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2021-12-09荆永乐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

摘要: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传播学概论课程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教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笔者所授课程传播学概论,在混合式教学上、对分课堂教学上初步运用,能够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线上线下模式探索路径。

关键词: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传播学概论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197-03

一、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概况

教育改革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教育创新需要不竭动力,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实践随之变革,开放交互、共享协作、智能等理念注入教育教学实践中。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孵化了“开放教育”“智慧教育”,当下,信息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成为教学研究探索的基本路径。特别是在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线上教学在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内涵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新兴技术如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让混合式学习模式已经成为可能。

在旧课程理念下,课程与教学常常表现出教与学是分离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即可。而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共同构成的,学是第一要义,教学始终是为了学,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成了首要任务。新旧理念的碰撞,使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以学为教学的中心,以学定义,这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构成,也是当下适应学生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便学生从大学校园进入社会后,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学生的终身学习相结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混合式教学有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有助于实现“基础知识”向“高阶知识”过渡,这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十分重要。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上,第一时间就可以传播前沿动态,这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同时还可以实现师生的及时交流。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混合式教学创设的线上学习空间更大、更广,在学生使用线上学习系统时,任课教师可以跟踪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进行科学管理,这无疑为实践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技术支撑的优势凸显。教师通过网络直播线上演示,运用技术手段,如屏幕共享、实时谈论等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可以在PC端同步学习。

教学过程应该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进行创新,首先要从内容上对教学进行改革;其次,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再次,要加强理论学习过程当中的实践训练,尤其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对于未来进入传媒行业的大多数储备人才来说,传播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支撑意义,这就需要教学工作者创新教学的理念,探索新闻传播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传播学概论课程的建设

传播学包含信息生产与信息传播,比如获取新闻线索、发现新闻。寻找可靠的信息源,核对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是新闻采访的主要过程;满足受众的需要,符合媒体的功能定位,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是新闻写作的主要过程。传播学概论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和对分课堂实践,可以充分运用线上教学资源,一类是自主建设与线下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进行混合式课程的设计;另一类是对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进行精心的选择,成为线下资源建设思路。这两类学习资源各有利弊。前者线上资源建设难度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建设成本较高;后者缺乏教学主体性,契合度难以协调。当前“互联网+”思维逐渐普及,以MOOC为代表,爱课程、智慧树等海量的资源可以在线使用,知识共享已成普遍现象,知识传播打破诸多限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便利条件。

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时刻保持科学性,更需要时刻保持先进性。目前,传媒环境变化莫测,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我国本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5G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新闻传播新技術的发展、核心理念的生成,新媒体逐渐成为传媒行业实施各项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在此环境下,为了迎合5G时代的受众需求,传播形式逐渐由原先的传统媒介向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微视频等发展,因此需要学习短视频、微视频传播特征,针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混合式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能够营造较好的教学环境,符合学生接受最新知识的要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海量有声资料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逐渐克服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众提问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在其中。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使用讲授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然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大多数学生从小到大一直被迫接受的应试教育的产物,很容易让学生厌倦,甚至会大大降低他们的接收效果。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各种教材,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三、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

(一)混合式:“翻转+实训”课堂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直在进行当中。目前,翻转课堂开展得如火如荼,高等教育践行“四个回归”,坚持以本为本,融入大学生专业教育工作。身处新的教育环境中的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积极创设问题,把学习内容适当地留给课外。例如,传播学概论课程的课前学习资源在超星学习通上开通,课中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进行针对性提问、练习、讨论,课后巩固学习内容多以作业布置的形式完成,或者分小组作业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利用线上线下形成师生互动的创新。

可以明确的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离不开线上学习管理系统,教师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可以在电脑端提取数据,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调整。线上直播环节能够为师生交流讨论提供平台,教师演示、学生实操,实现双方有效对话。另外,线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也能够帮助学生触及“高阶知识”,对培养本科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十分有益。“两性一度”金课标准的提出,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播学概论课程在内容设计和环节把控上离不开应用,课程建设要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为指导。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混合式教学可以实现及时反馈,能够提供动态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知识、素养、技能等多维度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2]。

