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纳古今 翰墨流芳

2021-12-09周舟

理财·收藏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于右任草书书法

周舟

新乡市博物馆作为地方综合博物馆,十分重视对历代书法作品的征集、收藏与研究,历经70年的努力和积累,馆藏历代书法作品数量达近千件,形成了脉络清晰、规模庞大的书画艺术珍藏。在新乡市博物馆藏的众多书法作品中,有许多近代书法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流派纷呈、名家汇聚,全面地展示出近代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启近代化的历程。社会政治的革命、中西文化的交融、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碰撞都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也深深地影响到传统的书法艺术。近代书法发展史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清末至民国初年;二为民国初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末民初的书坛在“乾嘉学派”的影响及碑派书家的倡导之下,学碑之风大盛。在阮元、何绍基等著名碑派书法名家的引领下,学习南北朝石碑和墓志一时成为风气。康有为在其代表作《广艺舟双楫》中指出,“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言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期,西学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这场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有的封建文学,提倡新文学,造成了强烈的新旧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尤其是钢笔写字的流行,使书坛产生了全新的多元化的格局。随着以文人、学者、政客为代表的新派书法家渐趋成为书法创作和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另一方面还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教育,因而在书法创作中既展现出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力,又表现出强烈的时代个性,他们在传统书法与近代西方艺术的交流中推动着中国近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翁同龢行书对联(图1)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同时吸收本朝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的书法特色,合帖、碑两家之长,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光绪皇帝的书风亦深受其影响。翁同龢作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清史稿》称其为“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清稗类钞》谓:“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说者谓,相国生平虽瓣香覃溪、南园,然晚年造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

此作品为对联一副:“行义以达其道,得志泽加于民。”落款“聘卿一兄雅属”,署名“翁同龢”,钤白、朱文方印各一,上白“翁同龢私印”,下朱“叔平”。“行义以达其道”出自《论语》,“得志泽加于民”出自《孟子》,两段话皆反映出翁同龢作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高尚人格。此对联气息淳厚,堂宇宽博,浑暮苍健,体现了翁同龢宽博的人格修养,应为其晚年作品。

吴大澂篆书条轴(图2)

吴大澂(1835—1902),字止敬,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末著名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吴大澂平生致力于古器物研究,著有《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权衡度量实验考》等,《清史稿》赞其为“大澂善篆籀”。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学秦代小篆刻石,并将金文融于小篆之中,在当时是一种创造。吴大澂一生致力于金石文字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先秦文字的研究进程。

此条轴内容出自西汉史游所作的《急就篇》:“齐国给献素缯帛,飞龙凤凰相追逐;河南洛阳人蕃息,与天相保无穷极;真定常山至高邑,乘而嘉宠升进立。”落款“史游急就篇,又村仁兄大人书,庚辰二月,吴大澂”,钤白文方印两枚,“吴大澂印”“愙斋”。该作品字体方正,古趣盎然,工稳严谨,笔画粗细匀称,空间排布均匀,转折圆中见方,转笔处多用方折。就体式而言,此作具有明显的汉代篆书特点,具有敦厚、坚挺之感。

杨守敬行书对联(图3)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末著名学者和书法家,在历史地理学、金石学、目录版本学领域颇有建树,其书法、书论驰名中外,撰有《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

此对联内容为:“扫崖去落叶,抱瓮灌秋蔬。”署名“杨守敬”,钤白文印两方,上“杨守敬印”,下“光绪丙午邻苏老人六十八岁印”。“扫崖去落叶”出自李白的《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抱瓮灌秋蔬”出自李白的《赠张公洲革处士》。这幅书法作品,运笔遒劲有力,结构疏密参差,古朴自然,气势磅礴。撇、捺、垂露到位,大有雄放之气。同时,在法度之中加以变化,使整幅作品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在章法上,一气呵成,气势贯通。

徐世昌行书条轴(图4)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直隶天津(今天津)人,出生于卫辉府汲县(今河南卫辉),晚清民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袁世凯的政治盟友。清末历任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东三省总督、内阁协理大臣。民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华民国国务卿、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书法多以行、草体为主,名重一时,在津门各殿堂里多有其墨迹,安阳袁林的墓碑“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亦出自徐世昌之手笔。

此条轴内容为宋代苏轼的《净因院画记》开篇句:“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凡人知之。”落款“勉之大兄属,徐世昌”,下钤有白、朱文方印各一,上白“徐世昌印”,下朱“鞠人”。此作品自然简洁,行笔流畅,心气平和,不急不缓。整幅都是一气呵成,笔墨随意而为,下笔却瘦劲利落,自成一格。

康有为行书条轴(图5)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东佛山)人,人称“康南海”,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传播维新思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得知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联合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梁启超一起组织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所作的贡献,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康有为也是近代著名的碑学名家和书法理论家,他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碑学,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起到推动作用。

