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野下甜宠剧创作策略研究
2021-12-09叶潇聪
摘要:作为荧屏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甜宠剧已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影视剧类型。2021年爱奇艺“恋恋剧场”的推出更是一次针对甜宠市场的集中发力。本文以此为案例,从接受美学的视野出发,明晰甜宠剧的火爆与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观众审美距离的把握,甜宠幻想的满足、期待视野的超越和召唤结构的塑造息息相关。
关键词:甜宠剧;“恋恋剧场”;接受美学;创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212-03
近年来,甜宠剧的热度持续高涨。作为青春偶像剧的衍生,甜宠剧以“高甜不虐”的特征收获广大年轻群体的喜爱,尤其受到年轻女性观众的追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影视剧作为文学作品的特殊形式,甜宠剧的火热现状与其在创作中对观众的重视密不可分。2021年5月,爱奇艺平台推出“恋恋剧场”,用剧场化的形式精准锁定目标人群,为成年人谱写出全景式爱情童话。通过《变成你的那一天》《喵,请许愿》等7部甜宠剧的联播,恋恋剧场形成了强势的规模效应。本文从甜宠剧兴起背景探讨其火热的缘由,并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研究恋恋剧场的创作策略,发掘甜宠剧流行的内在动因。
一、甜宠剧兴起背景探析
(一)社会焦虑催生年轻群体“精神糖分”需求
从传播形式上看,甜宠剧主要在网络平台上播出,出于这一属性,甜宠剧也属于网剧的分支。在网剧的收视群体中,35岁以下年轻人构成了主力军,而年轻女性观众则成了甜宠剧的主要观看者[1]。
青年文化鲜明地体现着社会变化,甜宠剧在年轻群体中的流行与时代语境密不可分。从社会结构来看,年轻人往往处于较低的经济地位,他们渴望通过奋斗向更高阶层流动,然而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不少问题又横亘于前进道路中,助长了他们的焦虑情绪[2]。近年来,流行于年轻人中的“丧文化”和“佛系文化”即是焦虑滋生的产物,映射出他们对于现实的逃避态度。
同样,年轻人的情感世界也逐渐被焦虑渗透,甜宠剧的出现恰好缓解了年轻人的这一症候,剧中“简单爱”的逻辑与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比照,为他们营造幻想空间,带来喘息的间隙[3]。从这个意义出发,甜宠剧的火热亦可理解为“丧”和“佛系”文化在年轻人情感领域的变奏,显现出年轻人对于真实生活的抽离。
(二)影视艺术商业属性促使甜宠剧成为市场“宠儿”
影视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撑,其商业属性与生俱来。年轻群体的情感焦虑为甜宠剧催生了旺盛的市场需求,让它成为各大视频平台争相进军的热门赛道。此外,甜宠剧还具备“小成本撬动高回报”的属性,因而备受资本青睐。
纵观2021年度的甜宠剧市场,除爱奇艺布局“恋恋剧场”外,各大视频平台也皆有显著动向,如搜狐视频推出甜宠剧“爆款”《他在逆光中告白》;腾讯视频的《御赐小仵作》引发一众热议;优酷视频布局“宠爱剧场”,为甜宠剧“剧场化”蓄力;深耕青春剧领域多年的芒果TV同样以《我亲爱的“小洁癖”》等剧集在甜宠剧市场中取得亮眼表现。可见,影视艺术的商业属性既推动了甜宠剧市场的繁荣,又积极回应了当下年轻人的需要。而如何真正地满足观众的诉求,也成了甜宠剧在商业属性驱动下的创作着力点。
(三)自带“网感”推动甜宠剧契合年轻群体“生存方式”
网络作为甜宠剧的主要播出平台,也是当下年轻人的“生存方式”[1]。与年轻人现实需求联系紧密的甜宠剧具备一种天然的“网感”,它敏锐追踪并把握到了年轻人的思维和欣赏习惯,并契合了他们对艺术的接受方式[4]。
在网络平台播出的甜宠剧一般都遵循“小而轻”“纯而美”的创作规则,较短的篇幅、紧凑的情节、轻松的观感使其能够适应观众碎片化观剧的习惯,是他们快节奏生活中的调剂。同时,“网播”的形式也使甜宠剧契合了观众对剧集分众化的需求,帮助甜宠剧锁定目标群体,直抵垂类用户。
二、接受美学视野下甜宠剧的创作策略
(一)从女性角色塑造上把握与观众的审美距离
1.甜宠剧与观众间的审美距离
甜宠剧如何将“甜感”恰如其分地传递给观众,需要创作者准确地把握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审美距离。年轻女性作为甜宠剧的主要观看人群,剧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是她们情感投射的对象,其中女主角与观众之间的审美距离尤为重要。
