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研究

2021-12-09张志浩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创新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经过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也面临着社会传播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本文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困境,对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207-03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因其本土化、平民化、人本性而广受用户喜爱,收视率一度高居不下。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民生节目都是以本地居民为传播对象,以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为新闻题材,传播范围仅限于频道主要覆盖城市,这便使民生新闻缺乏二次传播的可能性,并不能形成有效的外溢效应,严重影响了民生新闻节目的影响力。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各地原本在本地传播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能够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和渠道进行二次传播,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全新的信息传播生态。因此,当前的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在内容、形式、渠道等诸多方面做出调整,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传播力。

一、电视民生新闻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界定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一个类型,拥有20年的发展历程,产生之初便凭借生活化的新闻内容、通俗自然的叙事方式、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等,拉近了与新闻受众之间的距离,积累了大量的受众基础,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研究,但学界对民生新闻尚未有统一界定。从广义上来看,民生新闻属于社会新闻。从狭义上看,民生新闻内容侧重于报道普通公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以平民的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拉近电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属于关注百姓生计、关心公众生活的新闻类型[1]。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

第一,贴近性。电视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不同,电视民生新闻更关注公众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赋予公众充分的话语权,采取平视的拍摄角度、平民化的表达方式,发现并捕捉公众的冷暖、疑惑等平民化内容,注重对生活细节的表达,打破了传统新闻刻板严肃的格局,为政府和百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2]。

第二,服务性。新闻本来就具有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服务功能,而民生新闻的特色就在于不仅能够提供信息,更蕴含着服务公众的价值理念。“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新闻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只要能对受众有所帮助,想受众之所想,急受众之所急,帮受众之所需,就能够找到民生新闻的报道重点,这样的民生新闻不仅可看,而且管用,能够给受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活引导,帮助公众排忧解难。

第三,区域性。与覆盖范围较广的上星频道相比,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主要服务于本地受众。可以说,民生新闻會主动强调地域性题材,将其作为一种竞争性策略与价值诉求,通过对区域性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激发区域性受众的价值认同。每个地域都有其形成、发展的独特自然环境、社会历史、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因此各地域的自然民生具体内容和诉求也不同,不具备可复制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二、新媒体对于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

(一)扩大传播范围

新媒体环境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打破了旧有的单一化新闻传播模式,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在新闻传播领域,每一次技术发展都意味着传播介质的改变,从而带来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融合不断加深,传播渠道被大大拓展,电视民生新闻实现了同平台采集、多平台发布,有效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

(二)丰富新闻选题

在新媒体崛起之前,电视民生新闻的线索主要来自热线电话的爆料和记者的亲身寻找。这样的线索供给方式容易使民生新闻陷入关注鸡毛蒜皮的琐事的泥淖,缺少新闻价值,给受众带来刻板印象,因而造成民生新闻在辉煌一时后变得沉寂。而新媒体的壮大特别是媒体融合的发展带给电视媒体更多发现新闻线索的机会和途径,采编人员不用像过去一样想要获得新闻线索必须出去“跑新闻”,而是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梦想,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即便足不出户也可以获得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而且能够挖掘出数据背后内容的关联性,不仅提高了数据向新闻的转化率,而且拓展了现有新闻的时空范围,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更能深化用户对新闻的认知。

(三)实现多元互动

过去,受众仅仅是新闻的接收者,没有过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因而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很少,甚至没有。如今,在技术的加持下,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大量的传播渠道使受众拥有了话语权和选择权,于是媒介市场形成了为争夺目标受众的媒介竞争,并且激发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参与意识,进而实现了与电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多元互动。

(四)强化传播引导

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新闻只关注大政方针、宣传公权力的新闻传播方针,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生活,体现了媒体的亲和力和人文关怀。记者走进百姓,探索基层有价值的新闻,增加了受众参与新闻的机会,也能够正确引导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媒体的隐匿性特点,有些人不负责任地将互联网当成发泄情绪的场所,一个民生新闻热点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有可能形成舆论,一些受众观察视角片面,不加分辨地加入其中,就会引起负面效应。主流媒体作为社会公器,要从专业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实质,通过自己的新媒体网络输送正确信息和正能量价值观,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三、新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消极影响

