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阅读兴趣,发现语文之美

2021-12-09孙琨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研读阅读兴趣语文教学

孙琨

摘 要: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他们通过文字发现语文之美,突出兴趣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这需要教师充分研读文本,寻找契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掌握学情,关注学生有生成价值的兴趣点;重视生成,挖掘能维持兴趣纵深发展的生长点,让文本在学生的心灵中生长,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发展智力活动,完成道德发展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

关键词:阅读兴趣;语文教学;研读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和“发现的眼光”之中。发现什么?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笔者现就备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来谈谈如何尊重、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研读文本,寻找契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研读文本,选择切入点,是搭建学生与文本的桥梁,是为了找准激发学生兴趣、维持与教师定性评价的路径。李卫东老师曾说:“解读文本,首要的就是裸读,把所有的教学参考、教学资料甚至是网上的二手资料先悬置起来,乃至自己以前读这篇文章的‘先见也搁在一边,直面文本,捕捉阅读的第一感觉,发现文本中有语文含量的、有语文味儿的、富含语文元素的东西。”笔者准备《皇帝的新装》一课时,经多遍裸读,一个字总在眼前跳跃:骗。除了最后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几乎所有人都参与到了两个骗子编织“骗”的罗网中。于是就以“骗”作为教学切入点。

其实,“骗”在学生童年记忆中的寓言、童话中经常出现:《狼来了》《小红帽》《白雪公主》《狐狸和乌鸦》……尤其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欺骗与善良的故事比比皆是。由此笔者以“欺骗”的故事导入。事实证明,这样的导入,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历,唤起了学生美好的记忆和阅读的兴趣。从发展性评价角度看,激发了学生内在发展动力。

李卫东老师在讲课前,一般还会“参读”,参照名家解读教材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甄选,确立教学内容。对于《皇帝的新装》,钱理群教授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皇帝、群臣以及百姓被两个“聪明”(也可以说是“狡黠”)的骗子愚弄的喜剧故事。宁鸿彬老师和王君老师也都是围绕“骗”组织教学。笔者在研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點,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思路:围绕“骗”,分成三个板块:读读“谁是骗子”——说说“为什么骗”——评评“谁没有骗”。

二、掌握学情,关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生成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提出具体建议:“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一篇童话故事,激发阅读兴趣,训练想象力,是学习《皇帝的新装》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所以,课堂设计应该以学生的朗读、思维、情感活动为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表现、抒发,并维持兴趣深入发展,教师在大方向上加以规范、引导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为了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眼光”,在上课之前,笔者安排了一节自学课,不提问题,也没有阅读任务,只是让学生用喜欢的形式朗读,然后交流阅读感受或困惑。教师随时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理解情况和兴趣点,并提出稍有高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比如,关于“谁是骗子”这个问题,最初,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那两个织工。”在笔者要求再深入读课文后,学生逐渐看出更多人的欺骗。对于一开始就看出哪些人在骗的学生,笔者就引导他们思考:有没有没骗的?

在最初的教学设想中,想深入探讨为什么安排一个孩子揭穿谎言。通过学生自学,笔者了解到,学生大多认为是因为孩子天真无邪,这正符合孩子善良的本性。对于谎言本身的不堪一击,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这就推翻笔者原来的预设:让学生认识到任何谎言都是“纸老虎”,只要具备普通人的感觉就能识破。老百姓们也并不顽固。这些来自孙绍振的解读固然非常深刻,可是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只适合教师参考。

通过交流,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在皇帝和两个大臣的愚蠢而可笑的“表演”上,他们的表现也是安徒生着力刻画的,这个兴趣点也与本课预想的教学重点相符。于是在课堂上,笔者围绕这个兴趣点进行挖掘、训练、评价,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生成,挖掘能维持兴趣纵深发展的生长点

课堂教学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课堂生成要求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形成学生个性化的、主动地发展,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评价。

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笔者发现安徒生在描写人物时,运用的方法几乎是一样的:心理活动的刻画、人物语言的描写。但在写两个骗子时,没有一处心理活动的刻画,对于两个骗子的行为动机,留给了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个骗子的欺骗心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笔者想到了这样一个训练:任选一处骗子的行为或语言,揣摩此时骗子的心理活动,插入一两句心理活动描写。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来看,这个训练简单而有效,从发展性评价功能来看,促进了学生思维与智力的发展,也为下一个生成性训练打好基础。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说说“为什么骗”环节中,学生的理解不能说不对,但大多流于表面,回答概括而笼统:为了金钱、权力,怕被人说他愚蠢,怕丢了性命……其实,仅仅两个大臣的“骗”,动机也不尽相同。既然安徒生已经对骗子、皇帝、大臣的言行有了淋漓尽致的刻画,那么怎样才能从这类人物身上找到更新鲜的内容呢?于是,师生在课堂上即兴进行了如下互动交流:

假如你是骗子——

采访骗子:你们这两个骗子怎么敢欺骗堂堂的一国之君?

假如你是大臣——

采访年长的大臣:你在皇帝眼中是德高望重的重臣、老臣,朝廷上下都以你为标杆,你如此受器重,为什么要欺骗皇帝?

采访年轻的大臣:你的地位谁给的?你的权力、金钱谁给的?你年纪轻轻就得到重用,你这样做对得起皇帝吗?

在这个环节,学生兴趣高涨,参与积极性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已上升到对人性的虚伪、贪婪进行批判的高度。向文本更深处挖掘,“向内转”而不是“向外跑”,让文本在学生的心灵中生长,才能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果不是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智力的和道德的评价,不是去深入钻研现象的因果关系,那么学生就会对智力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同样,在发展智力活动的兴趣同时,也完成了道德的发展和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

参考文献

[1]李卫东.以《故乡》为例谈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教学通讯,2010(35).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李华平.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核心的当代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5(05).

猜你喜欢

研读阅读兴趣语文教学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