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三重逻辑
2021-12-11黎日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但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软实力”与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不相匹配,还处于“话语赤字”“话语贫困”现状,“挨骂”问题尚未真正解决。为破解这种困境,需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基本建立了科学严密的国家制度体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下,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呈现出显著优势,成为坚定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讲清楚这些显著优势,使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话语优势,可以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供新契机和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积极创新话语体系、提升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这表明,要阐释好中国制度,建构和创新话语体系尤为关键。而建构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讲清、讲透、讲实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使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话语优势,既能增强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又可以让国内外更多人理解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进而认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使中国从昔日的世界边缘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心,随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这种关注的焦点并没有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社会上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相反,中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过度焦虑和恐慌,认为中国动了他们的“奶酪”,更担心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霸权地位被撼动。质疑和指责中国制度的声音不绝于耳,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等各种话语论调层出不穷。这些曲解和偏见往往归因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国强必霸”固化思维,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像苏联一样在全球称霸。还有一些国外人士不愿承认中国制度的实然价值,把中国取得的成就与所实行的制度割裂开。甚至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带着“有色眼镜”,用“双重标准”看待中国制度,肆意抹黑中国政治制度和内外政策,以达到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发展的目的。这种曲解从未停止,即使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样的全球公共危机前面也不忘污名化、妖魔化中国,无视中国制度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巨大优势,无中生有抛出“中国源头论”“中国病毒论”“中国耽误论”“口罩外交论”等一系列无视客观事实的言论,以此来误导世界舆论,严重影响了中国制度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为了积极回应这些曲解,塑造和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需要建构制度优势话语,阐释好中国制度优势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等深刻内涵,进而让国际社会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观察中国,认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中国。
一、“为什么说话”: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现实缘起
话语作为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是用一定的语言或概念来表达,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是思想、是“道”
。马克思指出:“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制度优势话语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特定的需要而产生,与一定的现实问题和实践要求相适应。承认问题、直面问题是解决事物矛盾的逻辑起点。同样,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建构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现实问题和实践要求,明确“为什么说话”的问题。而建构制度优势话语,向海内外阐释好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正是源自廓清错误的思想认知、应对全面深化改革深层次问题、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的曲解等现实问题。
(一)廓清错误的思想认知,增强对制度的认同和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制度的本质特性,道明了中国制度不是我国传统制度的“食古不化”,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制度的“改版模仿”,不是西方制度的“削足适履”,更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制度设想的“亦步亦趋”,而是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版本”。然而,社会上还存在“月亮是西方的圆,空气是美国的甜”的思想倾向,他们认为似乎不按美国制度模式去改革就不是发展,这显然是错误的制度归因认知
。西方国家最先创造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西方制度模式似乎成为现代化的代名词,在国际社会上占据话语霸权地位,并向世界兜售其一家独大的制度标准。长期以来,由于受这种话语霸权的影响,不同程度产生了错误的思想认知即制度归因认知,倾向于用西方话语来阐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使得中国制度在国际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在政治制度上,一些人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作为衡量标准,认为我们的制度既不自由也不民主,而是专制和集权。在经济制度上,只看到“市场经济”,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看不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不可否认,西方一些先进理论对于我国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如果将西方制度话语视为金科玉律,则会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吹鼓手”,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弱化制度自信与话语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13个方面的制度优势,目的在于推动全国人民坚定制度自信
。而通过建构制度优势话语,阐释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形成独具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中国制度理论体系,有助于廓清错误的思想认知,破除西方制度模式的迷信,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应对全面深化改革深层次问题,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对各领域体制机制进行革故鼎新,为推动各方面制度成熟定型提供了驱动力。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进程,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加强对改革的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各项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推动国家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奠定了深厚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300多项改革措施,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实施,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成就,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经过40多年的改革,如今剩下来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涵盖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到了攻坚克难关键时期,改革面临着更多深层次问题,如覆盖领域的广泛性、涉及矛盾风险的尖锐性、冲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继续深化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必然会涉及牵动全局的重大问题,每一项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这些深层次问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难度更大,这就需要以更加坚定的制度自信作为动力支撑,而制度优势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制度优势话语正是应时而出场。话语具有特殊的功能,它以一种理论力量的形式影响着事物乃至社会发展,这种力量称为“话语实践”
