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近代书法作品释读
2021-12-09崔晓琳
崔晓琳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源远流长的黄河文明孕育了深厚的艺术土壤,自古不乏书法巨擘为这片土地留下灿若星河的艺术瑰宝。近代河南书法艺术以开封为中心,在书法艺术研究和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河南近代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众多文化精英汇聚于此,涌现出了“魏碑高手许钧,才华横溢的袁克文,出入汉魏的关百益,以书画名世且有书出版论专著刊世的丁康保,甲骨文专家董作宾,榜书大家张贞,靳志的章草更是独步书坛”等一批名重一时的书法大家,他们都是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著名学者,文学修养极高,笔墨精湛,功力深厚,除了在书法领域擅长之外,在金石学、考古学、甲骨学、文学、考据、史学、诗词、方志学等方面也均有深厚的造诣与建树。他们的作品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浓厚的艺术底蕴,彰显出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的个人特色,中原地区的书法艺术得以兴盛不衰。
河南博物院典藏着100余幅特殊的书法作品,这些稀见的近代河南书法名家作品,均来自1934年举办的一次颇具影响的 “河南省书画展览会”,它们以一种特殊的载体“玻璃底片”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使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艺术与摄影相结合的方式感受中原书法的巨大魅力。
下文选取部分作品,试通过对其内容的研读,以期对于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原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及社会历史文化特征,弘扬、传承河南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李振九行书条幅(图1),高四尺,广一尺五寸五分。作品临自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沙门怀仁集王羲之书,刻制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最为世所重。
释文: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款识:李振久。作品气脉通达,极见功力,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写出了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格与神韵 。
李振九(1889—1961),字振九,室名茫庐,晚号迂僧。人称“茫庐先生”。李振九是民国时期中原地区一位在书法、教育、学术、文艺等方面都卓有成就的学者。他在书法、诗词、戏曲以及易学方面皆有所得。对于书法,李振九用功尤勤,他的书法清秀凝练,卓尔不凡,有“洛阳榜书”之誉。于右任评价李振九的书法“乃字中君子”。其艺术成就为后人称道,影响深远。
林东郊行书对联(图2),高四尺六寸,广一尺一寸四分。
行书对联:鸟飞仾见影,松老静闻香。款识:荠原林东郊。作品笔力遒劲雄伟,消散疏朗,摇曳多姿。
林东郊(1868—1937),字荠原,又字霁园,河南洛阳人,清翰林。邃于经史,工书善画,书法宗于欧阳询、褚遂良,行草师法王铎,兼蓄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格。林东郊与李振九、高祐并称民国洛阳书坛“三驾马车”。《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上对其书画造诣评价颇高。今日他的书法真迹已难得一见了。
许子猷篆书《林屋山人墓志盖》拓本(图3),高一尺六寸,广一尺六寸。拓本3行8字:林屋山人步君墓志。
许钧(1878—1959),字平石,号子猷、蘧庐散人、散一居士、凝一居士,晚号怡安,享有“河南一支笔”之誉。曾任河南通志馆金石修纂处主任兼纂修、开封县志馆馆长、河南大学教授等职。民国二十六年曾被聘为河南博物馆专门委员会人文、自然部专门委员并人文、自然部主任。许钧乃夷门高士、书画名家,其書法造诣当时在中国书法界与唐驼、于右任、华士奎等人齐名。“许钧先生为民国时期中原书风的代表书家之一,对当代中原书坛之宗碑之风气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当时著名书家靳志、张乐天、卜享斋、关百益等共同撑起了民国时期的中原书坛。”
许钧长于考据,书工颜楷、魏碑,用笔如铁,劲遒绝伦,墨迹多为行、楷、隶、草体。此盖篆书自然而不失法度,瘦劲挺拔,端庄雅正,气韵古拙。所书志盖中的 “林屋山人”,名叫步翔棻(1874—1933),字章五,号翰青,自号杞人,乃光绪丁酉科(1897年)拔贡,与开封靳志、孟津许鼎臣并称为“中州三杰”,1933年8月猝于上海,葬在故乡杞县步大楼村。
据关百益行楷《林屋山人墓志》拓本(图4)之内容佐证,步翔棻的墓志是瑞安邵瑞彭纂文,开封关葆谦(关百益)书丹、开封许钧(许子猷)篆盖。
关百益(1882—1956),名葆谦,号艮园、艮道人,时任河南博物馆馆长,河南近代著名学者,考古学先驱,民国中原书画界大家之一,书法出入汉魏,擅长行书、楷书、隶书,笔法跌宕,方圆兼出,刚柔并济,雄厚质朴。
李馨佛草书中堂(图5),高四尺,广二尺一寸。
释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款识:癸酉冬节临书谱, 洛阳馨佛李显荣。
