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府学文庙“龙门”书法石刻赏析
2021-12-09柴懿杨阳
柴懿 杨阳
据济南市现存清道光二十年雕版线装古本《济南金石志》载:此碑正书在鞭子巷庙内。据清道光庚子新镌《济南金石志》(卷二·历城石)记载,该碑原嵌于府学大成门内西壁上。1950年,由于文庙关闭,此碑刻曾运至闵子骞墓苑内暂存。2010年,府学文庙千年大修重新开放后,复移至大成门内西侧,现已成为其中一处著名景观。
龙门书法碑
这通清代所立龙门书法碑刻,圆首,无纹饰,青石质。通高221厘米,宽82.5厘米,厚24厘米;“龙门”二字通高100厘米,宽50厘米,碑身保存完整,碑座后配。碑身中下部刻有一笔写就、气势磅礴,又巧妙融为一体的狂草“龙门”二字,起笔处笔力遒劲,形似“龙头”高高扬起,中间笔画繁复多变,似龙身翻绕盘旋,收笔处由粗渐细,如龙尾劲卷。除“龙门”二字外,碑刻上侧题记12行,阴刻行书云:
龙门字在岷峨奥区中,刻于悬崖峭壁之上,既无纪年,下无姓氏。其结构精严,笔势天矫,迥非意想所及,望而之为仙笔。山阴金公守眉时拓之携归,后守兖郡,因勒于学宫。余曾摄箓郡博用,拓数本藏之于筪。今迁济南,因与虚斋张公同立贞珉,公诸同好。愿我学人顾名思旧奋,飞腾而去,庶不负镌石之意云。
沂水李大受记并书(后加印款二方,上为白文“李大受记”,下文朱文“德涵”。)
左侧题记云:
雍正七年岁次已酉夏清和月上浣之吉
右侧以更细小的阴文刻写补记文字:
无棣李烋记云:李大受,沂水人,字德涵。戊寅選拔,擢济南教授,以小楷擅名。张存仁,字虚斋,胶州人。丁酉乡荐,秉铎厌次,摄篆济南,一时称词宗焉。
碑文内容释义如下:“龙门”二字原在四川眉山,雕刻在悬崖峭壁之上,既没有书写时间,也没有书者姓名。字体结构精巧严整,笔法走势矫健,绝非常人意想所及,一眼望去恰似神留之笔。浙江山阴县人金公任眉山郡守之时,喜欢“龙门”二字,便将其拓下带回。后来,金公改任兖州郡守,所以将“龙门”拓片刊刻于兖州文庙。我(指李大受)在兖州为官时,有幸得到了几张“龙门”书法拓片,便一直珍藏左右。后来我改任济南府学教授,便把自己珍藏之物拿出来,与张虚斋共同立此石刻碑铭,使有相同爱好的人都能欣赏,摹写。希望学子们能以此为激励,奋发上进,待高中之日化鲤为龙,腾空而上,也不辜负我们立碑刻石的本意。
沂水人李大受记录并书写。
雍正七年岁次(1729年)四月上旬吉日立
“龙门”石刻落户济南府学文庙的经过及参与人
古人将士子登科称作“鲤鱼跃龙门”,济南贡院大门里面的第二重门即为“龙门”。由于府学文庙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作用,附近的腾蛟泉、起凤桥、青云桥等建筑命名都与科举相关,具有美好含义。“龙门”二字更寓意着平民子弟祈望通过科考应试改变命运,实现光耀门楣的目标,好似鱼跃龙门,化鲤为龙。
如碑文序言中所写,此书法原刻应在四川眉山。金公喜爱“龙门”二字,遂在改任兖州知府之时依据拓片将其刊之于兖州文庙,激励莘莘学子。李大受热爱翰墨丹青,又精于文采,在兖州为官时,曾得到几张“龙门”书法拓片,一直珍藏左右。后来改任济南府学教授,便与张存仁等效仿金一凤做法,将此书法碑刊于济南学宫,并在石碑上作序文记之。以此激励学子们勤学苦读,奋发上进,有朝一日能在科考中高中,一步登天。
碑文中的金公是指清代书法家金一凤,字子翔,号墨庵,别号紫庭。清顺治癸己年(1653年)生,世居山阴湖南岸村。在眉州青神县有其摩崖石刻“文峰鼎峙”四字,隶书笔势浑厚。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五十九年(1720年),金一凤任山东兖州知府;其间纂修《兖州府志续编》(见《山东地方志书目》:《兖州府志续编》二十卷,金一凤纂修,康熙五十八年刊本)。
张公,即张存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人,性格谦和,治学不倦。以为人清慎著称。先后任陵县训导,泰安府学教授。以丹青、吟诗见长。他的辞令当时在济南风靡一时,被尊称“创作大师”。
李大受,沂水人,字德涵。擅书小楷,戊寅年经过选拔升任济南府学教授。
李烋,碑右下有他的题字。无棣诗书望族,人称“师晦先生”。
从现存碑刻的笔法与刊刻技法,可以看出此书法并非原作,笔画在多次传拓重刻过程中已出现偏失走样,笔法中的飞白已不似原作般自然流畅。由于留在眉山悬崖峭壁之上的“龙门”书法原件及兖州的石刻拓片已不复存在,故济南文庙现存的这通清代“龙门”书法石刻,可能是目前存世极少的该项书法碑刻之一,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值得庆幸的是,山东省平原县图书馆也藏有一通龙门书法碑,该碑高152厘米,宽64厘米,厚17厘米,碑上所刻“龙门”二字,字形、尺寸皆与济南府学文庙藏碑相同。通过对比发现,平原县“龙门”书法碑与济南府学“龙门”书法碑皆系由同一拓片翻刻而成,是难得一见的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