。故此,建构制度优势话语,讲清、讲透、讲活系列显著优势,使之转化为强大的理论力量和精神力量,内化成一种“话语实践”,能够有力应对全面深化改革深层次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各项制度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三)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的曲解,塑造和维护国家形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制度优势随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而关于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围绕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问题,从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主要动因、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历史作用等方面阐释了毛泽东同志与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的建构
。二是围绕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后头30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时期来阐释制度优势,并且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优势话语建构演进的特点及建构价值
。三是从缘由、演进、方法和意义等方面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问题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研究比较缺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中国话语的建构,要回答谁来说话、说什么话、为谁说话、如何说话等基本问题
。本文尝试从“为什么说话”“说什么话”以及“如何说话”三大话语逻辑的视角入手建构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以进一步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说什么话”: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丰富内容
毛泽东同志指出,“言语必须接近民众”
,并且强调“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
。换言之,话语要掌握群众、说服群众,应站在人民的立场,适应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并善于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形成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风格,从而不断提升话语表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增强制度优势话语表达的实效性,把国家制度的系列显著优势讲鲜活、讲透彻,需要建构富有人文情怀、彰显“接地气”的制度优势话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表达始终贯穿人民群众立场,善于用形象比喻、俗文俚语、诗文古语等通俗易懂、朴实平和的语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富有人文情怀、彰显平易近人的话语特色,因而能够深入人心,引起情感共鸣,获得了广大国内外民众的好评。例如,“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开弓没有回头箭”等意蕴深刻的话语。在制度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有一系列经典表述。比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我国国家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以及“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从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语言特色可以得到启示,建构制度优势话语也应站稳人民立场、贴近群众生活,采用鲜活丰富的素材阐释制度优势,并将一些复杂、抽象、晦涩等不易于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的话语适当转化为简明化、具体化、大众化话语,从而内化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一)有机统一的政治结构优势
一定时期的思想理论的扩散和传播必定通过一定的话语方式,以话语的叙事力量来扩宽自身影响
。同样,中国制度系列显著优势需要借助一定的话语方式来表达和传播。故此,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建构需要通过强化话语主体合力、深化制度理论研究、站稳人民立场、增强话语国际化水平、拓宽话语传播平台等主要途径,以阐明“如何说话”的问题。这些途径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即话语主体通过多种话语平台,将丰富的话语内容传递给国内外人民,形成内外联动的话语表达格局,推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制度优势话语。
实际操作中应在软件确认排列的顺序:①需要保证排水管与电缆桥架的之间的距离。若管线与电缆平行,需要保证其最短距离为0.4m;若管线与电缆不平行,需要保证其最短距离为0.3m。②对于线槽和暖通及通风的管道设计,需要保证其弱电结构之间距离为0.3m[1]。③对于给水和消防管道的设计,需要保证线槽位置处于建筑物的高位,其他管道需要控制在建筑物的中位。
(二)经济发展层面的优势
“坚持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制度优势。人民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堡垒,在保家卫国、支援建设、抢险救灾、国际维和等方面建立了伟大功绩。如今,世界新军事变革方兴未艾,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为维持国家安全稳定,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姿态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望,而“坚持‘一国两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优方案,彰显了国家制度优势。作为一项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制度,要一如既往坚持和完善,坚定不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从外交领域来看,“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的显著优势,”
这是我国制度独特的外交优势。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一方面独立自主探索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主动融入世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在对外开放中既发展了自身,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尤其是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创举,为创构和谐“地球村”贡献中国智慧,进而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无论是坚持党指挥枪、坚持“一国两制”,亦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保障优势的集中体现。
(三)伟大团结精神层面的优势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理论的彻底性往往建立在成熟和完善的理论基础上,而深化理论研究是关键。讲清楚制度优势,使之“说服人”,应深化制度理论研究,为建构制度优势话语提供学理支撑。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制度建设出现的新变化,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以推动制度理论创新发展,进而丰富和完善制度优势话语内容。比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层级结构研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阐述了在整个国家制度体系中有着“四梁八柱”功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如何准确理解这三大层级结构的内涵、地位、各自包含的制度范畴、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全新课题。又如,深化对一些新概括的制度研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一些制度进行了新概括,例如,把党的领导制度确立为根本领导制度,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一项根本制度,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拓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等。这些新概括的制度具有特定内涵和意义,需要进一步作出新阐释。再如,深化制度显著优势的学理研究。13个显著优势涵盖了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合体。由于制度优势包含的内容很多,人民难以掌握关键要点,这就需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概括,并且进行分类总结。此外,还要准确把握各个制度优势的生成逻辑、内在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之富有学理性。总之,建构制度优势话语,应随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制度理论研究,使话语富有广度、厚度和深度。