(一)传播内容同质化

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类关注大众生计、百姓生活的日常新闻,展现了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因而区别于严肃的时政新闻等报道形式,民生新闻的采编和制作更为灵活,更追求烟火气息[3]。新媒体的出现使民生新闻的传播更为广泛,但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民生新闻栏目除了在节目内容方面略有地域性差异外,在选题、策划、报道方式以及主持风格上面过于雷同,内容表现形式几乎一模一样。尤其是当某一个民生新闻节目成为爆款时,就会有很多节目争相效仿甚至照搬照抄,无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和贴近性,必然使受众的兴趣不断下降。

(二)传播视野不开阔

电视民生新闻的落脚点虽然是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的生存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只有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才能被称之为民生新闻,公众接受新闻信息使新闻信息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但当前的很多民生新闻在内容上缺乏应有的深度,更缺乏公共意识。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低俗、琐碎的题材诸如婆媳吵架、车辆剐蹭、街头闹剧等占据了新闻空间,受众从中无法获得任何正确的价值引导,主播也很难做出理性的分析,这样既弱化了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正确引导公众话语权的社会功能,又缩小了民生新闻的传播视野,弱化了民生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传播语态娱乐化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泛娱乐化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很多电视台为了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吸引观众眼球,一味迎合受众的娱乐诉求,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然而,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是新闻,不是娱乐,是关注民生、传达民意,其客观性、真实性不容动摇,其严肃的人本主义不容消解[4]。可见,人本主义天然排斥娱乐主义,过度娱乐化的民生新闻丧失了对生活的深刻解读,也失去了原有的传播价值,不利于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传播环境碎片化

较之于新媒体,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传播环境的碎片化是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征,随着新媒体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闻信息文本被拆分成碎片化的片段,彻底改变了信息整体化、系统化的传播模式,内容深度无法有效显现。碎片化的传播模式给受众提供了信息的传播空间,他们可以不用具备专业知识就能广泛选择传播渠道发布自己民生领域的所见所闻,并进行转发、评论,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四、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

(一)树立差异化的传播理念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及审核限制,新闻的时效性较之新媒体有一定的不足,电视新闻信息传播具有滞后性。与此同时,一般地方台为了获得较高的关注度也会选择相近的时间播出节目。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要树立差异化传播理念,根据受众的关注重点和喜好独树一帜,加强原创意识,提高新闻的辨识度。一要强调电视民生新闻的本土化,将本地的民生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选题和内容,根据电视台当地的新闻资源、发展状况和受众实际需求精心策划,将本土化新闻生产与传播结合起来,强化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本色彩与地域色彩。二要强调电视民生新闻的服务性,关注受众的服务需求,体现节目的人文关怀,使受众在收看新闻的过程中感受到新闻的人情味与温度,提高对节目的忠诚度。三要强调电视民生新闻的互动性,让受众广泛参与新闻的采集、制作、传播过程,并对受众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回复,为受众打造极具亲和力的精神家园[5]。唯有如此,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使受众更加青睐电视民生新闻,从而为电视民生新闻的有效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浙江广电的《1818黄金眼》就是以本地受众为基础,立足于浙江省本地新闻事件而打造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节目比较接地气,用极具张力的镜头体现了普通人的故事,吸引了大批受众的关注。

