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蒲公英》中的天人关系及其生态审美意义

2021-12-09尹航

艺术评鉴 2021年21期
关键词:蒲公英舞蹈

尹航

摘要:舞蹈《蒲公英》表现了一位白衣少年对蒲公英的喜爱、平等友好相待与化身自然、融入自然的感情。从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作品通过审美化的身体语言,经由少年对待自然物蒲公英的姿态,令观众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由此,以《蒲公英》为代表的“天人关系主题型舞蹈”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具有强烈的生态审美意义,因此在整个自然题材舞蹈大类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截至目前,这种特殊性还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对其加以专门研究,有助于明确自然题材舞蹈的类型差异,也将助力于揭示该类舞蹈的现实价值和时代精神,从而进一步揭示舞蹈艺术的功能价值。

关键词:舞蹈《蒲公英》  天人关系主题型舞蹈  天人关系  生态审美意义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75-03

舞蹈作品《蒲公英》運用中国古典舞动作语汇,表现了一名白衣少年与蒲公英追逐、嬉戏的场景,该作品以流畅的动作设计与唯美的艺术风格带给观众强烈的审美感受。透过其舞蹈语言的表层,可见在技术技巧与舞种类型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而立足生态美学的视野,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内涵体现为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反映、颂扬与倡导,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态审美意义。这种意义,使该作品所代表的以天人关系为主题的舞蹈在我国整个自然题材舞蹈大类中具有鲜明的独立个性、强烈的现实价值和时代精神。然而,在以往的舞蹈理论研究中,这一独特性与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挖掘,使得此类舞蹈的价值长期遮蔽于其所属大类的普遍性之中。本文通过分析其代表作品《蒲公英》所体现的天人关系及其生态审美意义,揭示此类舞蹈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一、舞蹈《蒲公英》中的天人关系

《蒲公英》以大自然中的一种植物——蒲公英来命名,但实际表达的却是人与蒲公英之间的关系。整个作品以白衣少年发现蒲公英开始,继而表现少年在风中快乐地追逐着蒲公英,最后以少年吹散蒲公英而结尾,体现了少年与蒲公英嬉戏的整个过程。看似平凡的场景实则蕴藏着深刻的哲理,经由少年的舞蹈动作与行为举止,作品处处体现出少年与蒲公英之间、少年所代表的人类与蒲公英所代表的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首先,少年对蒲公英的喜爱。蒲公英颜色纯白、色泽灵秀。未飘散时呈圆形,兀自绽放;飘游于风中则体态轻盈,来去自如。面对这样的美丽风景,少年顿生喜爱之情,起身追随,为之痴迷。

其次,少年对蒲公英的平等友好相待。对少年而言,对蒲公英的追逐并非目的,追逐不为将其掌控于手心,途中与之相伴相随才有浓浓的乐趣。这恰似朋友之间的嬉戏。在表现追逐的过程中,少年的舞蹈动作轻盈而柔美,正体现出对待蒲公英这弱小生灵的温柔亲和的态度。而当少年小心翼翼地把蒲公英放落在地,又轻轻吹散,令其回归自然,是对其生命进程中自然规律的遵循,面对自然,顺其自然,予其自由。

再次,少年在对蒲公英的追逐中意欲化身自然、融入自然。舞蹈中的一系列代表性动作与技巧性动作,如“一字马”“倒踢紫金冠”和“蛮子”等等,一方面是少年追逐蒲公英的过程中加强身体审美化表达效果的编创设计,另一方面更是用这些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动作表达少年心中对蒲公英、大自然生命体、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开放性的情感与姿态。这些动作运用于作品之中,结合具体情境,有了超越于其技术技巧本义层面的崭新意蕴:有的在模拟蒲公英美丽的飘飞姿态,有的是对飘移中的蒲公英的殷殷求索,有的则是敞开身心拥抱世界。通过这些动作,少年在追逐的同时,仿佛也化身为蒲公英,遨游于天地之间,也融进整个宇宙之中。

