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羌族民间美术资源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和研究
2021-12-09张惠
张惠
摘要:羌族在陕南境内的生活时间已近四千年,原始的羌人在长期与汉人的杂居过程中,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即具有中原风格的羌族文化,例如:建筑艺术、宗教信仰、木雕、刺绣剪纸、傩戏、端公文化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大部分得到了有效的保存和发展,但是仍有一部分被遗失于民间。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将现有的陕南羌族民间美术与学前美术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和实践中将其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关键词:陕南 羌族 学前美术
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110-03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占据了重要的部分,且各具特色。羌族是个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游牧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及西藏等地。自春秋战国以来,羌人便开始大量向中原地区迁徙,杨东晨在《古史论集》中记载:“夏商时羌族已迁入陕南,居于宁羌(强)县一带。”由此可见,羌族在陕南生活历史之久远。作为“西秦第一关”的宁强,一直以来都是川陕的咽喉重地,也是陕南西部的重镇。自秦汉以来,就有大量羌人定居于此,后历代虽经历诸多战争,但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迁徙,生活相对平稳。至今,羌族在陕南境内的生活时间已近四千年,原始的羌人在长期与汉人的杂居过程中,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即具有中原风格的羌族文化,例如:建筑艺术、宗教信仰、木雕、刺绣剪纸、傩戏、端公文化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大部分得到了有效的保存和发展,但是仍有一部分遗失于民间。如果将民间美术与学前美术课堂相结合,则会使得传统美术设计课程在内容上更加丰富,结构上更加合理。目前,针对学前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全面发展,因此,扩大教学范畴、增加学习内容便显得尤为重要。民间美术资源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即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将现有的陕南羌族民间美术与学前美术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和实践中将其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一、陕南羌族的民间美术种类和特点
羌族的民间艺术形式众多,“主要表现在羌族的服装装饰和饰品配物、建筑和装饰等方面,表现形式有手绘彩图、刻板与木刻印制、手工挑花刺绣、剪纸、雕刻、面塑、泥塑、释比图经彩绘等,它的创造者主要是羌族释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陕南的羌族民间美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和类型特征,其中,主要表现在服饰文化、傩戏文化及民居建筑等方面。
服饰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风格的主要标志,陕南羌族的服饰朴素而华美,尤其是服饰上的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代,刺绣就已经在陕南羌族地区盛行,因其独具民族特色,又被称为“羌绣”。羌族妇女擅长挑绣,图案则取自于生活和自然,如:日月水火、山石林木、花鸟鱼虫、福禄寿喜等。这些刺绣一般都分布在羌族妇女的衣饰上,如:头帕、衣襟、裤脚、鞋子甚至袜子上。图案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多彩,例如:“万字格”“鱼鳞甲”“尖菊花”“水波纹”等,还有“九针加干”“燕子双飞”“五蝶祝寿”“龙凤呈祥”等,这些刺绣作品不仅结构完整、图案突出、色彩艳丽,而且具有一种较为强烈的立体感,不仅起到了美化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衣物本身的坚固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羌族女子多在出嫁前为自己制作几件漂亮的嫁衣,衣物上精致的刺绣恰好能反映出姑娘的心灵手巧,她们将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都融入到绣品中去。如:牡丹花象征幸福;鱼、龙象征吉祥;鸟巢象征喜庆;瓜果粮食象征丰收;而鱼水则象征夫妻恩爱。这些做工精致的绣品,结构完整、色彩艳丽,且融入了传统羌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情和期盼,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实用保存价值及历史研究价值。
另一个能够代表羌族文化的典型范例便是“傩文化”。“傩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它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在陕南地区,主要是以端公戏为主,其中包括歌舞、祭祀、祈求、还愿、驱逐等。“傩文化”普遍演示的形态是傩祭,这是一种类似于驱鬼的巫术活动,以巫师身份出现的端公们,在祭祀活动和仪式中身穿长袍、头戴高冠、手持法器、载歌载舞,以达到驱邪避灾的目的。由于陕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数年来朝代的更迭,多民族混居习俗相互融合的因素影响,同时又深受荆楚、巴蜀、秦陇文化的影响,陕南羌族的傩文化更是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特点。除了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傩舞、傩戏外,陕南还有极具特色的“上刀山”“下火海”“耍火链”等祭祀活动。端公的服饰也頗具特色,他们身着五色的彩衣,腰间系着刺绣的五彩丝带,头系红绳和“五佛冠”,手持羊皮鼓、锣鼓、神杖等法器。有的还戴着特制的面具,这些面具多为木刻,其形象既有历史人物,也有神话人物,如:傩母、和尚、判官、甘生、牛头马面等。目前在陕南境内留存的傩面具至少在千面以上,且各具特色,除了造型夸张外,在色彩的搭配上也兼具了陕南的地方风格,有朴素单一的,也有色彩浓烈的,既有现实主义生活的色彩,也有虚构的浪漫主义成分。除了面具之外,陕南端公所使用的法器还有许多,且各具功能。例如:法冠、羊皮鼓、神杖、法螺、法镜等,在傩戏中都充当了驱邪避灾的作用,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羌族的地域文化特点。
在陕南地区的羌族文化中,较为突出的还有木刻和剪纸艺术。现遗留下来的一些木刻作品,多存留在宁强和略阳两地,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岁月,尽管许多作品已经开始斑驳老化,但是仍然能够从残留的木刻上依稀看到当初的艺术风格。在这些残存的木刻中,可以看到人物、动物的图案,也有植物和传统的几何图形图案,这些图案都是与氐羌民族的自我崇拜和祭祀活动有关。其中,人物的形象还保留着氐羌民族的显著特点,如:高鼻深目、大眼阔胸,头戴羊角帽,身着披风,为研究古代氐羌民族服饰特征留下了宝贵资料。
代表着羌族民间艺术特色的另一个种类就是剪纸,陕南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它以纪念神的形式广为流传,鲜明地反映了陕南地区氐羌民族的民间宗教信仰,以及民俗民风。陕南的氐羌剪纸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民族风格,在内容上,大多以反映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为主,甚至包含着超自然的神奇魅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幻想。因此,也形成了其纹样古朴、色彩艳丽、形象夸张的独特工艺和风格。例如:在表现手法上,陕南羌族民间剪纸多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由于氐羌民族对羊的崇拜,所以在许多的剪纸作品中能看到头顶夸张大角的羊的印迹。在对物象的取舍上则更注重主观的表现性,主要以线造型,形成了面中有线,线中有面,点、线、面结合的特殊手法。粗细、刚柔并济,使得画面富有节奏感、韵律感,也有一定的随意性,充分体现出了氐羌民族豪放、粗犷的民族性格。陕南羌族剪纸不仅用于美化生活环境,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羌族妇女常常将剪纸作品直接用于布面的绣制服饰、鞋面或制作窗花。在色彩上则更多地偏重于红色,在不同的场合下,白、黄、金银色都各有应用。