作品临自《唐孙过庭书谱》,是唐代孙过庭创作的一篇经典的书法论著,孙过庭的书法造诣相当高,专习王羲之草书,书风挺拔奔放,笔法精熟,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作者李馨佛为河洛名绅,河南洛阳人,曾任河南省政府教育厅秘书,1923年秋,名绅李馨佛、名士林东郊等筹资创办明德中学,此为洛阳现代私人办学之始,校址最初设在三官庙,1925年迁到河南府文庙。李馨佛乃书画大家,擅草书及篆书。据作品款识可知,这幅作品作于1933年冬,并参加了1934年“河南省书画展览会”,作品笔势纵横洒脱,大气磅礴,万毫齐力体势飞动,奔放而流畅。
张贞(张钱樵)楷书屏四幅(图6),高四尺四寸五分,广一尺一寸五分。作于1934年秋。
张贞(1883—1967),字铁樵,开封人,民国开封榜书大家。工书,初学颜真卿,后学张俗钊,得其精髓,雅正过之,善榜书,开封一代匾额多出其手。
作品临自《朱柏庐治家格言 》,也称《朱子家训》,全文虽500余字,然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三百年来最具影响力,也是内容最为详尽的一部“治家”规范书。款识:民国二十三年秋八月中瀚,铁樵张贞书于清平别墅。作品的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功力甚厚。
张乐天(1882—1974),原名受祜,字乐天,号乐道人,开封市人,是民国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有重要影响的书画家。与夷门名士关百益、许钧、相国寺净尘大法师等为“艺林雅集社”成员,弘扬艺术。1934年的“河南省书画展览会”,张乐天有4幅山水画、2幅花鸟画、1件钟鼎文条幅、1件行书中堂、1件行书条幅参加展览。其书法擅甲骨、金文、石鼓、小篆、隶书,并精于篆刻、錾瓷,风格雄浑开张,厚重朴茂。《河南近代书法概览》评张乐天篆书:“大字石鼓左右参差取势,简穆高远,苍润不俗,酷似枯树春深著花。”
张乐天幅钟鼎文条幅(图7),高四尺七寸,广一尺三寸八分。作于1934年春,出自《论语·子路》。释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款识:“甲戌春三月二十四日,乐道人张,受祜模古。”
作品厚重俊雅,字体端稳工整,结构严整,浑厚自然,笔法遒劲有力,收放自如,融古为新,自成一格。
蒋藩(1871—1944),是晚清及民国年间河南著名学者、藏书家。字恢吾,号蓼庵,室号梧荫楼,祖居河南省睢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河南乡试举人。有“南有李敏修,中有张仲孚,北有蒋恢吾”之誉。一生著述颇丰,曾任杞县志总纂、河南通志纂修。
蒋恢吾楷书横批(图8)内容出自《新安汪氏收藏目录歌》,是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创作的一首诗。释文:鸿朗八百应寿昌,斗匡天府垂文章。东壁图书贲南极,光晶下薄天子鄣。金钱积气久盘郁,化为群玉纷璆琅。羽陵宛委吐灵异,瑶函云笈差缥缃。晋书唐画出秘阁,永和淳化罗墨庄。昭陵玉匣夸购取,宣和金书矜弆藏。……神焦鬼烂偏泯灭,国亡家破同衋伤。宝玉大弓鲁史在,玉鱼金碗唐天长。漫云遗山谱器什,更与渊颖论沧桑。还君此册三太息,谒帝吾欲招巫阳……款识:岁在阏逢阉茂壮月,恢吾蒋藩学书。款识中的“阏逢阉茂壮月”,即是甲戌年1934年农历八月。作品取晋唐楷法,法度森严而不乏韵致;通篇自然、舒畅,让人赏心悦目,用笔上一丝不苟,点画安排十分精到。
杨望尼行书条幅(图9),高四尺五寸,广一尺一寸五分。书于1934年。作品出自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传卫第八》,是晚清最重要的书法专著。释文:唐宋论书,绝无称及北碑者。惟永叔《集古》乃曰:南朝士人,气尚卑弱,率以纤劲清媚为佳,自隋以前。款识:碑志文辞鄙浅,二十三年暮春书,望尼。钤印“杨”。稚拙厚重,大朴不雕,富有内涵,可谓法则具备,气度恢宏。
杨望尼,字宗颜,号野王老人,河南沁陽市人,国立北大法学院学士,是书法宗师于右任先生得意弟子。与郭沫若、冯友兰等为北大同学,望尼先生书法造诣早在民国时期已经蜚声书坛,被王朝宾在《民国书法》一书中与张大千、瞿秋白、沙孟海等大师并列。所撰《书法漫谈》是其重帖守法思想的凝练,被书法界赞誉为当代“小《书谱》”,其书法坚守魏碑,融汇诸家而自成一体。
陈砺修魏书条幅(图10),高二尺五寸三分,广七寸一分。释文:远侍慈颜念倍赊,拜观遗像喜还嗟,迷离误认亲犹在,把影依然唤阿耶,气敛神收心忽开,方知与父隔泉台,团圆之乐今生巳,风木常余蜀道哀。款识:拜观先严像有感,二十三年三月二十日书,杨陈砺修,钤印:“杨”“陈砺修印”。
陈砺修,河北香河人。杨望尼夫人。其所作隶书极富张迁、龚宝子神韵,于隶书、魏碑、大篆有所擅。作品表达了思念父亲之情,取法汉魏,厚重朴拙,生涩刚健,功力深厚。
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批特殊的书画作品,均为参加1934年河南省书画展览会参展作品,除上述作品外,“参加此次展览的有李培基的行草书轴,师法王铎而存己意;张景房的魏造像横幅雄强劲挺;侯云升的行书长卷颇具晋人风韵;黄金镇的临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楷书条幅以己意而出;王友梅的隶书轴书《曹全碑》变秀润而为刚健;王用吉的篆书轴融石鼓、秦篆于一炉;韩吾经的隶书轴略探清人郑簠之法;汪绶承的行书轴有元赵子昂之美 ;其他如张云、关幼调的楷书均表现出深厚的功力”。这些书法艺术作品使我们领略到民国时期河南近代书画的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峰。
每一幅书画作品都承载了艺术家的人生百态,通过解读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甚至是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它们是河南书画历史发展的见证,推动了中原书画艺术向高层次的发展,是弘扬河南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