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学成才的九旬竹雕大师

2021-12-09南山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峰林钟楼岳阳楼

南山

今年91岁的马峰林是享誉古城西安的民间竹雕大师。他说,他从50岁起迷上了竹雕这门技艺,此后近40年,几乎把西安所有的古建筑都用竹材“复制”了出来。前几年,他又开始放眼全国,寻找创作对象。

马峰林从事竹雕,还得从一个蚂蚱笼说起。1975年的一天,马峰林在家里大扫除,翻出了一个让他眼前一亮的物件:用竹子扎成的蚂蚱笼。马峰林的爷爷是个竹活匠人,当年为了方便孙子装蚂蚱,用一中午的时间扎出了一个精致玲珑的蚂蚱笼。马峰林对这个蚂蚱笼爱不释手,经常提着它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这个蚂蚱笼也在他心里埋下了竹雕艺术的种子。看到当年的这个蚂蚱笼,马峰林萌生了将竹雕技艺发扬光大的愿望。

第一件作品,他把目光瞄向了西安的代表性建筑钟楼。做竹雕得有图纸,但马峰林没有钟楼的图纸,只能观察默记。他有空就围着钟楼转,没有数据,就靠肉眼观察,再把各种细节记在脑海里。有一次他买票上了钟楼,去时兜里还装了把卷尺,但当时游客众多,逛了半天,他也没好意思拿出尺子来量。

1976年春节前,亲友送给他一幅钟楼的挂历,马峰林如获至宝。那个挂历上的钟楼每层的样式都比较清楚,再结合自己无数次的观察,马峰林终于感到胸有成竹了。

雕挖钻刻、拼粘夹凿,刨子竹刀齐上阵,从构思到制作,经历了反复尝试和修改,没白没黑地忙了一整年,马峰林的处女作《钟楼》终于大功告成。

此后,马峰林更加醉心于竹雕创作。也许继承了爷爷竹雕艺人的基因,加上他锲而不舍的努力,马峰林的竹雕水平越来越高。

馬峰林一边回忆小时候爷爷做活儿的情形,一边自己慢慢地悟门道。绘图、选料、蒸煮、出料、凿卯、夹制、雕刻、组装、抛光,再到最后上漆定型,一件手工竹雕工艺品要经过十几道复杂的工序,每道工序马峰林都靠自己摸索了出来,着实不易。

在选材方面,马峰林尝试过好多种竹子,最终确定用苦竹、木竹和松花竹三种竹子作为材料。这三种竹子的特点都是壁厚、坚实、中空小,是制作竹雕的理想材料。为防止竹材返潮变形,马峰林还要把每一片竹子放进加了油和盐的锅里蒸煮。经过蒸煮的竹材,放数百年都不成问题。

做竹雕不但是个手艺活儿,还是个体力活儿。尤其在制作卯榫和雕刻小饰件的时候,不仅考验手艺,还要有充沛的体能。雕刻运刀的时候,双手要有爆发力,力量小了刻不动,力量大了竹子就折了,所以掌握好力度很重要。

2004年,马峰林和三儿子马晓军联手完成了第三版《钟楼》竹雕。中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马峰林觉得,自己应该放眼全国,不断尝试制作新的作品。经过挑选和比较,马峰林决定制作岳阳楼竹雕。

马峰林没有实地考察岳阳楼,但他四处搜集有关岳阳楼的照片和资料。心中有数后,马峰林和马晓军开始了漫长的制作,前后用掉了1万多根竹子。制作岳阳楼竹雕的三年半时间里,父子俩几乎成天耗在工作间。在一些关键点上,马峰林大胆创新,他和儿子独创的凹凸勾勒、明暗过渡的雕刻手法在业界广受赞誉。这件作品完成后在西安群众艺术馆展出,观众赞叹不已,马峰林也被群众艺术馆聘为“群众艺术家”。

猜你喜欢

峰林钟楼岳阳楼
孙高华
九旬竹雕大师自学成才
峰林蛋炒饭
蛋炒饭助力脱贫
诗“画”岳阳楼
观五朝岳阳楼
会跑步的钟楼
钟楼
不经意诞生的经典
钟楼的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