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主要障碍及应对策略

2021-12-09张伟进

重庆社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协同治理大数据

张伟进

摘 要: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是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保障。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应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共同参与的污染防治体系,畅通多元主体协商、对话和互动的渠道,凝聚全民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生态环境防治的合力。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责任考核机制、全域环境质量智慧预警体系、环境污染问题协同治理机制、现代化的公众参与监督通道、跨区域环境大数据共享开放机制,有效解决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障碍。

关键词: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大数据;协同治理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重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2020ZDZT15);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重点项目“推动落实《重庆市河长制条例》的重点措施研究”(2021ZJ06)。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1)011-0119-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1.011.010

一、引言

中国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成绩辉煌,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进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的不断深入,从“十三五”要求的“坚决打好”到“十四五”要求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更加突出和尖锐,加快推进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的构建更加紧迫。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变革,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2020年3月以来,中央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为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提供了基本条件,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文献综述

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要厘清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其是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重要手段,进而重构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商、对话和互动机制,达成管理日常事务、调控资源、履行权利的行动共识,以缓解冲突或整合利益、实现公共目标、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结构、过程、关系、程序和规则的体系性活动[1]。

(一)协同治理理论研究

协同治理理论是自然科学中的协同理论与社会科学中的治理理论交叉的理论,是在协同理论和治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有着较强的解释力[2]。20世纪90年代“协同治理”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围绕协同治理的责任主体、治理方式、治理效能、治理机制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在责任主体上,协同治理理论指出在公共活动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实现主体协同[3]。在治理方式上,协同治理理论要求打破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社会公众等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新机制,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態环境保护协同发展[4]。在治理效能上,协同治理理论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效能,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5]。

(二)协同治理理论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综合优势,学者们将协同治理理论广泛应用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周向军等学者认为协同治理关键要抓好主体协同,要运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协同治理模式,通过推进行政改革、构建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完善法律制度等手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公众的主体作用,提升并保障协同治理的实效与健康运行[6]。王俊敏等学者认为协同治理要重点关注区域污染防治的协同,水环境协同治理系统是跨域政府间的有效协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跨界污染协同治理的政策取向中,要从目标协同、全生命周期协同以及利益协同等方面,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度[7]。京津冀雾霾治理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大工程,孟庆瑜、庄贵阳等学者通过研究京津冀大气污染系统协同治理的协同保护立法、府际间政策协同及法治协同、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环境监测协同、水污染防治协同、雾霾治理协同、地下水协同等,为治理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8-9]。生态环境监管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赵旭光、洪亚雄从法治视角探究了协同理论对生态监管的作用,提出生态环境监管应从政府监管到多元监管,实现全民共治、共享[10-11]。

(三)新兴技术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环境大数据不再是狭义的环境相关“数据集”的概念,而是“面向环境保护与管理决策的应用服务需要,以大数据技术为驱动的‘互联网+环境保护”技术体系与产业生态,是一种涉及多元化采集、主题化汇聚和知识化应用的大数据治理体系。2012年以来,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发布大数据发展战略,环境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也进入快车道[12]。2016年,我国发布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13],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工作,国内企业和科研单位不断加大环境大数据系统建设和技术应用。例如,环保部评估中心的环评管理平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发的空气质量预测和预报系统,都已经具备环境大数据技术和应用的雏形。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等新兴技术已经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大数据、智能化对生态环境监管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构建跨部门互联互通监测网络、推动数据的交换和共享等信息化手段,提升环境治理体系精细化水平,实现了从传统环境管理到精准环境监管的转变。另一方面,大数据、智能化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政府完善大数据治理平台、技术和体系,构建立体化环境治理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现有的资源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有效治理城市污染、空气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另外,大数据、智能化有利于提升政府生态环境监管的公信力。政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污染源大数据库,可以提高环境监管效能,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同时,利用大数据还能够增进公众环境意识,推动实现“智慧监管”,完善生态环境监管长效机制。

(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研究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涵盖治理理念、治理内涵、治理目标、治理路径等。治理理念是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应用的力度,能够将经济发展限定在自然生态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并提高人类保护、恢复和完善生态环境的能力,从而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再平衡[14]。治理内涵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具体特征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观念化[15]。治理目标是维护和提升环境质量[16]。治理路径是以体制机制为顶层设计,对法律制度进行整体性重构,将现代环境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切实的环境治理效能[16];厘清和实施“三线一单”制度,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地方立法等领域的绿色化发展[17];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生态与产业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清洁能源体系、绿色消费模式[18]。

三、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加大优美生态环境的供给,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治工作,注重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的构建。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

