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9游静
游静
摘 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逐步提升,同时也加快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中职学校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培养模式,很容易导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使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所以,中职学校必须要改革教学模式,建立全新的教学标准,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将其培养成为社会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合作学习;中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6-00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05
中职学校课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使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基于此,“互联网+”的教育模式成为中职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1]。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融入中职教育中,实现教学环境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让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增强中职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一、“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和教学设计
(一)“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
1.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具有一定的主动性,正是由于这种主动性,才能够将个体的潜力和整体性体现出来。“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他人的学习中,也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还要求学生对他人的学习意见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其次,学生也要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定位,抓住每一次能够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将自己的个性与小组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以个体的努力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使自己的自身价值能够体现出来,并使之更加完善[2]。
2.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交往过程。事实上,学习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以口头语言、书信、電子通信等媒介进行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实现学习成员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参与者之间建立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体系中,将认知与情感相互结合,并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学中,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协作的学习过程[3]。
3.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互联网+”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学习环境是相同的,教师也不一定拥有比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并不是绝对的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互联网具有较强的隔离性,能够帮助师生消除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压力[4]。在互联网中,教师和学生不用考虑对方身份地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对解决教学问题也是非常有利的,并且还能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保持良性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互联网+”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在进行“互联网+”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相关的教学工作进行设计,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将教学目标体现出来。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其教学任务还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启发性和分解性。因此,教学设计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设计情境任务。在中职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来充分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情境中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将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对设计任务的变量和具体步骤进行仔细分析,并且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另外,在布置学习情境任务的过程中,还要将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增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主性。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集体责任感逐步增强[5]。
2.学习资源的设计。“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最重要的是增加学习资源。在“互联网+”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庞大的信息库,搜集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另外,作为中职教师,不能仅仅扮演传递信息的角色,还要以超媒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使用网络工具,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鼓励,并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选择、搜索和评价网络信息,还引导学生开展沉浸式的交流合作,还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反思日记在网上发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下中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
在中职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重视对教学的落实,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目标,以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标准并不相符,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由于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实践教学中的训练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大都是学习一些基本的操作规范,教师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整体提升和合作学习与探讨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及时更新中职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二)缺乏创新、灵活的合作学习方法
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中职课程教学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模式上,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及时更新,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出来。另外,新课标要求课程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体现出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教师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实践操作机会较少,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导致中职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疲惫感,对学生和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研发能力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限制。
三、“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下中职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中职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必须满足课程需要,还要符合实际的教学需求。作为教师,必须要对教学课程有充分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需求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这也是中职教学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保证所传授知识的准确性,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制定出科学的、富有弹性的合作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流程,通过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学习和理解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更好地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出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中职课程教学学习与实践教学双赢目标的实现。
(二)创新合作学习方法,活跃课堂氛围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通过创新合作学习方法,可以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活跃,还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同时这也是中职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优化的重要教学方法。此外,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教学活动向多元化和灵活化发展,使教学方法更加丰富,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分析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让学生逐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此外,中职学校也可以在学校内部创建创新型的校办企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学校还可以将获得的收益用在学校的教学设备更新上,使学校的教学设备更加完善,还可以引進先进的技术研发,这样,不仅能够将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学生参与学校的技术研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和教师的研发水平,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必须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起到强化的作用。在中职课堂教学过程中,“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思想理念和技能培训,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必须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思想,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要给予足够的鼓励。在教学中,要将教学中的人文属性体现出来,在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中明确思维创新的地位和价值,促使中职教师能够保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另外,对教师的教学创新要给予足够的鼓励,建立更加科学、创新的教学机制。比如,可以将教师运用创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际情况作为对教师考评的内容,并将其与教师的晋升和评优等活动挂钩,这样,就能够将教师开展科研与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出来。
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中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能够从相互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能极大地改善师生之间的感情。中职课程教学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和全面化发展,通过“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中职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日常的良好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中职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要注意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魏延军.“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21(12):18.
[2]姜宇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电工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J].科技视界,2021(11):136.
[3]韩国凯.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分析[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6):33.
[4]陈飞.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今日财富,2019(8):208.
[5]张海芸.“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写作教学实践探究——以中职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2018(16):15.
[责任编辑 谷会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