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石窟寺艺术遗存现状及其价值

2021-12-09李懿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1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青海

摘要:青海地域广阔,传承至今的石窟寺艺术是青海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面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青海石窟寺艺术进行总结和分类,突出其主要艺术特征,明确分析其价值,梳理石窟寺遗存所面临的问题,为青海地方传统文化、青海石窟寺资源的传承及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海;石窟寺;调查研究

青海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自古以来多种民族文化在此相互交流。历史上,青海地处我国各朝各代边疆与腹地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上,融汇各式各样的文化,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域风格。在这个过程中,佛教文化一度成为当地的主流宗教文化,石窟寺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成为该地区宗教活动的场所之一,石窟寺艺术反映着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目前,青海各地保存着许多石窟寺,其中建筑、壁画、彩塑等艺术承载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的意识形态特征及变化,充分反映民族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一、青海石窟寺艺术的遗存现状

青海自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多种文化的共同发展,使之接纳了数种宗教文化,形成不同民族的信仰,主要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并围绕自身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艺术氛围,其中佛教的发展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在多种宗教文化的长期发展中,石窟寺逐渐出现,成为较为重要的宗教文化活动场所,反映了当时的潮流和思想,体现了民族历史、文学、艺术等内容,其保留着的各式各样的艺术文物,成为探寻和研究民族文化、宗教历史、艺术变迁的重要资料。艺术文化包含建筑、雕塑、壁画等传统艺术类型,青海现存的石窟寺艺术亦是如此,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有助于更好地统计其分布的具体状况,清晰展现青海石窟寺的遗存现状。

(一)壁画

壁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现存的青海石窟寺中,壁画是建筑装饰的主要形式。壁画的题材以宗教文化为主,生动刻画宗教人物、故事传说,绘画者多是宫廷画师或民间巧匠。如位于青海西宁北山的土楼神祠,其东部古洞群被当地人称为“九窟十八洞”,其中的壁画极为珍贵,内容以藏传佛教为主,并按照一洞一神进行划分,如千佛洞、多闻天王洞等。洞内绘有神佛像,并配有飞天场景。位于平安县的红崖石窟现存壁画八十余幅,均为多臂观音菩萨,形象含四臂、八臂、十六臂不等。

(二)雕塑

雕塑的类型包括泥塑、石雕、木雕等,青海石窟寺艺术以石雕为主,题材以佛教为主,十分注重佛教人物的配置和仪轨,具有文化内涵。如依山而建的白马寺,其殿西建有石窟,内藏金刚佛石雕像,这也是白马寺旧名金刚崖寺的原因。又如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贝沟的文成公主庙,据《西藏王统记》载:“公主与诸臣已抵丹玛岩,即将慈氏七肘之像与普贤行愿品刻于岩上。”现存于峭壁上的九尊佛像,中间为大日如来,左右各侍立四尊菩萨,分上下两层:右上为普贤、金刚手,下为文殊,左上为弥勒、虚空藏,下为地藏、观世音,共为八大近侍佛子。再如洛多杰扎石窟,其现存九处石窟藏有弥勒佛、金刚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佛教塑像,此外有十余座洞窟尚未修葺。

(三)岩刻

这类艺术遗存大多年代久远,记录了西北少数民族古老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在图像的基础上还配有一些古文字,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如位于青海湟源县的佛尔崖,其北石壁上有佛雕,雕塑手法较粗糙,可见其年代久远;又如勒巴沟摩崖石刻,刻有礼佛图、说法图等,绘有观音、佛祖等人物形象,上面还题有一些文字。

二、青海石窟寺艺术的价值

青海是我国传统石窟寺艺术遗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青海石窟寺分布广泛,涉及艺术范围极广。根据相关历史文献,青海石窟寺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思想育人