(一)构建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

过去几十年,我国迅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创造了巨大经济成就,也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至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富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实践指南。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要求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防治,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的具体体现。另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的行动。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的目的就是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立体化环境治理模式,让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二)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与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目标高度吻合,是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的重要组成。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就是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彰显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通过运用互联网、智能化等新兴技术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共同参与的污染防治体系,畅通多元主体协商、对话和互动的渠道,形成全民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凝聚全民共同参与生态环境防治的合力,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现象的产生,构建不断优化升级的动态管理过程。

(三)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现实需要

《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面临的问题更多是深层次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和难度也更高。这就要求必须建立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适应新的污染防治形势,以更高的效率和更科学的手段应对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

(四)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地球环境面临气候变化威胁,我国于2020年做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同时,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契机,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减污降碳的重点在于突出源头控制、系统控制,限制高耗能高碳的产业,改变传统环境治理末端治理的思路,实现污染防治从源头预防、从源头治理。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将围绕环境质量管理对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对接国家部委战略部署规划,绘制区域环境质量动态分布图,拓展吸纳人口变化、产业规划、水文水质、污染源分布、污染物排放等数据,实现环境质量变化的时空分析和智能化表征,严格管控高耗能高碳企业,倒逼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

四、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障碍及原因分析

目前,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新兴技术应用不充分等原因,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障碍。

(一)政府责任考核体系不健全,难以实现全政府污染防治协同治理

环保工作的块状分割而非条线管理特性,决定其以行政区划为界进行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必须在行政区域之间进行协调,但涉及各方利益必然遇到诸多困难和阻力。不同行政区域利益取向不同,必然影响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的实效。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地区间联动和相互影响更加频繁和深刻,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受地方本位主義影响,地区间恶性竞争,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呈由点及面扩散蔓延趋势,形成跨流域、跨行政区划的区域性问题,政府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传统管理模式严重影响污染防治协同治理机制的整体建设。当前,中央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2020年出台《省(自治区、直辖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措施》,实现了中央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责任考核,但是与现代化的污染体系构建要求相比较,要实现全政府污染防治协同,不仅需明确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区)之间权责体系,还要明晰政府各部门间的职责体系,坚持多位一体,形成全政府污染防治协同治理合力。

(二)污染源监管和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环境质量预警作用甚微

良好的环境质量是最普惠的民生。环境质量预警是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是防范污染事故风险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污染源管控和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预警的重点是对区域内全部污染源进行管控,对区域内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和不定期检测,一旦某一区域发生较大的监测数据波动,对可能的污染事故进行报警,预警系统将通过大数据对区域范围内的污染源种类、可能排放的污染物進行分析筛选,并派出无人机对事故点进行侦察,将事故情况按照事故点所在区域、影响区域进行评估,形成较为科学的应急方案,对事故进行科学高效救援,大大降低二次污染事故的发生。当前,受技术、资金、人力、管理机制等条件的限制,污染源的管控未能实现全覆盖,以重点工业污染源为主,小散型工业源监控疲软,农村面源、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散排污染源等存在盲区和短板,诸如垃圾倾倒、生活污水乱排、危险废物丢弃等更多依靠政策宣传和道德约束。国家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推进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但是,环境监测数据联网联控,除了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主管的监测部门、企业自检部门、第三方检测单位等,其由于缺乏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管理制度,部门间一直未能形成信任机制,导致大量的数据难以收集和整合,数据价值挖掘严重不够,不能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

(三)“运动式”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治,难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省市两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查力度不断加大,各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但对照中央要求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环境问题整改面临深层次改革,比如水、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大,土壤、固体废物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还需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重,环境污染风险防范存在薄弱环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等问题。究其原因,突出环境问题有的是发展过程中污染积累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历史性问题,有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产生的阶段性矛盾,有的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所致。这些问题成因复杂,协调发展任务繁重,历史累积问题较多。在当前条块管辖、职能交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运动式整改,更多依靠长官行政命令推动,以用时短、见效快的措施,形成暂时的整治方案,尚需建立环境问题整治的长效机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

(四)参与渠道“中梗阻”,致使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有心无门

当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蓝天碧水青山成为老百姓朋友圈“喜闻乐见”的新鲜事,越来越多的公众主动表达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然而,我国公众参与效能较低,参与渠道“中梗阻”现象突出。在法治层面上,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赋予了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利,但其对公众参与的具体方式并未明确规定,甚至存在参与障碍,不满足法定条件的环保社会组织和非直接影响的民众不具备环境公益诉讼资格。在环保信息的获取方面,很大程度上是行政部门、企业等强势一方与散而弱的公众一方信息不对称。现有的公众参与更多的是为公众知情权方面提供了信息发布的渠道,而且存在公开的信息内容流于形式、公开的途径单一、公开不及时等问题。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官网上有关环境的信息往往又或刻意或不经意地被挤压在不起眼的一角,或者很快被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淹没,在这样的信息海洋里,公众的确在当下很难关注到被公开的信息,从而错过参与的机会。

