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童”拯救记
2021-12-09吴红娟
吴红娟
[摘 要]教育教学中,有些儿童原本天资聪颖,由于玩心太重、沉迷游戏,导致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落后,成为老师眼中的“顽童”。如何唤醒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改变他们学习的轨迹,让其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助其建立学习的自信,需要教育的智慧。
[关键词]潜力生;转化教育;教育智慧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乍一看挺好笑,一个“泥娃娃”,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有那么重要?那件事过后,我才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案例重现】
班里的小周同学是个众所周知的调皮大王,前任校长还曾说他是“本年级最聪明的学生”。可是,这个“最聪明的学生”,不但让低年级老师摇头叹息,也让我这个刚接手的老师伤透了脑筋。他不爱学习,不思进取,作业拖拉,唯一的嗜好就是玩,唯一的优点就是上课爱发言,嘴皮子功夫了不得,写起作业却草草了事,错误百出,成绩基本维持在班级倒数十名内,有一次还考了倒数第三。劝也劝过,哄也哄过,骂也骂过,说也说过,苦口婆心的教育,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均不奏效。唉,这就是最聪明的学生!我该如何帮助他走上学习的正轨……
一次偶然,转机来了——
那天上午第三节课,同学们课堂作业没有来得及完成,我布置他们吃完午饭后先完成再休息。可是,等我吃完饭来到教室门口,却看到小周一个人在教室外面,拿着一辆玩具小汽车,东奔西跑,大汗淋漓,玩得不亦乐乎。“小周,作业做好了吗?”我不禁有些怒气。他抬起头望着我,不知所措。“不完成作业还在玩汽车,这辆漂亮的小汽车不归你了!”我毫不留情地没收了小汽车。他恋恋不舍地跟着我来到办公室,千方百计想说服我把小汽车还给他。看他这么执着,我不由得计上心来。“你没有及时完成作业就玩,所以老师没收小汽车,算作对你的惩罚!”停了停,我话锋一转,语气又缓和下来,“不过,看你这么喜欢它,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吧!”我打量着他,略显为难地说,“要是你连续一周不拖拉作业,并且单元练习高于90分,就领回小汽车。有些难,怎么样?”他没法,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我怕时间一长,他把这事儿给忘了,便故意把小汽车放到教室讲台抽屉里,并交给他看管,叮嘱他“只许看,不许碰”,如果小汽车不翼而飞,就找他“兴师问罪”。这样,他就不会“监守自盗”了。呵呵,想想我真有点“狡猾”,搞得原本狡猾的他也只能“望车兴叹”了。
以后几天,大概是有了学习的“动力”,他真的变得勤快起来,作业完整了,写字清晰了,听课时腰板也直了许多……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及时在他本子上写上一句句鼓励的话语,或者,当着全班表扬进步的同学,其中自然有他。同时,我还邀请班干部以及他周围的同学,共同组建互助小组,无形中也为他学习的征程扫清了障碍。
那次单元练习,他拿了“89分”,比目标分仅少一分。他来找我,想要领回小汽车。我满怀信心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很棒!老师相信,不需多长时间,你能凭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加油!”也许是我的信任给了他力量,他的眼睛亮晶晶的,他使劲地咬了咬嘴唇,坚定地点了点头。
不知不觉间,他学习的自觉性大大增强,成了班里“一匹最有潜力的黑马”。我也一如既往地鼓励他,鞭策他,想方设法地引领他,不断给他的航程指明方向,为他的进步呐喊助威。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结束了,他语文考了96.5分,我心里暖融融的。在期末颁奖仪式上,班长为他发布了颁奖词,我为他授奖。打开讲台的抽屉,小汽车静静地躺着,似乎正默默地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我捧起小汽车,郑重地递交到他的手上,微笑着对他说:“你真的很了不起!你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老师为你骄傲!”教室里掌声如雷。他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豪!胸前的红领巾,似乎成了一簇熊熊燃烧的火焰,那么鲜艳,那么耀眼,似乎在为小主人的新生欢欣鼓舞……
【案例分析】
我不禁在想:是什么,唤醒了这个在学习上“沉睡”的孩子?仅仅是一辆玩具小汽车吗?细细思量,总结如下:
一、知己知彼——寻找打开心灵的钥匙