审美距离表现为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不一致性,从甜宠剧中女性角色与观众的关系来看,如若二者之间不存在审美距离,那么观众的生命体验将与角色完全重合,无法获得审美快适;反之若观众与角色间的审美距离过大,亦会失去共通的情感空间,观众将对作品漠然。因此在甜宠剧的女主角塑造中,创作者既尝试建立起角色与观众的现实联系,又通过“戏剧化”乃至“奇观化”的角色设定,给观众带来间离感,观众“入乎其内”摄取“糖分”的同时也能够“出乎其外”,留存了剧集的唯美色彩。
2.入乎其内:构建甜宠剧女性角色与观众共通的意义空间
在恋恋剧场中,上述甜宠剧的创作特点得到了鲜明体现。首先创作者积极在女主角的形象塑造上为观众营造代入感,通过构建二者共通的意义空间,让观众“入乎其内”,切身体会剧中的美好。
纵观恋恋剧场中的女主角,她们都怀揣对爱情的渴望,与年轻的观众群体保持着一致的情感期待。她们也都具备“平凡”一面,无论是《变成你的那一天》中的余声声,《月光变奏曲》中的初礼,或是《世界微尘里》的曾鲤,不甚显赫的家境,记者、编辑、图书管理员等较为常见的职业让她们看起来并非遥不可及。而“缺陷”的存在更令这些角色具备一些真实感,如余声声的“八卦”,初礼的冒失、曾鲤的牙套……不完美的形象往往能拉近女主角與观众间的距离,为观众提供了“代入”的切口。
从情节叙事上来看,创作者同样采用了一系列“共情事件”,让剧中的女主角更贴合年轻女性的喜好。例如,在《变成你的那一天》中,女主角余声声智斗和多名男性暧昧不明的“绿茶”许舒怡,与多数女性观众“同仇敌忾”。这正体现出创作者对主要收视群体价值取向的了然,才能以生动的情节唤起观众的共鸣。
3.出乎其外:通过角色与生活的“间离”阻隔现实焦虑
甜宠剧的女主角塑造也需要能够让观众“出乎其外”。作为聚焦于男女主二人美好爱恋的成人童话,甜宠剧的创作逻辑与现实生活必然存在较大的出入。在恋恋剧场中,女主角们多拥有的姣好外貌、美满家庭、乐观性格令她们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站在较高的起点。而剧中一些带有较强戏剧色彩的元素,也在无形中强调着甜宠剧与现实生活的“第四堵墙”,比如余声声通过“互换身体”与男友相识相恋,初入职场的初礼有着异于常人的果敢与勇气,曾鲤实则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畅销书作家……这些设定令剧中人物呈现出超越观众经验范畴的一面,为观众带来新鲜气息的同时也造就了观众与女主角之间的“间离感”。这一方面能够为剧中有悖常理之处自圆其说,保持了剧集的逻辑自洽;另一方面也赋予了观众旁观者的视角,让她们在感受甜蜜之余辨明甜宠剧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将甜宠剧视为一篇童话加以欣赏,从而把源于现实的焦虑阻隔在剧集之外,最大化地保留了甜宠剧的“糖分”。
(二)从男性形象塑造上满足观众“甜宠”想象
1.以“完美”男性角色描绘女性观众的理想伴侣
在甜宠剧中,创作者惯以形象完美的男性为主角。纵观恋恋剧场中的男主角,他们大多集年轻、帅气、才华、多金于一身,同时还对女主角宠爱有加。如《变成你的那一天》中的江熠为当红明星,《月光变奏曲》中的昼川为知名作家,《满月之下请相爱》中的许晓冬更被塑造成“IT天才”。
这些男主角在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上都远优于尚存在“平凡”一面的女主角,被冠以“优秀”标签的他们一方面以过硬的经济实力提升了剧中人物的需求层次,令剧中的爱情摆脱了物质压力而呈现出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纯粹色彩,使剧集叙事更加贴合甜宠剧“爱情至上”的逻辑。
2.以男性角色的“情感缺憾”营造价值对等的完美爱情
尽管甜宠剧的男主角看似“光芒万丈”,但为满足女性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自我力量彰显和表达的需要,创作者还需实现男女主角在恋爱关系中的价值对等。因而在甜宠剧中,相较于外在条件的无可挑剔,男主角往往存在某一情感缺憾,创作者以此弥补了男女主角在物质水平上的错位,通过女主角为男主角带来的“治愈”,实现二者的平衡。如《变成你的那一天》中,余声声帮助江熠解开了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结;《一生一世》中,时宜给予周生辰无条件的信任和关怀,消解其原生家庭的冰冷。在“治愈”伴侣的过程中,甜宠剧让女性观众获得了一定的“关照”,虽然这种“关照”对于女性力量而言未必是全然正确的解读,但甜宠剧描绘的既能收获理想伴侣又能感知自我价值的恋爱范示,在让观众感到愉悦的同时又与现实生活形成了反差,正中多数人未能得到理想爱情的遗憾。
(三)“甜宠+”超越期待视野再塑召唤结构
1.“甜宠+”:赋予甜宠剧超越观众期待视野的可能
近年来随着甜宠剧的发展,“甜宠+”的模式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甜宠+”,即以爱情为中心的甜宠剧与奇幻、科幻、职场、校园等元素的结合。在恋恋剧场中,每一部剧集都采用了“甜宠+”的模式,其中“甜宠+奇幻”应用最广,如《变成你的那一天》为“甜宠+身体互换”、《喵,请许愿》为“甜宠+外星来客”。此外,恋恋剧场中也不乏“甜宠+职场”如《月光变奏曲》,“甜宠+科幻”如《满月之下请相爱》等甜宠剧的类型延展。“甜宠+”的模式在为甜宠剧创造更多看点、拓宽创作路径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甜宠剧“唯爱情论”所带来的单调感,让剧集能够打破观众的审美预判,从而具备了超越观众“期待视野”的可能。