(五)政府信息共享不畅通,源头防治污染的绿色生产服务体系建设难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城市化和产业集聚进程的加快,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污染物的转移和特征污染物过度集中,导致区域环境质量的控制难度日趋增加,特别是城市群增长极的发展,必将对整个区域内生态环境容量的控制带来较大的压力,甚至超出区域环境容量边界。从源头防治污染是污染防治最有效的路径。构建源头防治污染的绿色生产服务体系是现代化区域污染防治体系的重大工程,然而,该体系涉及国土规划、产业发展、工商管理、生态环境、水利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等部门。如此多的职能部门对某个项目综合评价,形成预测性的污染分析报告,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当前,最为关键的是各部门间缺少信息共享机制,由于人为的干预和行政的壁垒,项目决策分析掺杂过多的主观性,难以形成高效、科学的决策报告,不能及时、准确地评估项目污染情况,不能提出科学、高效的防治方案,从而实现源头防治污染。

五、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的应对策略

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关键,以科技创新为内生源动力,完善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责任考核机制,建立全域环境质量智慧预警体系,建立环境污染问题协同治理机制,建立现代化的公众参与监督通道,建立跨区域环境大数据共享开放机制。

(一)完善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责任考核机制

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责任考核机制要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有效利用新兴技术完善和解决在污染防治协同治理中存在的信息共享、主动防治、协同责任划分等新问题的责任考核机制。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明晰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区)三级政府之间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责体系。中央加强统筹和领导作用,着眼环境质量改善,合理设定约束性和预期性目标,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环境质量责任,细化部门污染防治责任清单,明确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按照责权一致原则,明确各个主体单位在环境协同治理中的工作职责和责任边界。其次,要完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区域内各个主体履行协同责任的主动性。最后,推动建设区域污染防治协同治理,要设立管理部门,具体由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双负责,主要成员包括各区域内行政长官和经济发展、国土规划、生态环保等部门领导。值得注意的是,要赋予管理部门对区域内政府间利益争端的裁判权,能够对区域内各个主体进行监督和惩治。

(二)建立全域环境质量智慧预警体系

环境质量预警是系统工程,要加快建设全域环境质量监测网格,依托现有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跨界联合监测与数据共享,在全域范围内优化布局河流水质、大气质量监测关键点位,配置标准化的自动采样分析设施设备,建立区域环境超标预警、响应机制。推动工业污染、农业污染、排污口和环境质量的协同治理,实现环境预警全覆盖、全环节。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智慧预警。整合环保、交通、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及社会组织各类环境数据,整合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源等风险源监测数据,充分利用环境违法举报、互联网采集等环境信息采集渠道,结合企业的工商、税务、质检、工信、认证等信息,开展大数据统计分析,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预警企业违法风险,系统高效分析区域内污染源特征,智能抽检非正常排放的污染物,有效降低区域内非正常排污造成的环境影响。

(三)建立环境污染问题协同治理机制

污染防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庞大工程,工作涉及领域广、涵盖部门多,在没有系统清晰的长效机制的情况下,往往是“九龙治水”,反而致使一些轻微污染逐渐恶化,逐步形成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环境污染问题要做到防微杜渐,既要注重区域内环境污染的防治,更要注重跨区域环境风险隐患的协同防治。要完善跨区域污染治理协商机制,开展跨区域合作,建立毗邻地区环境质量超标预警、响应机制,实施区域污染综合整治,开展跨界污染联防联控、污染联合溯源,联合开展环境监测和违法排污联合执法。开展流域污染联合巡查,防控水环境污染问题;开展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联合预报预警,探索建立大气污染常态联防应急联控机制,促进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要建立重大项目跨区域环评会商机制,对火电、水泥、化工、石化、造纸、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水电开发等重大项目以及工业园区规划、流域规划,可能涉及跨区域、跨流域污染或生态影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征求被影响方意见,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通过会商提出解决方案。要建立区域环境风险防控协商机制,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协作处置机制,突出应急处置机制协商、会商、互助和配合,协同处置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开展跨界联合执法,查处跨区域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环境—司法”联动和司法移交机制。