蒲公英来自大自然,是典型的自然生命体。在作品中,蒲公英更像是一个符号,象征着其所归属的大自然。作品实则以具象的身体形象呈现于舞台的少年对蒲公英的喜爱、对蒲公英的平等友好相待以及融入自然的欲意,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执有热爱之情、人类对大自然理应平等友好相待,以及人是属于大自然的一分子、人来自自然也必须回归自然的深刻道理。《蒲公英》就是这样以小见大,蕴含着人们对天人和谐关系的深刻理解。

二、舞蹈《蒲公英》的生态审美意义

由此可见,《蒲公英》所表达出的是深层而和谐的天人关系。这一关系借少年的姿态,通过舞蹈的身体语言,言说了人在自然中应有的位置、人在面对自然时应有的态度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理想的相处之道。

作品以追逐为主线,设置了特有的情境,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之过程中言明了人在自然中应有的位置。舞台上虽然只有少年一人的形象,但少年的身体表达(包括姿态、动作、目光、表情、行进路线、场面调度等)却处处为蒲公英的出场留下了契机和空间。少年向前探身、高举双手、欲意抓取的动作,少年目视前方一点而连续前进、转身、翻滚、追逐的动作,少年打开手掌、平放于面前、轻轻吹气的动作……都无不在观众的脑海中生成了与之互动、交流、对话的那个蒲公英形象。作为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笔下的“虚幻的力”,舞蹈艺术中舞台上写意性的身体姿态与动作所构成的形象,在观众的审美经验中转化为一种身体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作为孕育成熟的艺术形象,乃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是一种心灵的创造……是在感知、认识、理解客观物象的基础上,由自由运用的想象力与生动活泼的情感活动共同造成的。”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舞台上虽然只有起舞的少年,但少年上述动作的姿态、趋向与路线,无疑都在观众的主观想象与理解中营造出了少年与蒲公英共存共在的情境,甚至让人在联想与想象中添补上了周围的必要环境,如风、大地、光线,以及山涧溪流和鸟语花香,建构出一个生机勃勃、灵动鲜活的自然生态整体。在其中,少年的形象仅是一个有限而谦逊的个体,一个与其他的自然生命存在物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生态整体之中的一分子,一个正在并将一直与其他的生态因子互动着的因子。

正因为把自己视为自然生态中的一个因子,作品中少年面对蒲公英时总是喜爱的、尊重的,带着无功利的欣赏目光与之相随、嬉戏,而不是将其攫取、霸占,甚至是功利性的利用;也是互动的、交流的,将之视为与自己同等的生命存在,而不是以自己为绝对主体和中心,而将之视为被动的客体、无生命的死物。这正体现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语境下,人类面对自然时理应持有的态度,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理想的相处之道。

在《蒲公英》中,人与自然不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人在其中回归到自然生态的整体。由此,《蒲公英》所表达的天人关系,其生态审美意义便彰显了出来。以近现代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工具理性思维为肇因的人对自然的过度利用、支配与破坏终于在当代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要反思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否则将走向毁灭。”危机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促使人们摆脱面对自然世界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摒弃人类中心论,而以生态整体论的思想重新审视自然,将自然看作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并重新评估人类在这个系统中的应有地位,倡导人向自然整体的回归,从而探讨、寻求人与自然日益激化的矛盾得以缓解的方式。而所谓“回归”,“实际上是端正人的生存态度,发掘人的生存智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纠正人在天地间被错置的位置”。这样的思想变革,在美学领域催生了生态转向,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由此诞生并快速崛起,人们纷纷开始用生态整体论的目光和倾向去看待、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纷纷在作品中或隐或显地表达这种关系。通过舞蹈的形象具体而生动地表达天人和谐关系的《蒲公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契合了生态审美的宏大主题。

