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习的任务设计与教学策略

2021-12-10沈建忠徐飞

语文建设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言学习语感

沈建忠 徐飞

编者按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在教材中的具体落实,以语文活动实践为主,将词语作为学习对象,设计学习活动任务。这样的编排设计给教师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本期关注围绕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策略及其实施组织了三篇文章。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沈建忠、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徐飞分析了本单元的编写思路及语言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从整体化、活动化、意义化、自主化四个方面提出语言学习的教学策略。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罗小容分析了本单元的设计思路、目的及教学现状,并对“一体化”教学设计作了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白如、吴欣歆以本单元第二部分“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为例,具体介绍了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认识基础、操作方法及学习资源。希望这三篇文章对大家开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教学有所助益。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理解”的教学设计应围绕“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设置语言情境,设计具体任务。语言学习任务设计的原则有: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语感与语理协同发展,集中训练与随文而教相结合。具体策略有:整体化略,活动化策略,意义化策略,自主化策略。

【关键词】语言学习,情境任务,语感,语理

语言运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强调指出:“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语言使人区别于动物,语言使人成其为人。人类用语言来延续文明、创造文化,每一个个体也正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与技能、实现自身价值,通过语言来表达自我、与人交流。在语文课程中,语言运用则是语文核心素养之核心。语文学科有四大核心素养,语言无疑处于枢纽地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审美的依托。语文能力无外乎听说读写,均离不开语言,“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也都属于言语活动。

在语言学习中,词语积累与使用无疑是核心任务。顾振彪先生指出:“ 语汇是语言的根本。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高低,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于掌握语汇能力的高低。国外甚至认为,一名学生的智力能力同语汇量的多少成正比。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生学语言,主要是扩充语汇,增强运用语汇的素养。”[1]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以下简称“词语单元”)集中指向语言学习,其教学实施须要认真研究。

一、词语单元的编写思路

词语单元是“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一学习任务群在教材中的具体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作为一个独立的任务群,并对其定位与价值作了如下说明:“ 本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这充分说明了该任务群的重要性。在实施词语单元的教学时,教学设计应围绕“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设置语言情境,布置具体的语言积累、梳理任务,组织学生从课内外的阅读经验中积累丰富的词语辨析和运用材料,梳理探究相关的语言运用规律,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相关的规律和策略。

本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是:学会借助词语“ 家族”、关注新词语、掌握熟语等多种积累词语的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词语仓库;学习辨析古今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学会通过不同方式,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异,把握词语用法,尤其是词语之间的搭配技巧,理解词义的概念义、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能够根据语境变化准确运用词语。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单元,本单元共有三项内容:学习提示,学习活动,学习资源。

“学习提示”是单元的引导性话语,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指出本单元学习内容,第二段交代本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即单元学习任务,本单元共设计了“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三大学习任务。而在大的学习活动、学习任务之下,又设计了小的学习活动、学习任务。

“丰富词语积累”这一大的任务下设计了三个小的学习任务,其内在逻辑是:词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类的“ 家族”一样。了解这一特点后,就要一族一族地积累词语,使词语的积累更加高效。积累词语,一方面要积累流传下来的熟语,另一方面要积累在当代出现的各类新詞语。词语是不断发展的,因此需要“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这部分也安排了三个学习任务,其内在逻辑是:探究一个词怎样从最初的本义,通过一步步引申,最终变成多义词的演变过程。在词语发展历程中,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等情况。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才能避免望文生义。丰富词语的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演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词语。使用词语的关键在于能辨析词义,发现词义的“ 微殊”,找到最恰当的那个词语。在“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中区分词语间的细微差别,就成了恰当使用词语的关键。教材为此安排了四个任务,分别从词义、用法、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四个角度去辨析词义。这三组活动任务各有侧重,第一组活动提示词语积累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组、第三组活动提示学习古诗文和现代文时的要点。

学习本单元不可忽视“ 学习资源”,应处理好学习资源类选文与单元指定任务之间的关系。学习“古今词义”,可以联系阅读吕叔湘的《语言的演变》;学习“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可以阅读朱德熙的《词义》;“ 资料摘编一组”,也对本单元的学习大有帮助。同时,教师还可以参考单元教学目标,借助学习资源类选文开发新的学习活动。如《语言的演变》一文,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自然段,阐述了古今汉语的三种差别。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这种方法分析该文剩余部分或其他文言篇目。此外,吕叔湘、朱德熙、张志公、叶圣陶、王力、尘元(陈原)等都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们论述词语的文章都很经典,论说通透,是学生撰写语言札记的范本。

二、语言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

1. 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意味着语文学习要围绕语言文字运用来进行,同时应在语文活动中加强语言运用的学习。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要离开语文活动去死记硬背语言学的教条,而是要在运用中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来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形成对语言的理性认识。