(二)对分课堂教学

独学内化,要让学生做好记录,静能生慧从而形成自我反馈,以便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进行自我的一个“亮考帮”。之后是精讲留白和师生对话,重点就是通过学习形成互动,然后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之后学生在小组当中分享自己关于课后思考题的见解,并进行讨论、内化,这是小组讨论环节,在小组讨论之后又进行精讲留白和师生对话,可以突出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要完成自己的总结和反思,重点回顾每个知识点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过程,也是能够实现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最后,教师布置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吸收,从而完成高阶知识的学习。

对分课堂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初期也存在不足。例如,在独学内化阶段学生们的自主性不足,静能生慧较难达成。经过专家指导,明确了教师在精讲阶段要举例子(第一个)说明,给学生做示范导引,并在独学内化阶段举第二个例子。另外,在精讲阶段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能够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完成独学内化。同时将任务后置,学习后再进行练习巩固。必须明确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有效完成教学内容。在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对分课堂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反馈,产生学习动机,完成教学目标[3]。

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设计运用到传播学课堂上,建立多元合作、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实现知识转化、迁移。翻转课堂、互动课堂的构建,使学生的知识内化、吸收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现代新兴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立体的、形象的图文,这对于进一步帮助学生接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增强传播学概论课堂教学感染力,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内容设置的改变,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学生课堂实践教学比例的增加,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调整教学内容,完善课堂教学体系,利用互联网上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并且直观性强、互动性好的新媒体,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收能力,课堂内容变得更新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传播学概论课程虽然理论性较强,但教学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实践证明,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是科学且实用的。事实上任何课程,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都是不科学的,留出一定的时间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是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过程,提炼两方面的学习成果,一是学得好的地方,二是还未掌握的内容。之后再带着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困惑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基本人数控制在三到四人,人数不宜过多。分享好的学习经验,也提出学习困惑,小组成员互帮互助。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自行解决一些问题。遇到小组成员共同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反馈给老师,由老师进行统一解答。

对分课堂的四个流程,即以教师为主的讲授、以学生为主的独学、以生生互动为主的小组讨论和以师生互动为主的对话。课堂上实际也只有这四种活动: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生生的互动和师生的互动。对分从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角度讲,实现了学习最重要的部分,即迁移。大学阶段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再把学到的运用到实践中。独学就是学生运用老师教的东西去解决实际问题,自己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学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说明教学案例难度较小,可以给出较难的案例,这时学生就要跟同伴讨论交流,解决独学中的困难。最后还解决不了的地方,老师再帮助学生提升、完善。

对分设计的后面两个过程,即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答疑解惑、高层次点拨,到这里就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对分把学习的本质属性直接植入教学过程中,迁移其实就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即学以致用。除了讲授、讨论,对分还有多重含义,对分强调效率,注重培养学生能力,重视科学教法,重视正确学法,不仅科学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摒弃了过去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4]。

四、结语

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和研究了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方向,对于提升高校理论性较强的傳播学概论课程课堂质量以及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混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教学探索尚在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具体成效可以在应用中进行检验,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在个性化设计、优化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不断探索。对分课堂解决了一个教育难题:大班讨论。在中国,无论中小学或高校,多数班级的规模很大,大班教学是中国教育的现实常态,也是中国教育的核心关注。大班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整体的质量。大班教学做不好,就会在每一节课上不断制造两极分化,破坏教育公平。通过人人参与的平等讨论破解大班讨论难题,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因此,在课堂上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思考,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丰富的色彩。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教学的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反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并且对在课堂上不理解的地方和知识的难点、重点进行提问。而作为教师,除了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之外,还可以快速分析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适时调整教学的进度,控制教学的节奏,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2] 刘涛.“翻转+直播+实训”: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新闻与写作,2020(9):22-24.

[3] 赵炬明.聚焦设计:实践与方法(上)——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30-44.

[4] 赵炬明.聚焦设计:实践与方法(下)——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29-44.

作者简介 荆永乐,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传播史。

猜你喜欢

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混合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浅议“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物联网中MAC协议的研究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