(四)国家安全保障层面的优势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根本问题,即阐明了经济发展的价值归宿,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从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阐释制度优势。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将消除贫困作为重要使命,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七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成为全球减贫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份成就足以证明以人民为中心的显著优势。其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这是从基本经济制度层面来阐释制度优势。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将两者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两者对立的固化思维,同时正确处理了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效激发多种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进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把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其中,形成了集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三者于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个创举将会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优势。最后,“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
,这是从动力维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此不断激发社会经济发展活力,能够创造出更多社会财富。
三、“如何说话”: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主要途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这三者位于13个显著优势前列位置,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政治结构优势。在这个政治结构优势中,首先,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离开党的领导,其余两者将失去“主心骨”。从13个显著优势的整体来看,“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列居首位,处于统领地位,再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党中央更加重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多次强调我们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并于党的十九大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党的领导制度确立为根本领导制度,意味着把党的领导地位上升到新的高度。正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把九千多万党员凝聚起来,把十四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合力。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政治制度话语的核心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的名称,抑或是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有“人民”两字。这表明我国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能够站在人民立场和代表人民利益,进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最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能够切实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强化话语主体合力,形成协同发声机制
话语主体即话语的发声者,是话语建构的前提。中国话语主体承担着解读与宣传党和国家的思想、价值、观念等责任,是讲清楚中国制度优势的主体力量,在制度优势话语建构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明确了“谁来说话”的问题。从话语表达的权威性来看,制度优势话语主体除了国家领导人之外,还包括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新闻舆论工作者、教师等。强化这些话语主体合力,使之形成领导干部宣传、专家学者研究与宣讲、新闻舆论工作者传播、教师课堂授课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声机制,能够讲好中国制度故事,传播好制度优势声音。一是增强领导干部对制度优势的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
这就明确了领导干部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应肩负起宣传中国制度理论的责任,主动带头学习和宣传制度优势,以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党员,层层传导影响力,逐渐延伸到全体党员。而绝大多数党员又将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从上到下、从点到面的受众群体。二是强化专家学者对制度优势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宣讲。专家学者在特定领域有着较深的造诣以及影响力,这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深化对中国制度及其显著优势的研究和宣讲,并且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用学术讲清楚、讲透彻制度优势,以增强制度优势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加强新闻舆论工作者对制度优势的传播。新闻舆论工作者是传播党的主张的重要力量,亦是宣传制度优势的重要主体。因而,要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引导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同时,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精熟、公道正派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切实宣传好制度优势。
(二)深化制度理论研究,增强话语的学理支撑
“集中力量办大事”“各民族一律平等”“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个显著优势都聚焦“团结”二字,体现了伟大团结精神优势。具体而言,“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聚合社会各方资源,高效有力办成每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抢险救灾、建造重大工程、举办奥运会、创造减贫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各民族团结的前提,只有坚持民族平等,才能催生和睦共处、和谐共生的民族大团结局面。长期以来,我国56个民族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并且携手同行,形成了一个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推动下,又能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环抱在一起,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从文化认同层面上凝心聚力,促进民族团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潜移默化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我国拥有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主流文化,它们蕴含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能够有效从思想和精神上把全国人民紧紧团结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党和国家汇聚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我们党历来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用人思想,以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策略,把党内外、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汇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中,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的合力效应。
(三)站稳人民立场,赋予话语人文情怀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这表明话语具有双重特性,一是话语具有具体性,即表达一定的“思想”;二是话语具有时代性,即反映一定时代的“现实”。制度优势作为新时代的重要话语,它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富含着具体的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概括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涵盖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是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丰富内容,这就明确了“说什么话”的问题。由于制度优势涉及的内容广泛,如不加分类梳理,只是将13个方面直接呈现出来,难以使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其中要义。对此,有学者进行了一些分类梳理。例如,陈金龙教授按照功能类型把制度优势划分为制度取向、制度构架、制度运行和制度发展四个方面的优势
。韩庆祥教授按照板块类型把制度优势分为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总体统领优势、制度的整体效能与总体功能优势、制度所凸显的民族特质与共同奋斗优势、制度所注重的战略目标与总体布局优势、制度的品质基因与总体动能优势、制度的全面保证与总体保障优势六个板块
。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依据13个方面显著优势的内在联系,大概划分为有机统一的政治结构优势、经济发展优势、伟大团结精神优势、国家安全保障优势四种类型的制度优势(如表1所示)。
