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性分析在高职高专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09张屏黄小冰

艺术评鉴 2021年21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高职高专传统文化

张屏 黄小冰

摘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发展,2020年全国教育会议教育部把美育纳入考核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围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要通过民族声乐作品的“乐性”分析方法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对作品内涵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高专  乐性分析  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119-03

一、研究背景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作为职业院校的声乐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重视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教学运用,让学生感受到各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体会、感悟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智慧和精神,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要加强乐性分析环节

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导致高职高专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侧重点多放在技术和识谱教学上,缺乏挖掘声乐作品的“根”和“魂”,也就是作品的“乐性”问题,脱离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乐性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民族声乐作品的文化与教育内涵,旨在使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音乐的魅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现状

声乐是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技能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艺术课程,它在音乐表演、教学、创作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声乐的学习和掌握是需要长时间按照严格系统的教学和反复训练打磨而得来的。而高职高专的音乐生在校学习时间短、课时少、人数多,加上基础差,有些学生甚至是零基础。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存在,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把侧重点放在发声技术和识谱上,对作品的风格、情感、音乐审美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缺乏足够的重视,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内涵及其文化深度与人文教育方面更是缺乏深层次的挖掘。

(二)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声乐方法的问题

第一,重视“声性”忽视“乐性”。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声乐作品时只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高音等各种声乐技术难点的突破上,忽视了唱歌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表达作品的内涵与情感,让歌唱仅变成发声的“工具”,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长此以往,他们将形成错误的学习理念。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没有理性基础指导的感性歌唱是片面而空洞的,建立在理性分析上的感性表达才能更加准确、严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也能更加鲜活、真实。

第二,重视“听觉”,忽略“视觉”。笔者发现,学生在学唱一首新作品时,往往没有研究曲谱的结构、节拍、旋律、节奏特点、难点以及歌曲思想内涵,先依赖于听网络音频学唱。依赖“听会”的学生,回课时常常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认识不清、模棱两可,看着谱子也不会唱或者唱错。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识谱提升、自主思考分析作品以及演唱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声乐基础较差,缺乏自信与兴趣,因此学习缺乏积极性,被动、拖拉,态度不够端正,也不善于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与解决,就无从谈及培养出有用的专业人才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了。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必须加强对作品的乐性分析环节,通过乐性分析环节找到浸入学生心灵深处的力量。正如《论语.正义》所述:“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三、“乐性”分析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课不仅是发声方法的教学,它更是综合了和声、曲式、乐理、视唱练耳、中西方音乐史、语言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技能课。如何更好地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全方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选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声乐作品进行教学;二是运用“乐性”分析的方法,对作品的内涵进行解读与教学。通过“乐性”分析,一是能更好地提炼出作品的文化内涵,二是能促使学生学会用美好的声音和情感来歌唱,使作品的音乐形象和风格更加贴切与突出,现以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提炼其文化内涵

1979年,广西壮族词作家古笛等人到隆林采风,正巧遇到一群赶圩归来的彝族姑娘们穿着漂亮的民族服饰,带着她们选购的商品开心地结伴走回村寨。看着姑娘们赶圩归来一路上欢声笑语、青春洋溢的景象,古笛等人深受感染,于是创作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歌曲展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民的幸福生活。

“圩”是农村贸易集市地点。赶圩,是农村的交易习俗。至今广西各地依然还保留“赶圩”的传统风俗,有些地区保持着“赶歌圩”传统文化活动,如每年农历三月三,成千上万的壮族人民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场面盛大。《赶圩归来阿里里》中歌词“啊哩哩”是“好的呀”的意思,是彝族语言,也是隆林的方言,既有民族特色,也能让大家記得住。

歌曲以彝族民歌音调为素材,旋律活泼、轻快,富有律动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歌曲中的“啊哩哩” “赶圩”“银项链”“金戒指”等歌词,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和精神风貌,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彝族姑娘赶圩归来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改革开放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们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和幸福之情。歌曲一出,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各大声乐比赛指定必唱曲目之一,编入全国各院校音乐教材。也成为优秀民族文化嵌入到高职高专声乐课堂教学当中的一个不错的范例。通过歌曲中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感染力和穿透力去开启学生的智慧,浸润他们的心灵,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完美式传承。

(二)歌曲节拍分析与演唱提示

首先,对歌曲的节拍循环规律进行分析。节拍是歌曲行进中规律循环的动力来源,不同的节拍有着不同的强弱规律。准确地运用节拍规律对于歌唱技术的发挥、音乐的推动性、作品的风格、音乐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四四拍子的歌曲,四四拍子的节拍特点是强、弱、次强、弱,把握住歌曲的节拍强弱规律才能掌握全曲的基本律动和风格。演唱时,除了个别节奏会有小的强弱对比变化处理,全曲都应展示出明显的强、弱、次强、弱的律动,这样才能把歌曲欢快的舞蹈韵律风格表现出来。因此在歌曲演唱之前,学生可以通过朗诵歌词的方式练习,练习时应注意四四拍子强弱对比。在念到强拍上,如“日”“散”“欢”“回”等字时,都要注意用横膈肌,对气息的支持和控制小腹收紧以及唇齿的爆破咬字的同时发力,从而把歌词念出来,强拍应结实有力。在念到弱拍上如“西山”“圩罗”“喜喜”“去啰“等词时,应适当放松身体和嘴唇,减轻力度,轻巧咬字,强弱对比要明显、有弹性。重视节拍强弱规律的学生往往更容易找到技术支撑点,学会在强拍上用力,在弱拍上放松身体,为歌曲的演唱提供良好的气息循环和动力来源,也更容易获得气息的支持。

