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照儿童立场的六年级法治专册教学探新

2021-12-10蔡延焕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小票案例法治

文/蔡延焕

2019年秋季,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投入使用。其中,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的首次亮相成了一大亮点。法治专册中强调的法治素养能否在课堂中落地并实际转化为学生的公民素养,是大家关心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立足理解教材立意的前提下,从儿童的视角,尝试以链接儿童生活、巧用案例教学、注重知行合一为路径,初探六年级法治专册教学策略。

一 理解教材立意,明确教学定位

教材中蕴含着编者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及教学目的。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立意,明确教学定位,才能精准施教,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统编小学德育教材的“法治专册”,意在通过一学期的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显然,从受教育的儿童立场出发,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义务教育阶段所进行的法律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不是法律专业教育。定位于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培养的法律教育,应该以法律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程序意识,形成“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态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法律教育,是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儿童的成长,只是将学法作为授课的重点,存在法律教育就是为学法律而不是为学生的错误倾向。如某老师在教授法治专册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关于防止侵害未成年人的内容时,借助“活动园”事例引问:“图2中这样的行为触犯法律了吗?”学生回答“已经违法了”,随后,这位老师让学生熟读“知识窗”相关法条,便结束了此教学环节。显然,老师在知识化的驱使下,只是让学生熟知法律内容,却忽略了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这与法治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为了扭转这种错误倾向,义务教育阶段的法律教育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引领儿童健康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二 链接儿童生活,增进法治认知

法治教育专册之所以成为一线教师执教的一大难点,是因为大多数老师拘泥于以往经验,认为法律内容离儿童生活较远,难以引起共鸣。基于儿童立场,教师应该多关注儿童的真实生活,聚焦儿童的困惑和需求,琢磨儿童的真实心理。在教授法治内容时,只有链接儿童生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活事件作为教学素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使他们产生道德认知与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我在执教法治专册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关于依法维权要靠证据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和家人去超市购物结算后,那张购物结算小票往往是怎么处理的”。由于是立足儿童的真实生活,所以学生此时变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的学生说:“从超市出来后就随便撕掉了。”还有的学生说:“回到家,把买的东西从袋子里取出来后,小票就随着袋子扔进了垃圾桶。”只有很少部分同学说会保留小票。接着我用问题“这张小票的作用可不小,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来引发学生思考。当了解到学生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这张小票的作用是让我们核对商品数量及价格时,我讲述了我在购物结算时看到的一个真人真事—“一位老人想退货却遗失了购物小票,所以商家不承认这些商品是从他的店里购买的而拒绝退货”,用其向学生讲解购物小票的其他作用。通过链接儿童生活,让学生意识到购物小票的作用,了解妥善保管小票可以为以后维权提供证据,进而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现象和行为,增进法治认知。

三 巧用案例教学,增强法治意识

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升法治专册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是法治教育的经典范式。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重组,选取生活中典型且真实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思考、讨论、辨析、交流,从而理解抽象的法律知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法律困惑。

在教授法治专册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第85页“活动园”时,我立足教材的范例意图,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对书本的内容进行了改编。

案例分析:疫情期间,楼上住户林芳通过网络上体育课进行跳绳项目训练,影响了楼下住户王强的居家休息。

王强可能采取的做法有哪些?

做法1:再忍一忍,应该很快就结束了。

做法2:走到阳台,朝楼上住户喊骂。

做法3:向物业管理处反映投诉。

问题设置:

1.三种做法分别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① 极力忍受的结果是:

② 暴力制止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反映投诉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哪种做法既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又不违法?

这个案例来源于学生在疫情期间居家上课的真实事件。通过链接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法律就在他们身边。学生看完案例后有共情,这为案例的辨析提供了讨论的空间和可能。两个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拓展了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提升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案例辨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碰撞的有效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生成一些意外的答案,这正是案例教学的魅力所在。如在选择三种已给出的做法时,有的同学还会提出第四种解决方法:“有时候对方是无意的,我们可以先进行善意提醒,如果对方不听劝,我们再进行维权投诉。”这个意外答案正彰显着统编德育教材一大闪光点:实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通,即道德背后有法治刚性的一面,法治背后又有道德正义与温情的一面。

通过巧用案例分析,学生认识到: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既不要独自忍耐,让别人肆意践踏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能超越法律的边界,用违法的手段维权,而是应该在合法的范围内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意识到道德规范处理社会关系的局限性,感受到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真切体会到法律对自身生活的保护,从而增强法治意识、涵养法治精神。

四 注重知行合一,提升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法治教育不仅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直视现实问题,将课堂上所获得的法治认知和法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执教法治专册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关于学生欺凌这一部分时,先就“学生欺凌”这一问题对班级同学进行了课前匿名调查,竟惊讶地发现班级有些学生曾受到过学生欺凌。于是我把各种欺凌行为的统计数据作为课程资源呈现给学生看,引导学生用法治的视角看待校园生活现象,使其认识到同学间的玩闹、争吵行为也有可能升级为学生欺凌,变成违法行为。接着匿名呈现班级学生实际遇到的欺凌情况,请全班同学支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引导学生遇事时要想到用法律维护权利,寻求相应的帮助。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法治能力有所提高,法治素养也得到提升。

在法治专册的教学中,教师唯有理解教材立意、明确教学定位,方能发挥法治教育专册课程的育人功能;只有观照儿童立场,以链接儿童生活、巧用案例教学、注重知行合一为抓手,才能真正助力学生增进法治认知,增强法治意识,用法治思维处理生活事件,从而提升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小票案例法治
“以小票之名”浪漫传情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有人在打购物小票的主意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残缺的购物小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