2.“甜宠+”:以“空白”再塑甜宠剧召唤结构
在甜宠剧的文本结构中,“甜宠+”的模式为甜宠剧创造了更多“空白”。如恋恋剧场中的《变成你的那一天》《喵,请许愿》等剧集,因为奇幻、科幻元素的加入,皆是以“主角互换身体”“不明女子惊现家中”等出人意料的悬念作为开篇,营造出一场由男女主角二人共同奔赴的“解密之旅”,观众在故事伊始就不由被悬念吸引,在对剧情的推测中收获再创作的快适,从而产生不断观看的欲望。甜宠剧的这一创作特点正契合了接受美学中由伊塞尔提出的“召唤结构”的概念,即创作者在文本中“留白”,实现对“读者”想象的“召唤”;“读者”通过个体的经验填补空白,与创作者达成交流互动。作品中的“空白”正是沟通创作者与艺术接受者之间的桥梁,文本的内涵也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丰富[5]。
而“召唤结构”在提倡爱情至上的甜宠剧中也有其特殊意义。这场专属于主角二人的“解密之旅”,正是他们感情升温的过程,观众受悬念引导,深入文本后将邂逅由创作者预埋的甜蜜。同时,基于甜宠剧固有的文本属性,随着主角互动的深入,观众对于剧集“空白”的填补将集中于对主角的爱情进展的猜想上,产生更多关于他们亲密关系的期待,从而深化了剧集的“甜宠”内涵,实现剧集的预期观看效果。
三、基于甜宠剧创作策略的反思
(一)甜宠剧审美疲劳亟待解决
在以恋恋剧场为代表的甜宠剧中,可发现当今影视剧市场中甜宠剧的热度高涨与其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密不可分。可当甜宠剧层出不穷,纷纷向年轻人“撒糖”,在所难免的同质化也会造成观众对于甜宠剧的审美疲劳。尽管甜宠剧的创作者们也尝试通过角色创新、类型融合等方式突破甜宠剧的既定套路,但在恋恋剧场的甜宠剧创作实践中,可看到这些剧集仍未打破甜宠剧惯用的情感结构,“高甜不虐”的恋爱始终是叙事的核心,不同的是它们换上了各式各样的“糖衣”,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随着甜宠剧大量涌现,观众的欣赏水平势必进一步提升,如何紧随观众的需求,走出创作的瓶颈,也将成为甜宠剧在未来须做出的转向。
(二)从现实中寻求甜宠剧的深层滋养
当我们审视甜宠剧的兴起缘由,不难察觉其中有着强烈的现实意味。但在甜宠剧的创作中,却缺失了直面现实的勇气。虽然它通过幻想空间的营造纾解了年轻人的焦虑,面向观众输出“精神糖分”替代他们真实的情感需求,却鲜少对年轻人的时代症候作出正面的回應。诚然,甜宠剧的童话色彩、浪漫气质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在创作中也难以要求甜宠剧如同现实主义作品般去针砭时弊,但甜宠剧呈现出的回避现实的态度,也会导致创作的虚浮,在“甜”过之后难以为观众留下深层的滋养。而这种深层滋养不仅是观众所需要的,也是甜宠剧在求新求变中须做出的突破。甜宠剧创作者们仍应从真实的生活中汲取力量,并将这种力量体现于他们的创作中。
四、结语
在社会转型期,年轻人的焦虑情绪为甜宠剧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影视艺术的商业属性、甜宠剧自带的网感不仅进一步将甜宠剧推向火热,也为甜宠剧明确了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观。在接受美学视野下对以恋恋剧场为代表的甜宠剧进行探析,可发现创作者为将“糖分”传递给观众做出了种种尝试和努力,这也使甜宠剧能够牢牢把握住收视群体,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剧集类型。然而,在甜宠剧的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克服同质化,也不可缺失直面现实的勇气,带给观众“糖分”的同时更要给予年轻人理性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刘俊.论融媒时代网剧的接受动机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20(6):133-146.
[2] 朱慧劼,王梦怡.阶层焦虑症候群:当代青年的精神危机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77-82.
[3] 杨毅.甜宠剧与青年人的情感焦虑[J].当代电视,2020(6):46-48.
[4] 周云倩,常嘉轩.网感:网剧的核心要素及其特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8(3):233-239.
[5] 史剑辉.浅析“文本召唤结构”对影视艺术创作的启迪[J].电影文学,2008(3):23-35.
作者简介 叶潇聪,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