其次,运用歌曲的节拍特点,把握好风格,塑造出准确和丰满的音乐形象。《赶圩归来啊哩哩》原本是一首彝族舞曲,因此在演唱时应注意把握好四四拍的节拍律动,强弱对比要大,突出重音,使音乐的节拍感、律动感及推动感更加明显,更好地体现彝族的民族舞蹈风格,把彝族的民族性和文化性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三)曲式分析及演唱提示

曲式相对于节拍来说,它的角度更为整体而宏观,也是分析音乐作品的重要手段。声乐作品的曲式分析可以从结构分析扩大到结合音乐语言各因素的综合分析,并以此对歌唱的情感内容及音乐形象做出合理的阐释。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曲式结构,并总结其对于歌唱的指导作用。

通过分析,这是一首带引子和尾声的二段式结构歌曲。

第一,引子是歌曲的开始部分,用来酝酿情绪、提示内容。本曲的引子部分节拍虽是四四拍子强弱规律,但节奏舒缓、速度较慢、音区较高、旋律开阔、自由,因此演唱时应注意力度由弱渐强,咬字亲切,气息犹如“吐丝”般均匀地支持发声。在长音处要注意保持小腹紧绷,使声音平稳悠长,仿佛远处传来的少女的声音越来越近,营造出一幅夕阳下安静的西南少数民族村寨渐渐走来了一群身穿少数民族服饰的彝族姑娘们赶圩归来的唯美画面。

第二,第一乐段是呈示型乐段。力度较轻快,旋律音区较平缓,情绪是欢快轻巧的。歌唱语言以叙述为主,语言的律动较为稳定,富于音乐性。演唱时除了要把握好四四拍子的强弱律动规律,还要注意各小节内出现的密集型节奏,如:十六分音符和小附点音符等。在演唱这些密集型的节奏时,要注意声音的颗粒性,把每个音符都要交代清楚,不要含糊省略。另外,演唱“啊哩哩”附点音符时,要交代清楚,用甩腔的方式将轻巧俏皮的韵味表现出来,表达出彝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艺术形象。

第三,第二乐段是对比型乐段。歌唱以咏叹为主,音乐以新的主题材料居多,起伏变化明显,作品内容及情绪有递进或转变的发展趋势。歌者在演唱时,首先在力度、旋律音区、情绪等方面建立对比关系的同时,更注重保持歌曲风格上的统一,使两个部分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避免形成两个毫无关联的独立乐段。演唱时要注意加强力度的变化,旋律音区越高,气息更要流动,声音较第一段稍连贯大气一些,情绪更加热烈。其次注意调性、速度、乐汇的回归,保持两个乐段的完整。演唱中我们不难发现,作曲家非常巧妙地运用每句句尾“啊哩哩”的衬词来贯穿两个乐段,使兩个乐段的歌词和情绪保持相对的一致,凸显了民族特色,使歌曲的情绪更加热情、欢快。

第四,尾声是乐曲的结束部分,用引申唱腔未尽之意来加强结束感。因此在演唱时注意段落间的衔接与对比,突出每个乐句的起音,使乐段的情绪更加喜庆和热烈,并将全曲的情绪推向高潮,最后一句要画龙点睛,但此处音域达到#g2,也是全曲演唱技术的难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歌唱时需调动全身积极性,抬起笑肌挂住高位置,打开喉咙深呼吸支持发声,控制力度由弱渐强推向高潮,最后轻快收笔,让人感受到意犹未尽,结束全曲,把彝族舞曲活泼、热烈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通过以上的段落“乐性”分析,歌曲中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神韵更加清晰、明确;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更好地拓展;对民族审美情趣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学生学会用歌声去描绘彝族人民的豪迈、姑娘的俏丽以及人民过着幸福生活的美好画面。

四、结语

“乐性”分析对于歌唱技术的发挥,音乐的推动性,作品的风格、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把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歌曲乐性的把握,增强对作品曲谱、情感、风格、细节的理解,让声乐的演唱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以便把歌曲内涵、情感更加全面真实得表现出来。广西聚居着壮族、瑶族、彝族、京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其中少数民族音乐更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激发学生对广西少数民族本土传统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增进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实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完美学习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龚荆忆.中国声乐作品之乐性分析使用守则[J].中国音乐,2015(03).

[2]黄小冰.高专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研究[J].艺术教育,2020(08).

[3]陈志阳.简析基于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J].黄河之声,2019(11).

[4]谢传红.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感性演唱[J].歌唱艺术,2020(05).

[5]冯继.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下的声乐教学[J].当代音乐,2020(11).

[6]杨瑞,孟然.“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1(03).

作者简介:黄小冰,副教授,声乐专任教师。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高职高专传统文化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