(四)增强话语国际化水平,提升国际话语权
在福柯看来,“话语即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身权力。国际话语权与国家地位密切相关,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当今世界,“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我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向世界讲清楚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提高中国制度的影响力,进而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针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较小这一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讲清楚中国制度优势,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还要面向世界。因此,要重视研究国外话语思维和表达方式,说国外容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世界更全面、更准确听到中国制度及其显著优势声音。首先,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定式,主动传播制度优势话语。制度优势这一“酒”不会自动发出香味,要想在世界散发“醇香”,需要由话语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走出国门,主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制度及其显著优势,澄清和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的曲解、偏见。否则,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难以走向世界,只能“锁在深闺无人识”,难以产生国际影响
。其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合理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成果,寻求中国制度文明与各国制度文明的共通性,形成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达,但不能盲目迎合国外话语体系,避免成为西方制度话语的“传声筒”。最后,根据各国语言特点,有针对性提升翻译水平。各个国家因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情况,语言习惯、表达方式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根据各国语言特点,熟悉各国语言表达方式,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从而通过针对性提升翻译水平,增强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实效性。
面板混凝土裂缝,委托专业施工队伍按照处理方案进行了处理,处理完成后,经验收合格。工程未发生质量事故,施工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但他还想往哪里逃?柳红就像饥饿的野兽扑食一般,纵身一扑将他扑倒在地。俩人抱作一团满地打滚时,癞阿小也就从刚才见鬼似的状况中还过神来,抱住柳红皮笑肉不笑,心里不知又打什么鬼主意,他居然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任由柳红骑到他身上,双手就像两把破扇哗啦哗啦地拍他的耳光。不但如此,癞阿小还装腔作势,配合柳红演苦情戏,想逗她乐的;谁知柳红越拍越凶,就算癞阿小能忍他的脸也忍不住啊,火辣辣的痛。癞阿小的火气就噌噌地上来了,心说我不就是想摸只瓜吃吃嘛,而且还没有吃到呢,至于这么遭人恨吗?被女人骑在裤裆底下,老子还会有翻身之日吗?想到这儿他伸手用力一推,将柳红从自己身上推下去。
(五)拓宽话语平台,传播制度优势声音
话语平台是话语主体和受众群体之间进行对话与交流的渠道,它作为传播话语内容的“传声筒”
,对整个话语体系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向国内外人民传播中国制度优势声音,需要搭建和拓宽多种话语平台,将制度优势话语有效传递出去。第一,利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契机,打造多渠道协同发声的话语传播平台。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当前的传播呈现出信息传递即时化、传播方式多样化、受众群体大众化等特点,使整个舆论宣传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党的宣传工作带来了契机。制度优势话语的建构也应顺势而为,利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契机,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资源集约、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各类媒介资源有效整合,进而全方位、多渠道扩宽话语传播面。第二,借助外宣旗舰媒体,提升制度优势话语的国际传播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外宣旗舰媒体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中国话语传播的主要权威平台。借助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Daily、中国新闻社等外宣旗舰媒体宣传与传播制度优势,能够让世界更全面了解“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第三,借助“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解读和传播中国制度及其显著优势。“中国关键词”是由外文局、翻译研究院、翻译协会共同创建的解读中国核心话语的多语平台,为国际社会更好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内外政策、思想文化等提供了窗口
。借助这一平台,既能权威解读中国制度的核心话语,又能以多语种的形式传播好制度优势声音,这是提升话语对外传播力的重要举措。此外,还应通过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海外研究机构、国际人才智库等多种话语平台,形成传播合力,全方位向国内外人民传播中国制度优势。
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现在一些大学生把认为大学生生活很轻松,有些学生谈恋爱不顾公共场所,搂搂抱抱,甚至很多同学出去租房子,过甜蜜的二人世界;有的男生经常换女朋友,在同学面前以为经常换女友是一种光荣,有些女生失恋后不能正确处理,情绪低落,影响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有轻生的念头。所以要对现在的大学生进行恋爱教育,让他们以学习为主,谈恋爱的同学要互帮互助,共同奋斗,不要把感情当成游戏,更不能因为失恋有轻生的想法。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彰显出系列显著优势,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这一系列显著优势是建构制度优势话语的丰富内容,是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客观事实。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建构,对内有利于廓清错误的思想认知、应对全面深化改革深层次问题,对外有助于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的曲解,并且对于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具有重要作用。故而,需要不断探索新时代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有效路径,向国内外人民传播好“中国之制”的特色与优势,以展示当代中国制度的魅力。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陈金龙,邹芬.毛泽东与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的建构[J].现代哲学,2020(2):51-57.
[3]陈金龙,董海军.新中国制度优势话语建构的历史演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6):83-90+156.
[4]陈金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体系的建构[J].中共党史研究,2020(4):12-18.
[5]陈曙光.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J].教学与研究,2015(10):23-3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肖贵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厘清一种“制度归因”的认知倾向[N].北京日报,2018-10-22(13).
[10]杨生平.话语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45-51.
[11]肖贵清.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3.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13]韩庆祥.中国制度“优”在哪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20:1-2.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
[1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1.
[16]麦克洛斯基.社会科学的措辞[M].许宝强,刘健芝,罗永生,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81.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3.
[1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3.
[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
[22]陈金龙.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5(3):8-12.
[23]王霞,孟宪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审思[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15.
[24]钟楚.“中国关键词”多语网络平台发布[J].中国出版,201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