(四)建立现代化的公众参与监督通道

要适当逐步扩展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和边界,创新公众参与监督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要基于区域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敏感区分布、污染源信息等大数据,运用互联网、智能化等技术,构建公众参与一体化平台,实现环境信息及时公布,精準锁定直接影响群体告知信息,自动在多种网络平台推送优选信息,智能筛选整理公众反馈意见,实现公众参与智能化。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全过程,不仅要严格落实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共参与环节,而且应拓展到对相关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制订的全程参与。要发挥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境管理的有效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或社会资源支持等方式,加快建立环保社会组织信息平台与信息服务系统;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支持和引导组建环保社会组织;重点促进联合型与网络型环保公益行业组织的发展;大力推动环保社会组织与高校、研究单位等智库机构的合作,建立有效衔接机制与长期合作关系;探索设立环保社会组织培育基金,引导基金会、企业等支持环保社会组织培育工作。

(五)建立环境大数据共享开放机制

建设实现源头防治污染的绿色生产服务体系,其紧要问题是推动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其中,信息共享仅是表征,而核心内容是破除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这就要求政府间要破除各自为政、紧盯自己手中公权力的思维,运用大数据的思维,充分认识大数据的“4V”优势,完善环境大数据体系。环境大数据是巨量生态环境资料,不是狭义的环境监测数据。环境大数据不仅包括与环境质量有直接影响的污染源数据、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还包括城市气候、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生物环境、人口因素、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污染控制、社会保险、文化文明、产业结构、生产效率、经济收入和可持续性等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公众对美好环境需求的信息等。为充分发挥环境大数据的共享开放价值,要推动建立环境大数据共享开放机制,明确环境大数据涉及主体的权责边界,加强数据共享过程中的痕迹管理,实现数据传播过程可见、风险可控、责任可追溯。要特别注重推动行政区域内和行政区域外的环境大数据开放机制,筑牢全局观和系统观,避免污染迁移,导致河流下游行政区和周边行政区受到污染。

五、结语

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构建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适应新时代污染防治新形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是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化应用。推动污染防治体系的重构和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构建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是依据新形势、新问题不断优化升级的动态管理过程,政府要在思想认识上不断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在技术手段上加大新兴技术的运用,用智能技术武装“头脑”,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拓展“视野”、延伸“手脚”;在机制保障上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完善配套制度供给,强化各项制度执行,严格考核问责,保证现代化污染防治体系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陈进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9(5):23-39+205.

[2]  H.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5.

[3]  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7):48-53.

[4]  黄德林,陈宏波,李晓琼.协同治理:创新节能减排参与机制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3-26.

[5]  杨志军.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3):42-49.

[6]  周向军.准确把握治理实践中的多重现实关系[J].国家治理,2021(10):31-36.

[7]  王俊敏,沈菊琴. 跨域水环境流域政府协同治理: 理论框架与实现机制[J].江海学刊,2016(5):214-219+239.

[8]  孟庆瑜.论京津冀环境治理的协同立法保障机制[J].政法论丛,2016(1):121-128.

[9]  庄贵阳,周伟铎,薄凡.京津冀雾霾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创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0-17.

[10]  赵旭光.“运动式”环境治理的困境及法治转型[J].山东社会科学,2017(8):169-174.

[11]  洪亚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思路和战略框架[J].环境保护,2017(15):12-16.

[12]  蒋洪强,卢亚灵,周思,等.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环境管理,2019(6):11-15.

[13]  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Z].2016-03-07(环办厅〔2016〕23号).

[14]  王素萍.生态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J].山东社会科学,2021(8):124-129.

[15]  張进财.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思考[J].生态经济,2021(8):178-181.

[16]  吴贤静,林镁佳.从“环境之制”到“环境之治”: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J].学习与实践,2020(12):47-54.

[17]  王文燕,李元实,姜昀,等.厘清“三线一单”制度与技术逻辑支撑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J].中国环境管理,2020(6):29-36.

[18]  庄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行动导向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20(5):208-214.

The Importance,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Zhang Weijin

(Chongqing  Academy Soci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2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maintain beautifu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eautiful China. Modern system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building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big data to build the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factor, enterprise as the main body,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of pollution control, smooth negotiation,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 channels, plural consensus in which all the people will work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whole people to participate tog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responsibility assessment mechanism of th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the intelligent early-warning system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across the region, the joint consultation mechanism fo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upervision channel, and the trans-regional environmental big data opening mechanism, so a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obstacle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Key Words: Moder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Big dat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责任编辑:易晓艳)

猜你喜欢

协同治理大数据
协同治理视域下政社合作机制研究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科学构建我国城市社区组织协同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