二、将陕南氐羌民族民间美术与学前教育美术课堂相结合,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和运用
“美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它兼具了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对历代的社会活动和人民生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中,民间美术课程一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门类。我国的民间文化与艺术资源都是极其丰富的,羌族民间美术作为陕南留存最为久远且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美术门类,如果能够与高校学前教育相结合,将其融入到学前美术教育课堂上,必然会推动陕南地区学前美术教育的发展。与之前高校的学前美术教育课程相比较,现在的学前美术教育已经很大程度地将民间美术引进了课堂教学,但仍然存在课堂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实际问题,需要在原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结合现代艺术的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新的美术课程。
例如:在“剪纸和刺绣课”上,传统的学前美术教育课堂多采用的是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粗略的了解到民间剪纸和刺绣的基本特点,却不了解其具体制作手段和制作方法。由于学生毕业后所面对的学生都是学龄前儿童,因此,需要学生自己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传统授课的课堂模式上,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如果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内容太过枯燥,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先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了解陕南羌族剪纸和刺绣的基本艺术特征,再通过图片,甚至实地的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羌族民间艺术的魅力。继而将传统的制作手法,通过实践的教学形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民间美术的印象及深刻理解,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介于以上思考,筆者考虑可以将民间美术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进行改革,将陕南羌族民间美术引入课堂,从而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过程,制作出具有陕南羌族民间特色的刺绣和剪纸作品。
首先,从传统的陕南羌族民间剪纸和刺绣艺术入手,让学生先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大概了解传统民间刺绣和剪纸艺术的特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有机会,可以带学生一起去宁强或略阳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陕南地区民间刺绣和剪纸艺术造型特点的理解。然后,将羌族的刺绣与剪纸手法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思想进行实践创作。可以通过一个范例,或一个图像元素,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转换。例如:羌族文化中的“羊图腾”,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该图形在羌族文化中的形式和意义,尤其是在剪纸和刺绣中所呈现出的形象。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让学生明白和了解羌族民间艺术的特点,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去制作和完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剪纸作品和刺绣作品。这样设计和制作出来的剪纸和刺绣作品,呈现出的才是学生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思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创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对传统羌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思想观念,创作出独具个性的剪纸和刺绣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具有实用性。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这种新型的课堂形式有助于我们在继承羌族民间美术的同时再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再将其运用于学龄前儿童教育中,最终达到借鉴—传承—保护—利用的最终目的。
民间美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丰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来源于生活”,传播民间文化艺术是学前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美术资源的传播不应该仅仅只限于课堂的教学,教师还可以选择性地带领学生深入民间,寻访一些民间老手工艺人,现场观摩手工作坊及其制作工艺和流程,这样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间美术的魅力,加深对美术资源的感悟和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习和了解传统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并在学习之后,完成相关的文字或手工作业,以便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及对民族文化的敬仰感,更对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下的传承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反思,坚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建立合理多元化的创新理念,探索积极有效的实践性创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了民族文化的未来,为了莘莘学子的内心能够真正充斥着对民族魅力、对美的追求而不断前进。
三、结语
陕南羌族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在美术教育资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每一个艺术门类都充分体现出了羌族人民特有的民俗民风,以及他们对美的认识和向往。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和研究都逐渐在加深,如何进行保护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其切实落实到教育和课堂中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要让陕南羌族古老的民间美术得到传承和发扬,就必须要关注对下一代的培养,让孩子们从各个角度、各个形式、各个方位近距离地了解陕南羌族民间美术,并能为自己所用。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加入羌族民间美术的内容,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部分,让学前教育的学生充分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文徽编著.陕南羌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2]彭潘丹犁,彭代明.羌族“纳啵”与美术特色课程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3]赖兵.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高教论坛,2018(08).
[4]汪洋.试论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J].上海艺术家,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