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探索实践
2021-12-09徐云华张璇
徐云华 张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深度发展,集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介突出优势为一体的融媒体风生水起,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契机,也是挑战。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教育”不仅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形势、变革教育理念,还要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形式,以达到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对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展开分析,并从微理念、微平台、微活动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探索。
关键词:融媒体视域;思想政治;“微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145-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B0349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新媒体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推进高校思政“微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切实举措。
一、融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融媒体主要是凭借媒介载体,将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行整合,从而得以在功能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的一种运行模式,是能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资源共融的新型媒体。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育者直接的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得到深度发展,“微”时代来临,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新的空间。在融媒体背景下,新媒体平台成为多种思想碰撞和交锋的枢纽。通过各种媒介,一些社会思潮彼此交融碰撞,一时间风卷云涌,非主流的文化价值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各种人肉搜索、键盘侠的言论攻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秩序,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这样处境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握融媒体的优势与时代特点,并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积极探索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创新教育方式的重要举措。融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与活力,新型媒体的运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较为开放的环境。一方面,受教育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束缚地接受教育,拥有学习自主选择权,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凭借融媒体的优势,对思政教育教学进行创新,推出符合受众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云直播”以及“云课堂”等,大大提高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有效传播知识。
二、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微教育”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形势,变革教育理念
当今,互联网技术得到深度发展,对教育教学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推动贯穿教育各方面的一场大变革,它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得以重塑、流程得以再造、文化得以重构,逐步形成一种教育新生态,能够促进人全面、自由和个性化发展。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壁垒一直阻碍着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传统的教育方式无外乎是单纯的说教式和理论灌输式教育,难以激发学学习生思政知识的积极性。而在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微教育’的发展,要用智能技术推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整个教育系统特别是校长和教师解放思想,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达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目的”[2]。融媒体的发展集合了多种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并在一个相对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这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更加自在地施教,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二)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形式
改革創新永远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恒不变的核心主题。传统的教学多采用“一纲一书一案”的策略,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内容比较单一,整个课堂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媒体”理念被提出,融媒体即利用媒介载体,把大众传媒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优点进行整合,又与普通的传播方式进行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内容兼容并包的一种新型媒体宣传理念。新媒体与互联网的互动为高校思政实施“微教育”提供了新平台,逐步出现“线上+线下”“新媒体+思政”模式,教育载体的丰富,创新了思政教育的形式,这不仅达到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以更为便捷的途径提高思政宣传时效性的同时,还调动了受众的兴趣,使师生得以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沟通,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三、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探索路径
(一)微理念
在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微教育”应积极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创新教育理念。以不落下一人的教育态度,把广泛动员学生参与到思政课堂中来,同时打破只有思政教师参与的壁垒,融合各个专业的教师、社会学者、学生家长等参与到思政工作中来,切实体现出思政“微教育”的全员参与性。
有效开展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有一批优秀的高校思政工作者。高校思政工作者有重要的使命与职责,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指引方向的一盏明灯,因而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踏实负责、勇于创新,要育人先育己,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新时代,融媒体新技术的发展,面对具有新发展特点的受众对象,迫切需要具有高尚品质和扎实深厚理论功底的教师,以新的教学手段传播真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真理。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媒体充斥着各种思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师更应秉持正确的思想,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融媒体的技术丰富教育理论与思想,在提升融媒体技能运用能力的同时,要有长远的眼界、宽广的胸怀,在提升教育理念的道路上,成为政治意识强、心怀家国、理论深厚的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实施,要构建科学机制体系。在“微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还要有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需求呈现动态变化,故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互动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变化。
(二)微平台
在融媒体视域下,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多元化平台的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来说是尤为重要的。高校思政“微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搭建思政网站、微信微博等融媒体中心,做到信息的及时发布与交流互通。另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探索教育模式,形成一个集通知、新闻、资讯等内容为一体的思政网络体系,与高校思政“微教育”融为一体,交叉覆盖、相辅相成。利用融媒体的优势,使得思政课不再是独门独类的公共课,也可以与其余课程优势互补,多种活动相互融合,形成协同发展的局面。当然,融媒体打破地域限制,能够与各高校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的思政工作的格局,让各个地区的思政优势资源形成集群,使学生在校园里、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能锻炼品质、磨砺性情的社会。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高校思政“微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微课、慕课走进课堂,“微视频”“微故事”等新的教育方式也随之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桎梏。微课短小精悍,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重要知识要点,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逻辑清晰。慕课的优势则是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不局限于传统的集中面授方式,随时随地便可购买学习,较为方便。总之,在高校思政“微教育”的发展道路上,更要运用好融媒体这一技术,搭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开辟网络阵地,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教学,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实施“微教育”,要优化思政队伍,量体裁衣。融媒体在思政教育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是思政工作传播的一种创新手段,也是满足学生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此,思政工作者需要对融媒体技术有所了解,能够有效运用融媒体技术。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在融媒体技术面前,要想做到人人都懂、都精、都通,那是不大现实的,因而就更需要优化思政工作队伍,提高队伍能力水平。
(三)微活动
融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政“微教育”教学增添了互动性。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而融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使课堂朝着双向交流互动方向转变,许多枯燥的内容被生动的教育素材所取代,有更加生动的视频资料、音频资料以及插图绘画素材,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乐于接受知识,并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思政教育知识。
要把融媒体技术手段贯穿到高校思政“微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的门户网站进行思政精品课、名家讲座等直播,进行有效宣传,扩大受众群体。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也要因材施教,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年龄、年级、诉求等的差异性,使施教者在利用融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政“微教育”时,务必根据学生的特色、不同发展诉求以及发展特点,把握各方优势,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思政活动。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有新的面貌,要紧抓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优势,在高校思政“微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实施“微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學会适应时代潮流,明确责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010).
[2] 雷朝滋.新时代人才培养应切实转变教育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21(1):12.
作者简介:徐云华(1984—),女,江苏建湖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
张璇(199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经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