨询。“在整个医疗过程里,医生的技术、审美、专业度,会保证你在安全的基础上安心地变美。”

(摘自2021年8月31日《中国青年报》,萝卜叶子图)

猜你喜欢

医美容貌文文
年轻人:别让“颜值打分”徒增容貌焦虑
TEA LEAVES
Breaking the Chain
画与理
Power Down
China’s Other Vaccine Drive
宅家式“医美”体验开启功效护肤新“悦”章
悦心健康:伪“医美”概念股
被叫停的“医美”面膜
虚假营销催生畸型“医美”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