简言之,语言运用能力,应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训练。

在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在语言运用中提升语言能力。西方语文教学将语言技能分成主动技能与被动技能两种。主动技能即说、写,又称“产出性技能”;被动技能即听、读,又称“非产出性技能”。这两种技能虽然不能截然分开,但其重要性还是有差别的,说、写这类“ 产出性技能”要优于听、读这类“ 非产出性技能”。前者作为终极性技能,将涵盖、带动后者,使听、读技能同步发展。

2. 语感与语理协同发展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必需语感与语理并重。学生应在熟读、背诵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形成、巩固和提升优质语感。语感是不需要刻意组织就能自然运用语言、不需要外部压力就能自觉关注语言现象的习惯。几乎可以这样说,语感好的人,语言运用能力必然强,语文素养必然高。除语感习得外,还要加强语理的学习,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去寻找规律,提升对语言运用的理性认识。语法知识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不可抽取出来作为教条死记硬背。语感与语理可以相互促进,彼此转化。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善于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自由行走,从感性出发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从理性的认识出发寻找具体的语言例证。如此,则能迅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积累”“梳理”与“探究”三个词语中,也暗含语感与语理协同发展的意思。先说“ 积累”。积,从禾,指“ 禾谷之聚”,在语义上侧重“聚”;累,从糸,与线丝有关,语义上侧重“有条理”。因此,语言的“积累”需要“积”“累”兼用,有条理地去积聚。再说“ 梳理”。本义是用梳子整理头发。语言的“梳理”,是将零散杂乱的知识点加以梳理整合,进而连缀成语言知识的体系。最后说“探究”,就是要善于从纷繁的语言现象中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语言的建构,往往是经由积累、梳理、探究的路径,经历由量而质的积累,由外而内的梳理整合,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入探究,由输入到输出的迁移运用,最后形成并提升良好的语言素养。

3. 集中训练与随文而教相结合

本单元处于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穿插到前面单元的学习中。集中训练可与期末复习结合起来,将本册的相关语言知识融合起来加以复习。随文而教,是指在学习前面单元时有机穿插。如在学习第六单元《劝学》《师说》时,可以学习“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在学习《反对党八股(节选)》《拿来主义》时,可以学习“丰富词语积累”;在学习《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时,可以学习“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在语言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这样的认识:词汇积累和梳理的对象既要注重课内阅读文本,也要注重课外阅读文本;既要重视经典文本,也要重视学生习作的语言表达文本;既要重视单元学习活动的积累、梳理和探究,也要重视平时的积累、梳理和探究;既要重视具体的、目标任务明确的语言活动,也要有生活即是语言学习的观念;既要重视活动过程中的展示,也要注重语言习惯的养成。

三、语言学习的教学策略

1. 整体化策略

整体化是针对碎片化而言的,强调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化,防止孤立化、片面化,是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语言学习的整体化策略,旨在帮助学生发现并建立语言知识间的关联,使之结构化、系统化。

在指导学生积累、梳理、探究词汇的过程中,要有整体意识。这一单元的三个任务要相互融通,还要与其他任务群之间进行融合,实现语言活动的前置和延伸。应当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当代文化参与”等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也注重有意识地养成词汇积累、梳理和探究的学习习惯,还要学会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词语积累和准确运用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本单元语言学习活动的效率。

整体化策略还体现在语言知识的系统梳理上。比如,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看似纷繁复杂,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的,其间存在着各种联系。抓住了义项间的联系,就能更好地理解多义词。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词义间的联系。

以“伐”为例,《汉语大词典》中对其的解释有:砍头,败坏,砍斫,自夸,擊刺,攻打,平毁,记功,敲击,为自己记功,批评。这些义项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可以结合思维导图进行解释。

“ 伐”的本义是“ 砍头”,由“ 砍头”引申出“ 砍斫”“ 击刺”“ 敲击”,这几个义项存在相关性,前后关系相当明显,是链条式引申。再由“击刺”这一具体动作引申为“攻打”和“批评”,“ 击刺”与“ 批评”之间存在相似性,“ 击刺”与“ 攻打”之间存在相关性。而“ 攻打”会对人或物造成破坏,因而引申出“败坏”“平毁”义。攻打成功,就由朝廷“ 记功”,再由“ 记功”引申出“为自己记功”,再扩大范围,即“自夸”。

看似杂乱的义项由于运用了整体化策略,就变成了一张清晰的知识图谱,更利于学生识记理解。以“伐”字为例,可以指导学生从所学的文言文中寻找有多个义项的字词,梳理出这些义项之间的关系,绘制成思维导图,并将该义项的演变解说给其他同学听。

2. 活动化策略

活动化策略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一定的过程体验而获得素养的提升,强调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并进行知识建构,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知、授予。本单元是活动单元,教材上提供了相关学习活动,如“举办一次‘领略成语魅力的主题语文活动”“搜集典型的段落和语句,探究作者如何利用词语的褒贬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等。这些学习活动有的由个体完成,有的需要班级或小组共同参与,但不管是哪种,都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建构。

猜你喜欢

语言学习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浅谈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重视语感培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英语教学中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研究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扎根语言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让英语教学闪现创新智慧的灵光
社交网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应用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