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书楹曲谱》及“叶派唱口”之音乐文化传承价值研究
2021-12-11雷东霞
雷东霞
(中国音乐学院 北京 100101)
体大思精的《纳书楹曲谱》,乃是清代昆曲文化的代表之作。其初,刻于清乾隆五十七年。曲谱包括正集、续集、外集、补遗及《纳书楹四梦全谱》,共二十二卷。作者叶堂,号怀庭,字广明,一字广平,系苏州著名清代作曲家、音律家。叶堂作为昆曲音乐家,可谓名满天下,其所创的“叶派唱口”被奉为后辈度曲者之圭臬,影响深远。对于这样一位昆曲大师,其生卒年代却未见史料记载。据邓长风先生考证,“《吴中叶氏族谱》没有关于叶堂的传记,仅有其祖叶桂的传记。”叶家世代业于医。叶堂的祖父叶桂,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温病学家,其父亦精通医术。然而出身于医学世家的叶堂,却未承其祖辈衣钵,而倾其一生专注于收集、整理、厘定、创作昆曲。其好友王文治在为曲谱所撰序言中道:“吾友叶君怀庭究心于宫谱者几五十年”。可见《纳书楹曲谱》乃叶堂一生之心血。叶堂潜心清曲研究五十余年造就出的《纳书楹曲谱》,不仅收录了前史之精粹,且集采了乾隆时期曲坛最优秀的剧目及最为流行的时曲。作为一名清曲家,叶堂不仅有着极深的音乐与文学修养,且在学术实践中有着极为严谨的订谱原则。对此,王文治的评价是“四声之离合,辨同淄渑,析及芒杪,盖毕生之精力,专工于斯,不少间断,始成此书。”叶怀庭举毕生之力订定的《纳书楹曲谱》,不记说白及科介,不用锣鼓武场声威,只借词、曲声腔来表现每一出戏及每一个曲牌。故此谱对声韵音律的要求极为严格,须在“四声离合,清浊阴阳之芒杪,呼吸关通”之间严格嵌合。《纳书楹曲谱》为清宫谱,主要为清唱所用,清曲选曲、订曲与剧曲相较而言,其更注重曲在听觉上的美感。也正因如此,《纳书楹曲谱》相较其他格律谱、戏工谱而言,在音乐层面的研究价值更高。
《纳书楹曲谱》所收录的曲目极其宏富,所选曲目与戏出自元代至乾隆时期,据笔者统计共544 出,包含了元至清以来经久流传的经典剧曲。具体剧目与出的数量分布如下:
《纳书楹曲谱》剧目与出数统计(按分集统计)
在《纳书楹曲谱》的所录曲谱中,最为著名的是叶堂订定及创作的《纳书楹四梦全谱》(以下简称《四梦》)。叶氏《四梦》,可堪称昆曲历史上的巨擘之作。昆曲是为曲牌体音乐。在曲牌体的戏曲音乐发展历史中,“合律”始终是曲牌音乐创作过程中谨遵恪守的原则。然而,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却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戏曲家打破了这个“金科玉律”,这位戏曲家即是“临川四梦”的作者——汤显祖。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尤其是最为著名的《牡丹亭》诞生之后,吸引着无数曲家及百姓为其迷醉的同时,亦因不合律而掀起了著名的“汤沈之争”(汤显祖与吴江派泰斗沈璟之争),继而引发明、清两朝心爱其剧的曲家们的改写之潮。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曲家们为了使汤作协律,煞费苦心地对汤氏之作进行改词换调,然却屡被喻为点金成铁之举。甚至于明万历戏曲大师臧晋叔之改写亦被评之为“孟浪之举”。唯有叶堂在诸曲上独运匠心,在力求保留汤作原著的情况下,运用婉转腾挪之法,对原曲进行点勘。叶堂之所以殚精竭虑订定及创作《四梦》,乃是因为“临川汤若士先生,天才横逸,出其余技为院本,环姿妍骨,断巧斩新,直夺元人之席”而感动,当然,其难度亦可想而之。
一、《纳书楹曲谱》及“叶派唱口”音乐文献研究状况
笔者发现,作为有着如此深远影响的曲谱,对《纳书楹曲谱》音乐文化与传承进行研究的文献却并不多见。清代至民国时期,学界针对《纳书楹曲谱》、叶堂、“叶派唱口”的专门性质的文献论述,可谓十分罕见,且仅散见于各游记、诗歌、志书等文章中,而呈只言片语之状。其中,有的评价叶堂及“叶派唱口”的影响,如李斗《扬州画舫录》、钱泳《履园丛话》、龚自珍《书金伶》、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陈钟麟《红楼梦传奇》、吴梅《顾曲塵谈》;有的追忆与叶堂度曲和交游的往事,如潘奕隽《三松堂集》、王文治《梦楼诗集》;有的提及叶堂师承关系,如龚自珍《书金伶》、吴梅《新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序》。清至民国时期,能较为直接了解《纳书楹曲谱》及叶堂的重要文献,则是叶堂好友王文治为《纳书楹曲谱》以及叶堂本人为曲谱所写的序。王文治为曲谱前十卷(正集、续集、外集)及《四梦全谱》写了序,叶堂本人亦为这十卷、《四梦全谱》以及补遗各写了自序。此外,他还为《四梦全谱》写了凡例。这些文献对研究《纳书楹曲谱》的音乐创作内容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对该曲谱及“叶派唱口”的研究文献则比清至民国的多,且内容更为深入,更具专门性。笔者在“知网”以“纳书楹曲谱”为主题搜索,发现有35 篇相关论文;以“叶堂”为主题搜索有29 篇相关论文;以“叶派唱口”为主题搜索有8 篇相关论文。除了对“知网”的相关文献进行搜索,笔者还以查阅书籍及采访专家的方式查找到了一些重要的资料,再综合“知网”搜索的结果,查寻到与《纳书楹曲谱》、叶堂及“叶派唱口”直接相关的专门性研究论文有13 篇。这些文章中的内容,涉及到了“叶派唱口”传承关系、曲谱及唱口特点、记谱特点、曲谱历史价值、《四梦》创作特点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二、《纳书楹曲谱》及“叶派唱口”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