(二)打造融媒矩阵立体传播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方式由单一的传播平台扩散到数个平台,平台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具备强大的用户黏性。电视民生新闻若想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实现平台化转型,适应媒体的发展趋势和传播规律。一要打造融媒体传播矩阵。要拓展新闻传播平台,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元化生成和多渠道发布。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样化,如电视媒体的新闻网、APP新闻客户端等自有平台以及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ilibili等第三方平台,通过与其他有影响力的平台合作,提高民生新闻的传播力。二要实现立体化传播。电视民生新闻要借助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内容的权威性拓展媒体的影响力,再由其他新媒体平台创造新闻的宽广“出口”,连接更多受众。例如,山东广播电视台打造的融媒体资讯中心,打通了各个部门之间的隔阂,形成了融媒体传播矩阵,一体化办公,跨平台协作。融媒体资讯中心生产的民生新闻以电视平台为主导播出,并将采访过程中适合于新媒体的内容根据新媒体传播渠道进行剪辑制作,形成衍生节目,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偏爱选择适合的平台进行浏览。这样既丰富了节目内容,也提高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时效性。三要孵化IP。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88亿,占网民总数的87.8%。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不能忽视如此庞大的短视频用户,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赋能短视频,加速短视频的生产和传播,孵化短视频IP,获得受众的认可。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频”、浙江广播电视台的“钱塘老娘舅”、河北广播电视台“小吴来了”,都是对品牌IP化的有益尝试,为节目、产品和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导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电视民生新闻内容

不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内容为王”是其发展的永恒定律,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大力创新新闻内容,吸引更多的受众。一是提高民生新闻深度。民生新闻有广泛的受众群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受众的文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对民生新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虽然一些低俗、庸俗内容的民生新闻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吸引受众眼球,但是长时间不加改变依然会失去受众的关注度。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媒体,应该发挥新媒体无可比拟的专业性优势,对民生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做优深度报道,揭示事件本质。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就制作了民生新闻《共同战“疫”》节目,采用全天候不间断播出形式,多角度报道疫情的实时动态、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援助医疗队救治、复工复产等受众关注的众多民生问题,为受众打造多元化、沉浸式的新闻体驗。二是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电视民生新闻不仅具有向受众传递信息的作用,还肩负着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作为记录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讲述百姓故事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舆论引导力。因为电视民生新闻与其他节目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较广的传播范围,如果引导不当,往往会放大新闻的舆论影响,形成舆论失焦[6]。例如,“发际线小吴”本是民生问题,受众却随着舆论的失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表情包上。鉴于此,电视民生新闻要为受众提供符合社会规范的认知标准,把握主动权,坚持正向舆论引导,引领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致力于打造健康向上的生活。三是提高公共服务价值。公共服务价值是电视民生新闻的灵魂所在,也是受众在电视民生新闻方面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电视民生新闻不仅要揭示家长里短的生活表象,更要挖掘表象背后的社会价值,通过专业的解读和评论拓展受众的思维和视角,将“关注生活”转变为“服务引导生活”,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

(四)重视采编队伍建设

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差异化生产还是全媒体传播,都需要有一支观念新颖、技术专业的民生新闻采编队伍作为支撑。一是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需要重塑融媒体民生新闻采编观念,强化跨平台思维,生产传播符合不同渠道特点的不同内容产品。二是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要提升新闻素养,包括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提高政治站位,恪守职业道德,用专业的视角甄别民生事件的新闻价值,保障民生新闻的品质。三是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需要不断学习,不仅要学习电视新闻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学习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特点,生产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四是要加强对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的培训,聘请业界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并选派采编人员参加各种交流会、研讨会,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充分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扬长避短,更新传播理念,创新传播内容,革新传播手段,培养传播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挑战,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晓梅.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与创新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20):131-132.

[2] 张文静.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研究——以《民生直通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3] 张田.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问题与对策[J].新闻传播,2020(9):114-116.

[4] 郝英青.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节目吸引力提升研究[J].声屏世界,2019(9):131-132.

[5] 胡光,李筱培.电视民生新闻的融媒体传播策略[J].采写编,2020(2):41-42.

[6] 杨潇.探析全媒体传播视域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自救之路”——以《1818黄金眼》为例[J].声屏世界,2021(2):34-35.

作者简介:张志浩(1999—),男,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电影摄像艺术。

猜你喜欢

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问题与发展前景
从“杂货铺”到“精品店”: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