此作品为一首七言诗,为康有为于1923年与好友李敏修登西安南五台山而作四首《登南五台宿圆光寺》其中的一首,内容为:“绝顶双峰峭壁悬,翠崖丹磴万松喧。下有茅庵禅寂者,先争一觉法方圆。”落款“敏修仁兄同游终南绝顶圆光寺与兜率台,下峭壁下圆觉茅广与谈及僧题,天游化人康有为”,钤白、朱文方印各一,上白“康有为印”,下朱“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州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李敏修本名李时灿,字敏修,晚号暗斋,河南卫辉人,近代新乡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此作品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这是其创新之处。同时,墨色枯润相间,字体融篆隶于行楷,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线条张扬,变化多姿,具有浓郁的北碑风格和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

郑孝胥行书七言对联(图6)

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又字太夷,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清末历任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郑孝胥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此作品内容为:“便向蛟龙觅云雨,如语蟪蛄易春秋。”落款“孝胥”,钤印两方,上白“郑孝胥印”,下朱“苏戡”。“便向蛟龙觅云雨”出自苏轼的《蝎虎》,“如语蟪蛄易春秋”出自苏轼的《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该对联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结字老练,一气呵成,有楷隶相参、碑帖相融的特点。

潘龄皋行书条轴(图7)

潘龄皋(1867—1954),字锡九,号葛城居士,河北安新人。潘龄皋为清末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在甘肃任地方官。辛亥革命后,潘龄皋担任甘肃省省长,后于1922年辞职,移居天津、北平,专心于书法研究,成为民国时期北方著名的书法家。1949年后,他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中央文史馆馆员。潘龄皋以行楷见长,小字尤精。当时与谭延闿齐名,有“南谭北潘”之说,坊间亦有“草书三原于右任,榜书天津华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龄皋”之语。

此作品内容为:“宋人诗有补采者,如:‘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中扶过平康里,十里珠帘半上钩。孰课宋人不及唐人载甲申春日。”落款“茂卿仁兄雅属 潘龄皋 时年七十有八”,钤印两方,上白“潘龄皋印”,下朱“乙未翰林”。作品内容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此作品书法结体平正匀称,用笔以圆笔为主,行笔沉着遒劲,笔笔迎送到位,一丝不苟,故而圆润流畅,秀美典雅。

华世奎楷书七言诗轴(图8)

华世奎(1864—1942),字启臣,号璧臣,直隶天津(今天津)人,近代著名书法家,天津“八大家”之一。华世奎的书法以学颜书唐楷为主,砚田勤耕,手摩心识,然得颜楷磅礴大气之旨要。华世奎学古不泥,其书体在颜楷基础之上,又加上自己的创新,形成了字形既不失颜体神态,又有自家面目的特有形态。

此作品内容为北宋程颢所作《和诸公梅台》:“急须乘兴赏春英,莫待空枝漫寄声。淑景晴风前日事,淡云微雨此时情。”落款“峻卿尊兄大人雅属华世奎”。 诗轴起头引首长方印一枚“诗书琴砚之娱”,后钤印两枚,上白“华世奎印”,下朱“北海逸民”。此诗轴表现出华世奎沉稳厚重的行书特点,走笔取颜真卿、苏轼书法之风骨,骨力开张,苍劲雄伟,功力甚厚。字体陈雄丰满、茂朴厚重,体现出近代楷书的严谨端方,下笔灵活多变。结构上形断意连,布白匀称,疏密得体,整幅作品达到和谐统一的书法艺术效果。

于右任草书五言对联(图9)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号骚心,陕西三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于右任早年是同盟會成员,为国民党元老,在国民党内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书法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创立“标准草书”。1932年,于右任在上海创立草书研究社,广泛搜集传世的优秀草书作品,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于右任创立标准草书的目的在于使草书规范化,对于学习和传播草书来说,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方法。

此草书对联内容为:“情可不言喻,文期后世知。”落款前有“景华先生正之”,后有“三十七年六月,于右任”。上钤朱文方印“右任”,下钤朱文方印“太平老人”。此作品是于右任1948年离开大陆之前为赠友人所作,基本上是不相连属的今草,笔画简单,缠缠绵绵,呼应顾盼,变化多姿,是草书大字的代表之作。在用笔方面,笔笔中锋,精气内蓄,墨酣力足,给人以饱满浑厚的感觉。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文明的东渐,使得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消失,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传统书法面临着危机。同时,现代媒质的流传,团体协会的林立,近代书法学者扩大了视野,博览名迹,吐纳古今,使得书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些都深深影响着书法艺术千年以来的格局。

猜你喜欢

于右任草书书法
于右任逃学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诗书画苑
于右任维权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以真换假的于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