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需联结读者意识

2021-12-10严虹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习作文章作文

严虹

学生为何要学习作文?这是思考习作教学问题的起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而习作的主要目的也应该是作者分享自身经验中的点点滴滴或他们所关心的事物给读者,向外界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正因为目前很多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会觉得作文难写、不愿写或没内容可写、不会写;教师也没有真正关注到这一点,所以会觉得作文难教,甚至不会教。

而“为读者而写”的习作观强调的就是这种交际功能,习作需要具有“读者意识”。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认识到、理清楚习作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在习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因读者在场的缘由,激发习作内驱

当学生习作时缺乏读者意识,不清楚自己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时候,他们很难体会到习作真正的意义,就会用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习作。而同样是进行文字的组织与运用,许多讨厌习作、害怕习作的学生却喜欢发短信、发微博,与人交流每天的生活和想法。之所以有这样的天壤之别是因为后者有着显性的读者。当学生发现自己习作之后会有明确的阅读对象,习作就不再是一种任务的完成,而会成为一种与人交流、向人倾诉的方式。这样的习作意义会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让学生产生习作的内驱力,拥有明确的动力。所以,在习作前让学生建立起读者的意识,明确自己文章有一定的阅读对象,是十分必要的。

1.选取现成的阅读对象

统编本教材编者非常重视读者意识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多数题目中都会体现“读者意识”的要求。有些习作的对象就是读者,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漫画老师”就明确要求“写完后,可以读给你写的老师听,问问他对你的习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也有的明确指定了读者对象,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的要求是“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看谁的推荐能够激发起其他人阅读的兴趣”。

教师如果能利用好教材中关于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选定明确的读者,“该怎么写”就会在学生头脑中自然涌现。如有学生在完成“‘漫画老师”这篇习作时就向教师提出:“‘漫画是要将老师的特点夸张、幽默地描写出来,而我最后还要读给那位老师听,如果我描写的不是老师的优点,是不是就不太好?”原来这位学生想写的是自己的英语老师,而英语老师因年纪大了,掉了牙导致口齿不清,常常会引起很多笑话。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后发现,尽管英语老师口齿不清,但并不影响大家听课,而且老师总是放弃休息时间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讲解不懂的题目,使班级英语成绩在年级中遥遥领先。最终这位学生虽然仍然夸张、幽默地描写了英语老师口齿不清的特点,但他更着力叙述了老师如何努力克服这个缺点,更深情描写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当他把这篇文章读给英语老师听时,老师哈哈大笑,并表扬他写得有趣,丝毫不介意描写的是自己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了学生的敬意,师生间的情谊由此更增进了一层。

2.给出假想的阅读对象

有时命题如果没有给出阅读对象,那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假想出自己文章的阅读对象,这对学生明确习作思路有很大帮助。如在教学完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后,笔者发现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还是似懂非懂,为了加深理解就布置给学生一篇小作文,请他们谈谈身边的信任。当时很多学生局限于书中所讲的事例,只会往人与动物方面去思考。此时,笔者提醒学生先虚拟出读者——是要写给哪些人看的,请他们就此展开充分讨论。很快学生就打开了思路,有了许多想法:父母与孩子需要信任,医生与病人需要信任,商家与买家需要信任……由于虚拟读者的设定,使学生联想到了大量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与情境,生动的例子便迅速从他们的记忆仓库中冒了出来。

其中有位学生希望重新获得老师信任,他写道:“那一次,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尝到信任的重要。那天,我的确把所有的作业完成了,可不知为什么就是在书包里独独找不到那张试卷。我向组长解释我做了,可能忘拿了,但组长理也不理就直接去向您报告了。您听完我的解释,没说一句话,只是用针一样的目光盯着我看了会儿,那眼光刺得我很不舒服,我知道那是质疑。我委屈得只想哭,可能怪谁呢?谁让我‘忘了、丢了的借口说得太多了。是我自己丢了您和同学对我的信任。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一定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信誉。”由于交流对象的出现,倾诉的欲望变得强烈,且表达也随之真实而感人。