作为最早的昆曲清宫谱,《纳书楹曲谱》承袭了《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工尺谱式、套数、唱腔,借鉴了钮少雅《格正还魂记词调》、冯起凤《吟香堂牡丹亭曲谱》的订谱手法。《纳书楹曲谱》的贡献不仅在于《四梦》的纳入,其对古典音乐的整理与收集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研究及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五点:
(一)订定的曲谱成为后辈昆曲创作典范
叶堂在《纳书楹曲谱》的订谱内容中,除了《西厢记》和《紫钗记》为自己创作的曲谱外,其余曲谱都是经世流久、代代传唱的经典折子。而这些谱子由于在流传过程中,或遭窜改,或由于伶人演唱讹误等原因,存在着许多谬误之处。叶堂花了大量的时间,或以自身对曲牌的娴熟,或参照《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权威曲谱,对传谱的曲牌名称、断句、宫调、用韵、字声、句法、句数等做了校订。由于叶堂精心入微的考订,《纳书楹曲谱》成为继《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以后,得到众多曲家们极高评价的曲谱著作,并被奉为昆曲创作的范本。清代苏州诗人袁景澜在其《吴郡岁华纪丽》里,以“苏州戏班名天下。乾隆辛丑,浒关榷使者进呈古今杂剧传奇,计一千八十一种。郡人叶广平精音律,为《纳书楹曲谱》,宫商无谬误”之句,肯定了叶堂所做的工作。清末文学家刘世珩在选辑《暖红室汇刻传奇》中订校曲谱时,亦以《纳书楹曲谱》为蓝本,赞扬了叶堂的严谨学风,即“清远(注:即汤显祖)填词,往往得意疾书,不甚检核宫谱,以故讹舛致多,叶怀庭《纳书楹曲谱》考订极精,并从叶本校正。”清代戏曲家陈钟麟在创作《红楼梦传奇》时,以《纳书楹曲谱》里的格律为母版,认为“余素不谙协律,此本皆用《四梦》声调,有《纳书楹》可查检对,引子以下,大约相仿,惟工尺颇有不协,度曲时再行斟酌。”强调了叶堂《纳书楹曲谱》所具有的权威性。
(二)全谱创作思路启发了后辈曲家们的创作
《纳书楹曲谱》包括了作者叶堂为失传的经典剧本《紫钗记》共52 出所创作的曲谱,这是昆曲史上难得的且成功的为经典剧本全谱创作的曲谱。正如其自序里所述“且《邯郸》《南柯》《牡丹亭》三种,向有旧本。余故得摭其失而订之,而《紫钗》之谱,蒙独剏焉”。《紫钗记》旧谱已失,叶堂将其谱上新曲,并被搬演舞台,才使得“吴之人莫不知有《紫钗》矣”,此外,在订定《四梦》的工作中,为顾汤作全璧,将原作许多不合律、拗句、拗字之处,或以重新集曲,或以大胆灵活的方式来调整板眼,迁就曲文。其创作思路,亦启发了后来曲家们的创作。
(三)《纳书楹曲谱》作为一本清宫谱,其度曲唱腔成为后世昆曲习曲者的准绳
《纳书楹曲谱》作为一本清宫谱,使清曲成一大流派,其度曲唱腔成为后辈昆曲习曲者的准绳,被誉为“叶派唱口”。在昆曲表演史上,能以度曲唱腔的风格及方法成为流派学说的标准,延续至今,可谓唯有叶堂一派。自《纳书楹曲谱》刊出以后,其唱口赞誉之辞,指不胜屈。最具代表性的,最为众多文献所引用的有清代戏曲作家李斗《扬州画舫录》:“近时以叶广平唱口为最。著《纳书楹曲谱》,为世所宗。”清代书法家钱泳《履园丛话》:“近时则以苏州叶广平翁一派为最著,听其悠扬跌荡,直可步武元人,当为昆曲第一。曾刻《纳书楹曲谱》,为海内唱曲者所宗。”龚自珍在其《书金伶》中对叶派唱口给予极高的评价:“乾隆中,吴中叶先生以善为声,老海内。海内多新声,叶刌而律之,纳於吭。大凡江左歌者有二:一曰清曲,一曰剧曲。清曲为雅燕……叶之艺,能知雅乐、俗乐之关键,分别铢忽,而通於本,自称宋后一人而已”。由此可见,“叶派唱口”在清朝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四)《纳书楹曲谱》集清代昆曲之经典,为昆曲音乐传承及中国音乐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
《纳书楹曲谱》收录曲目,有着与其他曲谱不一样的特点。一是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总集类曲谱不同,《纳书楹曲谱》乃属选集类曲谱。《纳书楹曲谱》收录剧曲非常多元,曲目丰富,乃是叶堂精心选辑乾隆之时最为优秀及流行的剧曲,可谓中国古代音乐之集粹;二是作为文人音乐家,叶堂不是迂腐于书斋的学究,亦非互守唱规,对异己抱以成见的裹足小家。在《纳书楹曲谱》收录曲目时,他有着博纳百家的胸怀,不问雅俗,只取佳曲,广集精华。虽作为清曲家,实际上叶堂犹为关注剧坛,我们可以从《纳书楹曲谱》收录了不少俗增戏及时剧中看到这一点。他非常熟悉伶工业法,有学者甚至称其为“梨园搬演家”。他在收录曲时,“只问美恶,不究来源”。“美恶”是纳谱选曲的重要标准,也是清宫谱的重要原则。依此而论,我们便可以得知,《纳书楹曲谱》确为清代昆曲音乐集粹,对于后世了解清代的戏曲音乐及传统音乐概况,有着重要的价值。