转化“顽童”的最佳状态,就是以尊重学生、遵循规律、把准教育契机为准则,在淡墨无痕中激发学生自主纠正、发展、树立品格修养,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而“知己知彼”,了解教育对象,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通过观察以及向其前任老师的了解,我发现尽管他伶牙俐齿,头脑灵活,但却对学习缺乏兴趣;通过家访,又发现他父母离异,随爸爸,但爸爸长期在外打工,只能随年迈又不识字的爷爷奶奶生活。主客观事实交织在一起,使得他文化学习一直处于无监控的自由散漫状态,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基础薄弱。
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习差,除了不可改变的家庭原因以外,玩具小汽车也暴露了他两大特性:1.他特别贪玩,没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从游戏中,他得到了比学习更多的乐趣,导致他只对玩感兴趣;2.学习成绩之获得感不如意,让他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导致不愿花时间、花精力投入学习。我想,倘若给他找准努力的方向和一个“跳一跳,就能达到”的高度,通过他的努力,或许就能看到学习上成功的自己。
二、见微知著——捕捉扭转方向的契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任何人的生活内容、方式都蕴含着教育目标、教育契机、教育手段与途径。那么,该如何找到支点——教育契机,来跷起这个“地球”呢?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有一双见微知著的眼睛。
案例很明显——玩具小汽车是他的命根子,一旦被没收,无异“夺他所爱、割他心头之肉”,此举,真正撼动了他的心灵,并促其产生“重新夺回小汽车”的强烈愿望。有了这强烈的愿望,接下來的教育才能水到渠成。试想,如果我没收的是他并不在意的一本书,一个练习本,或许正中他的下怀,不会对他产生任何触动。这样想来,正因为我找准了教育的突破口,及时捕捉到了教育的契机,才为成功转化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因势利导——采取量身定制的教育计划
苏霍姆林斯基实践证明,刻意教育是造成“师生对立,教育青少年之困局”的首因。因此,我决定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等教育策略来因势利导,使得无痕转化水到渠成。
根据孩子特点,我设置了“跳一跳就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即协助他完成拯救小汽车的完美计划,以此促成师生“交易”的合约——如果“连续一周不拖拉作业,并且单元练习达到90分”,就能迎回自己心爱的“小汽车”。为了“交易”成功,我及时转变角色——蹲下身子协助孩子,成为他的战斗伙伴。为纠正其拖拉作业的坏习惯,我时时关注、鼓励,帮助他从心理上增强战胜自我的信心,并且促其意识到——只要态度端正,写好作业也并非难事。为帮助他实现单元练习达90分之目标,我以身作则,并邀请班干部并肩战斗,多管齐下,课上课后都助他一臂之力,引导他在战胜困难中品尝成功的乐趣……就這样,“可望而不可及”的小汽车,触动他每根神经、每个细胞、每点智慧去拼搏,去奋斗;每次取得进步后得到的评价与鼓励,也如同战斗的号角,引领他奋勇向前、迎难而上。
合约,尽管是社会经济行为,但若引入教育教学中,将学生“唯利是图”的“洪荒之爆发力”规范到学习的征途上,再加以引导,培养学生树目标、守信用的责任感,必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持久力。
四、点亮心灯——莫待扬鞭自奋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迎来了“见证奇迹的时刻”——归还小汽车。他脸上那灿烂的笑容,那饱含坚定与自信的美丽神情,无不展现着“师生合约之完美拯救计划”圆满成功。为增强其成功的获得感,我采用了隆重的授奖仪式——学生代表发布颁奖词、班主任亲自授奖、发表获奖感言、外围祝贺,利用仪式将其成功的获得感,在集体氛围感召之下感染每个人,这种体验比课外游戏之乐趣更为强烈与持久。通过获得感的强化,不但激发学生内心自我教育的力量,更能帮助他在班级实现自我价值,心中积满的正能量使得志趣转化走得更为久远。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要想唤醒潜力生,帮助其步入学习的正途,教育者们不仅要有一颗宽容仁爱的心,一双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眼睛,还要具备教育的智慧。面对教育问题时,即使“山穷水尽疑无路”,也不必烦恼,不必焦虑,不妨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思路,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文献:
[1]袁玉玲.转弯绕道,只为沟通更有效[J].班主任,2020(7):33-34.
[2]徐斌.无痕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胡九元.巧用中医四诊法转化潜力生[J].广西教育,2013(29):48-49.
[4]卫美华.“关键事件”触发“问题学生”转变[J].江苏教育,2019(15):51-55.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