三、以《蒲公英》为代表的“天人关系主题型舞蹈”的独特地位

由此,以《蒲公英》为代表的、以反映与表现天人关系为主题的舞蹈(据此可称其为“天人关系主题型舞蹈”),便显示出其非同一般的现实价值和时代精神,也因此在其所属的自然题材舞蹈的领域内占据了十分独特的地位,所以具有宝贵的价值。

在我国,以自然为题材的舞蹈作品数量可观,类型不一而足。从形式上说,有的作品侧重模拟自然物质、自然生命个体(包括無机物、有机物)的外在形态,如《风》《爱莲说》《雀之灵》等,将不同形式的自然存在物模仿得形神兼具;有的作品侧重呈现自然生态的景象整体,如《清风》《春知沂蒙》《且听春语》等,并不专注于某种或某一自然物质或生命体,而是以模拟与写意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环境和氛围;还有的作品重在体现或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本文所述的《蒲公英》,也有《呼唤绿荫》《朱鹮》等作品,或从正面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或从反面通过展现环境破坏的事实警示人们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上述不同类型的自然题材舞蹈的共性在于都以大自然为反映与表现的对象,也都以通过身体语言表达自然之美与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颂扬为共同审美元素,但从内涵上讲,与《蒲公英》所代表的直接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天人关系主题型舞蹈”不同的是,前两种类型的主题是较为多元且复杂的,往往并不停留于自然本身:模拟自然存在物之个体外形的舞蹈往往进一步向人之主体价值追求探索。比如许多作品的主题深植于传统的儒家“比德”思想,这种思想认为“自然对象之美是儒家君子之人格美德的比喻或象征”。而著名的舞蹈《爱莲说》就是通过莲的清雅外形歌颂君子心中的高洁品德,另有大量作品的主题虽然并非源于儒家思想,但也将人类自身的某种价值诉求寄寓在自然物之上加以言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杨丽萍的《雀之灵》,经由舞者身体的美丽姿态而揭示了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圣洁、美好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呈现自然生态景象整体的舞蹈则将构思的触角探入这景象的生机与人类社会的向好局面之间的共通之处,比如《且听春语》烘托了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的蓬勃气氛,也由此寓意着人类社会的欣欣向荣、梦想在春意中的昂扬升腾、各项事业发展的蒸蒸日上。

与上述两类舞蹈借表现自然说人类的倾向不同,重在体现或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第三个类型,也即《蒲公英》所代表的“天人关系主题型舞蹈”,在主题思想上就停留于大自然本身,通过表达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舞蹈内容来思考人类眼中的自然,或者说,审视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这类舞蹈往往主题集中、明确,其发力点直接汇集于生态审美层面的天人关系,也以更清晰的立意和更强大的感染力度直击观众的心灵,引发他们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对环境及生态问题的反思、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存状态的认同与向往。正是在这一生态审美意义上,“天人关系主题型舞蹈”显示出了自身与其他自然题材舞蹈的不同,这个不同也是其闪光点之处。

四、结语

作为以审美化的身体形象来表达情感、再现生活的舞蹈艺术,本是以其主观化的构思与技巧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对身体进行技术规训来结构作品的。舞蹈审美因此表面上与生态审美似乎并不相关。但以《蒲公英》为代表的天人关系主题型舞蹈,却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表达而具有强烈的生态审美意义,也因此在整个自然题材舞蹈大类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截至目前,这种特殊性还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对其加以专门研究,有助于明确自然题材舞蹈的类型差异,也助力于揭示该类舞蹈的现实价值和时代精神,从而进一步揭示舞蹈艺术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488.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9.

[3]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3.

[4]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7.

[5]尤西林.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87.

猜你喜欢

蒲公英舞蹈
论舞蹈表演效果与舞蹈技巧之间的正向联系
蒲公英
舞蹈课
[舞]乐趣 地表最强的快乐治愈法 生活无处不舞蹈!
蒲公英
可以吃的蒲公英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行在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