(五)《纳书楹曲谱》的活态传承为传统音乐及古代音乐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旧时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工尺谱作为中国古代较为成熟的一种记谱法,其记谱方式仍然以骨干音的方式记录,音与音之间的唱腔“留白”之处需依靠师徒口口相传,或依靠深谙曲谱的曲家与伶人给予创造性度腔。这样的传承方式对于初涉曲者而言,若只有谱而无声,就难以得其音。由此,有声有谱的活态传承对后来学者把握传统音乐的真谛尤为重要。戏曲活态传承,即有谱、有传人、能唱,甚至能演。《纳书楹曲谱》就是具备了这几个特点的最早的且极重要的一本曲谱,这亦成为其在音乐文化传承与研究价值上超越其他乐谱的重要因素所在。关于这一点,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先生在其《<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文化传承的三个特点》一文中曾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三、结语
作为历史上首本昆曲唱腔谱及全本昆曲创作谱,叶堂的《纳书楹曲谱》记录了许多中国古代珍贵的经典音乐,也承载了古人曲牌体音乐的创作思维方式、演唱方法、演唱风格特点、作曲技术运用等珍贵信息。后世著名的如《集成曲谱》、《缀白裘》等曲谱无不受其深刻的影响和滋养。基于上述所析,笔者认为对《纳书楹曲谱》在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创作、演唱等手法进行“解码”研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体系构建,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昆曲音乐可说是中国戏曲文化历史上最为复杂、体系最为完整、特色最为鲜明的一种音乐构成方式。而《纳书楹曲谱》则是元至清昆曲音乐精华之集大成者。以此为切入点,来对昆曲音乐及其创作规律进行系统性的释考与研究,乃是笔者未来努力的方向。“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愿以求索的学术态度、甘于寂寞的勇气,为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建构,尽一份微薄之力!
注释:
①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上)》,上海古藉出版社,2009,287 页。
②王文治《纳书楹曲谱》序,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春,龙岩图书馆影印版。
③同上。
④叶堂《纳书楹曲谱》自序,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春,龙岩图书馆影印版。
⑤注:清代文人,戏曲家李斗在其《扬州画舫录》卷十一中称“今惟臧晋叔编百种行于世,而晋叔所改‘四梦’,是孟浪之举”(清)李斗著,王军评注,中华书局,2008,170 页。
⑥叶堂《纳书楹四梦全谱》自序,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春,龙岩图书馆影印版。
⑦《吴郡岁华纪丽》,卷二“春台戏”(清)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⑧《暖红室汇刻传奇临川四梦·南柯记·跋》,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97 页。
⑨《红楼梦传奇·凡例》陈钟麟(清),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804 页。
⑩《纳书楹四梦全谱·自序》叶堂,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春,龙岩图书馆影印版。
⑪《纳书楹曲谱》之《四梦自序》叶堂,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春,龙岩图书馆影印版。
⑫《扬州画舫录》(清)李斗,王军评注,中华书局,2008,170 页。
⑬《履园丛话》(上)卷十二“艺能”钱泳(清),孟斐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23 页。
⑭《书金伶》选自《龚自珍全集》,(清)龚自珍,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80 页。
⑮《叶堂与苏州剧坛》选自《清代戏曲家丛考》,陆萼庭,学林出版社,1995,25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