3.发掘身边的阅读对象

文章的价值、意义与读者紧密相连,读者的参与和确认,会让文章的价值、意义无限放大,因此我们应当努力为学生的习作搭建有读者参与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设平台,扩大读者群,将学生的习作分享在家长群、微博、公众号中,与读者进行互动;还可以像管建刚老师一样办一份班级报刊,让学生有文章被发表的成就感……

笔者选择创建微信公众号,将学生满意的作品或有极大意愿想要发表的作品进行发布,班级里的同学、家长是作品固定的读者,甚至还有家长会将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读者会在作品下面留言,或对作者的言语表达表示赞美或建议,或对作者的观点表示赞同或反对。读者的反馈对文章作者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是让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对习作变得越来越有兴趣;其次是培养了学生的修改意识,促进了他们对言语表達和谋篇布局的思考。而其中最值得肯定的是由于作品要接受身边读者的审视,无形中将学生从“制造作文”推向了“真实习作”,使习作不再成为一项任务,而是对生活的描述,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表达与交流。

二、从阅读心理的视角,提出习作要求

从读者阅读心理的角度看,都希望看到新鲜的内容、有意思的文字,能引起思考、产生思想共鸣的文章。而写文章最终主要是为了给读者看的,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时刻想着阅读自己文章的读者,尽力使自己所写的文章从整体构思到细节处理,从素材的选择到文字的表达都能被“心中的读者”所接纳与赞赏,使自己的文字能自然地让他们产生联想、思考、共鸣。

1.写有“新鲜感”的内容

梁启超说:“作文时遇不注重的理由和人人明白或对面人承认的理由,可以轻轻放过,必找出一二点人不明白的或和常人所见不同的地方,用重笔提起,自能动听。”笔者的理解是:“人不明白的或和常人所见不同的地方”才应该是读者希望了解的。根据实践,心中没有读者的学生习作时常常会忽略这一点,所写的内容往往是“人人明白或对面人承认的理由”,而不会进一步思考写出来的文章是否能引起读者兴趣,是否具备了可读性,而如果不能,写得再好,无疑也会沦落为“符合要求”的档次。

如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的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五年级的学生若还在详细介绍兔子的“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的可爱外形,“爱吃萝卜爱吃菜”的习性,语言表达得再生动,也还是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而同样也是介绍兔子的学生,就写了“人不明白的或和常人所见不同的地方”——“兔子的耳朵为什么那么长?原来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由于在自然界中兔子拥有很多天敌,为了保护自己,久而久之就进化出了一对长长的耳朵。长耳朵方便自由转动,能帮助小兔子们收集更远的声波。小兔子最爱吃什么?相信很多小朋友们第一反应就是胡萝卜。其实小兔子并不爱吃胡萝卜,也不能吃太多胡萝卜……”由于打破了读者原有的认识,让人顿觉耳目一新,读来兴趣盎然。

2.写有“再创性”的内容

习作的魅力还在于能够使用、选择不同的文字,通过重新组合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很多教师把措辞作为衡量优秀作品的一个关键点,通过一些习作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明白优美措辞是一部好作品的重要特质之一。但问题是很多学生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费尽心思这样表达,意义何在,他们不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而只为表达相同的意思。因此,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在认知层面上对“优美措辞”有更深的理解——好的文字能帮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进行联想,创造出画面,触动心弦,引起共鸣。

如同样是写因为考试不好而无法面对父母的难过心情,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好难过、好害怕啊!我该怎么向爸爸妈妈交代呢?”而另一生则这样写道:“试卷上那个‘7字头,犹如一把镰刀深深割向我的心头,一阵难过如海水一般涌来,化成泪水从我眼中流出。我迅速把头埋进双手围成的‘怀抱,脑海中浮现的则是妈妈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显而易见,后者的文字从感受、泪水、动作等方面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更能打动读者,帮助读者“看见”画面。