无论是雕刻、建筑还是壁画,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关联,主要在于传递宗教信仰与文化,营造特殊的宗教文化意境,展现宗教思想的主旨内涵。“环境通过所有感觉向人提供信息,接受者以视觉为主,也始终涉及其他知觉引起的体验。”①因此,建设者在规划每一座石窟寺时,都考虑到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运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寻求人们对事物的心理感知,通过雕塑、壁画、岩刻等艺术手段引导人们理解其中心思想,并与环境产生共鸣,起到思想教化的作用。到了现代社会,石窟寺和博物馆等文化场所一样,能揭示我国历史的发展面貌,通过展览、参观等方式让参观者深刻感受时代的变迁,是宣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历史文化

青海石窟寺艺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以多种艺术手法展现了生动的形象。这些石窟寺多位于偏远地区,信众也是当地的普通人民,因此这些石窟寺艺术在追求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更贴近生活现实,雕塑形象明确、简单,壁画通俗易懂,展现了纯粹的世俗之美,弱化了神明的威严和肃穆,有民间艺术的影子。一些在石窟寺中举办的佛教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仍有保留。现代学者、专家对佛教文化傳播及发展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佛教对于普通民众的影响是其中的重要课题,而青海石窟寺艺术提供了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实物史料,对于推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发展

中国传统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讲求意境,装饰是其主要的特征。西方艺术忠于写实,主张自然反映和真实再现,中国传统艺术则使用适当的夸张、变形等手段,使雕塑、壁画等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形态,表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独特审美情趣。“石窟佛教造像特点在于对典型形象的刻画及主题的突出。不论是佛、菩萨或天王、力士,都按照他们的身份、性格以及不同的职司要求而给以恰当的人物形象。……但唐代雕塑者并没有因袭前代的格式,而是严格地区别出不同人物应有的身份,表达出恰当的典型美。”壁画是历代佛造像的主要呈现方式之一,人物线条饱满、流畅、飘逸,是中国画创作者不可或缺的学习素材,因此通过研究和临摹现存的壁画,能让美术工作者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绘画技法,锻炼绘画功底;而中国传统雕塑,对人物形象及细节的刻画体现了雕塑者极高的艺术造诣,是雕塑工作者的重要学习资料。

三、青海石窟寺艺术面临的问题

(一)人为破坏

青海石窟寺分布较散,多数位于人烟稀少的地区,不法分子的盗窃和破坏对古代石窟寺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各朝统治者的更替、战争和冲突也对古代石窟寺造成了破坏。少数石窟寺因交通不便等,在“文革”浩劫中得以幸存。人为破坏对青海石窟寺的损害极大,严重威胁到石窟寺艺术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有一些艺术品已经很难找回,令人嘆息。

(二)环境侵蚀

自然灾害对青海石窟寺艺术也造成了破坏和影响,虽然没有人为破坏那么频繁,但是地震、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难破坏性极强,往往一次灾害就会对石窟寺遗存造成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环境湿度的变化也会影响石窟寺遗存的保存状态,如九窟十八洞中一些壁画已经漫漶不清,墙体也因为多年的雨水、干旱等环境原因出现裂痕或直接脱落,无法辨识;如勒巴沟摩崖石刻,由于其暴露在野外,受风沙、雨水的侵蚀,一些石刻已经消失,只留下了光滑的石头表面;还有一些石刻仅保留了刻画的线条,很难看清起伏的雕刻纹路。

四、结语

文化遗产一直是社会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生动的文物资料代表了青海地区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展现了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及传承,艺术家们创造了极具特色的各类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表达宗教思想的同时,也承载着民俗、民风、民情。近年来,对青海石窟寺保护不善,使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信息逐渐消失,其原因主要集中于人为和自然两个方面,保护和修复工作已刻不容缓。在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方面对石窟寺艺术进行研究探析的同时,还要从政策保护、合理利用等方面抢救石窟寺遗存。

基金项目

本文系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青海传统壁画研究”(项目编号:XTCXZX202008)、青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青海道教壁画艺术研究—以湟源城隍庙为例”(项目编号:2020QSK005)的研究成果之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石窟艺术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1XKG007)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李懿,1976年生,男,陕西渭南人,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参考文献

[1]罗世平,如常.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268.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5.

[3]青海省文物处,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青海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青海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