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融”文化育人创新,构建“融洽和谐”校园

2021-12-10王建华

职业 2021年21期
关键词:校区校园文化育人

王建华

将校园文化建设提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让校园文化发挥其最大效能,以文化来引领学校管理提质,从而促进内涵发展。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近40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坚持以“融”文化引领学校创新发展,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在新校区搬迁在即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和丰富学校原有的“融”文化理念内涵,如何推动老校区与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发展,使校园文化符合时代精神,具有竞争力,真正彰显文化育人效果,推动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升,是学校“十四五”时期落实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文化强校战略的一个全新课题。

直面问题,找准“融”文化迭代之关键变量

文化建设要达到最终的育人目的,在建设推进过程中,有必要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探析,了解师生员工对落实校园文化工作的需求,从而制定既符合学校现实需求又符合个性需求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在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新校区建设对学校“融”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一,学校新校区建在云龙石桥村,城市化程度不高,交通出行均不方便,导致文化传承出现“隔断性”困难。即由于新校区所处的地域方位的改变、与老校区时空上的距离以及有文化价值和底蕴的一些建筑空间难以“复刻”,导致学校校风、学风传承有一定程度的断档。

其二,存在文化交流的障碍。新校区建设之初,以先满足学生住宿为准则,教师大多住在城区,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相对较少,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情感、审美导向难以真实直观地向学生传递,高年级学长的言传身教相对较少,学生受到的熏陶较少,优良的文化传统难以产生联系和传承。

立足这两个“关键变量”,学校针对新校区文化建设可塑性强的特质,将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在继承老校区优秀“母体”文化基础上,在深化师生交流互动机制、让老校区的优良传统扎根新校区的同时,嵌入新校区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发展性演绎。学校负责人认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必然受到学校属地文化因素的影响。学校将依托新校区东与东钱湖旅游区紧密相连,南与横溪古镇交界,西与姜山镇接壤的地理资源优势,在“融”文化元素中烙印上“红色鄞南”“特色鄞南”“绿色鄞南”“竞渡之风”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在“一片湖区,两个广场,三块功能区”空间建设之中打破文化隔阂、断代,实现文化兼容并蓄、其乐融融。

聚焦内涵,厘清“融”文化理念之核心要素

“融”者,化也、聚也、通也。“融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融会贯通、精一唯一、至善至美、润合相生、日新创拓的精神,更是一种“贯于通、智于汇”(融贯)的文化,是一种“创于新、践于行”(融创)的文化,是一种“始于容、趋于和”(融和)的文化,是一种“丰于润、厚于达”(融润)的文化。可以说,学校“融”文化集地域文化、职教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制度文化之大成,具有“精、美、合、创”的精神内核。

“融文化”引领下的学校战略为“品质立校、生态治校、开放强校、创新兴校”;办学目标为坚持“融智聚心”,实现“融会贯通”,追求“融洽和谐”,塑造融智教师,培育融会学子,营造融洽环境,成就一所浑融大气、卓尔不群的现代品质中职学校。因而,在推動新校区“融”文化发展性演绎的同时,学校遵循“精髓延续、特色加成”的思路,继续完善“融”文化的核心要素,架构更为成熟的校园文化理念体系。

精髓延续即仍然沿用原有的校训。校训“修身立业、知行合一”是学校“融”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中职学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其育人追求彰显了“德与技”之融,既强调“以德修身”,又强调“以技立业”,是“融智聚心”;中职学校作为学生素养培育的沃土,其育人路径突出了“知与行”之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思想与行动一体,是“融会贯通”。

特色加成即探索校系文化共建机制,精心培育系部文化品牌。学校根据两个教学部所辖的大类专业特点分别对应了校训并加以合理拓展,其中,经贸教学部将校训拓展为“致诚”“微积”“修身立业”;机电部则将校训扩展为“尚技”“笃行”“知行合一”,在形成教学部各自独特文化品牌的同时,诠释和拓展了学校“融”文化的价值取向,并与“融文化”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是“融洽和谐”。

校本行动,创构“融”文化育人之和谐校园

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为将“融”文化精神嵌入到“最后一公里”,学校提出了基于知——认知辨识、感——共情于心、行——外化于行三个层面的“融”文化育人策略,从而进一步创新文化育人载体,构建“融洽和谐”校园。

“知”——认知理解,提升“融”文化的辨识度。一方面,借鉴老校区文化长廊等景观设计,建设新“融”文化长廊、地标和文化墙,给予教师和学生群体在视觉上直观的感受,使“融”教育思想落地,让“融”文化有形有魂。同时,另一方面,加强文化宣传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组织、编写校刊《融教育》,以真实又生动的事例和典型人物的故事,让师生体会学校的文化传承。并按照不同群体进行划分,分别组织师生进行文化培训。如开展新教师入职培训、老教师进修提升培训,让新教师了解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老教师了解校园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创新。针对学生群体更喜欢趣味性丰富、参与性强的校园活动的特点,将校园文化手册与学生成长手册有机结合,以校园文化为纲领,明确校园活动的“路线图”,加快“融”文化在学生群体的内化。

“感”——共情于心,提高文化认可度。让师生员工相信并认同现有的文化理念,是文化落地的根本。丰富青年教师业余生活,提高青年教师群体的组织归属感。与老教师不同,青年教师拥有更多元的价值观和自我观念,太刻意的观念植入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学校将继续延续和扩大教师文化沙龙——“融智阁”,将广大教师组织起来,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平台,关心关爱他们的业余生活,使学校不仅仅是他们工作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的港湾,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群体对学校的归属感,让青年教师更容易认同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工作方式。同时,面向全体学生,打造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融创园,沿袭和创新“校园开放日”“十八岁成人礼”“毕业典礼”“趣味体育节”“星星擂台”等各类主题活动,拉近师生距离,通过人性化管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被关爱、被服务;发挥典型学生榜样的影响力,倡导“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竞赛和技能成果等作为参照,积极挖掘与报道宣传“职教牛娃”,让他们身上的“融”文化精神特质影响和熏陶更多的学生。

“行”——外化于行,于实践中主动践行。让教师和学生自觉践行校园文化的价值理念,将理念变成自己自觉的日常行动,最后变成全体员工群体的习惯,是实现“融洽和谐”校园的制胜之举。为此,学校将按照校园文化精神的内在要求,全面启动新校区制度建设工作,制定与之匹配的行为规范,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方针、管理理念等反映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各项规章制度中,将校园文化建设从思想上落实到行动上。如编制《中职生文明守则》,在学生的培养中融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理念,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按照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推进奖惩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以利于增强师生自我表现意识、竞争意识及主人翁意识,以利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适度将校园文化的推进与绩效考核相关联,提高教师群体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以提高教师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积极性。

除进行制度文化建设外,学校还将全面整合校园日常文化活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文化和“以体验为主体”的活动文化,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锤炼专业能力,丰富文化育人平台。例如打造以青年教师、体育特长生为主力的“职教龙舟队”,以学生会干部、值周班为主体的学校中心湖水系环境治理“云清”小分队;打造以经贸部各专业学生为主体的“耕乐”社团,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打造以团委干部学生为主体的“云雀”团队,开展校内外志愿者工作;打造以企业实践、社会服务为目标的“学部+项目”学生实践团队,凸显“融”文化特色活动与实践载体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系统的长效工程,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总结特点,全面了解自身需求,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设策略和方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校园文化传播手段,不断激发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反映在具体行为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作者系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猜你喜欢

校区校园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