3.写有“思考力”的内容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教会学生谋篇布局,运用修辞手法习作,就够了吗?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够了,但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却还远远不够。

好的作品能影响读者,帮助读者站在新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就是阅读的启发度,它对应的是习作的内涵与深度。当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理解到阅读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后,他们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写的内容也能影响他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追求习作内容的内涵和深度,让读者读后有所启发,从而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一位学生写自己在双休日一时兴起,对大蒜产生了好奇,随手拿起一颗来剥,发现原来剥蒜需要一层又一层,于是不厌其烦、耐心地剥到最后,才让如莲花般白嫩的蒜瓣出现在眼前。学生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而笔者在阅读时觉得这样一个生活中偶然小事件的背后有着另外的意义。在与学生一番探讨之后,他自己归纳总结,写了这样一段话:仔细想想,其实剥蒜不正像学习数学吗?数学一直是我的软肋,而我在遇到难题时,往往会焦躁不安,无法静下心来慢慢地思考。如果我能像剥蒜一样,耐下心来,把难题逐个击破,不就能取得巨大的进步,收获胜利的果实吗?

尽管写有“思考力”的内容有很大的难度,但应该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目标。

三、以换位变身的方式,获得修改效果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少学生没有修改作文的习惯,当然也与发现不了自己作文的问题,不知道怎么修改有关。对此,教师同样可以利用读者意识,引导学生换位到读者的位置,打破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发现问题。只有这样形成的文章,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思想内容,才会更贴近读者的认知,更易于被读者接受,从而引起他们的思考。

1.延时法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将写好的文章放置几天,就会对之前所写的文字产生一种陌生感,此时再读,就能找到许多作文时发现不了的问题。这种经历时间冷却的过程,能很好地让作者利用产生的陌生感暂时转变成读者身份,进而以读者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文章——看看描写的某个场面是否还能给自己带来当时情境中的那种感觉,描写的内心感受此时是否还能引起自己的共鸣,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否已经明确……如果不能,就应当再次好好思考哪里出了问题,是进行描写的角度不对,还是条理不够清晰,还是细节不够具体生动……

2.交换法

同伴之间相互交换文章阅读,是一种很好地训练自己了解读者思维的方法。同一主题,阅读同伴的文章,就是在感受对方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多角度思维方式的学习;其次,在水平相当的前提下,以读者的眼光审视对方的文章,这不仅是学习,更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进而提出疑问或建议,双方在接受对方建议的同时就会以读者的思维开始重新修改自己的文章。如一生读同伴所写的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家乡》,其中有这样的描写:“我来到果园,发现园中早已没有了果农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机器人,他们将果树照料得很好。”学生就问:“这些机器人长什么样啊?还需要人的操控吗?它们究竟是怎么照料果树的?”如果能按这位学生的问题一一进行生动的描写,想象就会变得具体而形象。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在习作时就不会轻易被自己的思维定式所束缚与限制,思考也会越来越全面。

3.变式法

“变式”是在数学教学领域兴起的一个概念,即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笔者所说的“变式”也是一种转化,只是将其运用到了习作教学中,试图打破常规教学方式,对循规蹈矩的习作教学方式进行一些合理的转变。还以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的习作教学为例,针对本单元“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练习,在开始本单元的教学前,笔者就先请学生按原有的知识尝试进行介绍一種事物的习作。随着单元学习的深入,学生发现说明文是对事物客观、科学的说明,需要运用多样的说明方法进行生动的介绍,从而让读者对这个事物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同时综合课文《太阳》《松鼠》以及习作例文《鲸》来看,学生还发现写说明文更需要关注读者的兴趣。如对于《太阳》的介绍,作者并没有对大家已了解的太阳样子进行介绍,而是对人们所不太了解的太阳究竟有多大、多热、多远,对人类的作用有多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介绍。此时学生对照先前已写好的文章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问题,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修改。

联结读者意识应当以最自然的状态贯串于学生习作的全过程。然而,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去转化与适应,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崇文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习作文章作文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习作展示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