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
2021-12-09徐柏英
摘要:博物馆是以陈列展览为主要手段的文化教育机构,向观众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结果,让观众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如今,高科技手段改变了现代博物馆的展览宣教方式,人性化、互动性、多元性成为当前博物馆展览宣教的时代特色。本文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统握元枢—道教真武文物展”为例,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宣教手段的创新。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宣教手段;祖庙博物馆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缩短人们之间时空距离的基础上,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效率,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对于博物馆而言,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一方面,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信息,因而减少了前往博物馆实地参观的必要;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博物馆的客流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一形势下,博物馆要积极应对挑战,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完善宣教工作体系,更新宣教工作理念,创新宣教工作手段,借助互联网应用多种不同的宣传手段,从而达成宣教的最终目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一、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性及宣传途径
博物馆是一种文化载体,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场所。因此,祖庙博物馆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高校进行沟通,加强合作,让越来越多的人进馆参观、学习,传承文物文化,提升素质水平。
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打造高质量的基本陈列,举办各种临时展览,是博物馆人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但这只是第一步,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如果不重视宣传,“养在深闺人未识”,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再好,无法发挥作用也没有任何意义。宣传就像是博物馆的传声筒,将博物馆的各种信息以宣传手段进行扩散,使更多的人产生了解、参观博物馆的欲望,进而采取行动。如此,才能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好宣传,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1年3月15日至5月10日,祖庙博物馆举办了“统握元枢—道教真武文物展”(图一)。此次展览荟萃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馆藏和历年征集的道教文物精华,同时融汇了武当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广东大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所藏珍品,涉及铜铁锡器、陶瓷、木雕、丝织、典籍图册等各种材质类别,共计132件,品类丰富,极具特色。展览从真武造像、道典醮仪和庙宇供器3个不同维度,深入阐述真武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俗。经典的真武造像,演绎着巍巍的道家气度,展现真武崇信的历史传承谱序。道典醮仪篇章,囊括了水陆画、典籍、印板和真武道场的各式法器,是对真武仪典的解读。庙之供器,为尊奉真武及下属诸神的礼器,皇家礼制与民间崇信相互辉映,内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和谐思想,凝聚着真武人文精华,贯穿中国道家文化的千年时空。
祖庙博物馆宣教工作部门对这次展览十分重视,并不断寻求新的宣传途径。
首先,该馆采用大众宣教,运用宣传工具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大众宣教是现代传播的重要形式,它无处不在,与大众直接、间接地形成传播关系。借助报社、广电、网站、公众号等媒介平台,宣传工作部门进行了陈列展览宣传报导工作,以达到增加观众数量的目的,主要有张贴广告、印发传单、发布公众号推文、电视广播宣传等方式。
其次是阵地宣教,即根据不同的参观群体及展览的不同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突出展品的特色。该馆利用声、光、电和模拟仿生等现代技术,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宣传活动,激发了参观者的观展欲望,提高了本次展览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宣教部门围绕展览内容开展了七期专题宣教活动,线上招募了70个亲子家庭参与活动,通过观展和讲解,根据问题提示完成线装图册的制作。
该馆深耕文教共建,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分别与佛山市禅城区妇女联合会、佛山市机关幼儿园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根据展览主题,开展了禅城区“小小导赏员”大赛,并在展馆现场协助园方完成佛山剪纸的鉴赏与入门手法教学课程、佛山陶艺理论与实操教学。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改变了人们对博物馆展览仅是“物”与“图文”结合的刻板认识,加深了人们对展览文化的了解。
二、祖庙博物馆“统握元樞—道教真武文物展”中多种宣传手段的应用
“统握元枢—道教真武文物展”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天造玄武”(实物34件)。真武造像存世较少。秦汉时期,真武以龟蛇的图像见于瓦当、画像砖上;魏晋到隋唐,真武仍多以龟蛇之形态,集中出现于墓室壁画和石棺石刻中;宋代,始现真武神造像(武当山真武铜像、福建晋江真武石像);元代,真武像已明显形成了武神和文神形象,但传世造像亦十分稀少;明代真武崇拜登峰造极,从官府到民间均崇奉真武,因而现存的真武像大部分为明制;清代,真武造像仍然比较多见。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现存真武(玄武)像近三十件,历汉至宋,再到明、清,质地有铜、铁、陶、瓷、砖、石、木等,种类齐全,工艺高超,历史信息丰富。
第二部分为“道典醮仪”(实物69件)。真武信仰流播与中华道教发展紧密相连,两汉时期以来的道教,在古代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基础上,广泛吸收其宗教观念与修持方法,至魏晋时期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教义规范、斋醮仪典和修炼理论。隋唐时期,玄门道教深受推崇,走向兴盛,经历宋元时期的分化、合流,明代道教在官方的推崇与支持下,正式形成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宗派,其思想教义、神仙谱系和丹道法术广泛影响了明清民间宗教的诞生与传播。明代深受官方尊崇的真武大帝随着明清道教发展走向世俗化、民间化,在后世道教流传的典籍灵图、科仪法事中常以水神、司命之神的形象广为民众所熟知。
第三部分为“庙之供器”(实物30件),明朝对真武的崇祀“始于太祖,盛于永乐”,其真武崇奉的规模和典制已登峰造极。不仅明代诸帝极力推崇真武,全国各地也大修真武祠庙,湖北武当山宫观、广东佛山祖庙和陕西白云山庙等著名的真武庙均兴建或重修于此时。直至清代,真武崇拜对民间仍有广泛影响,如赴武当山朝山进香的香会组织,包含湖北、河南、陕西、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的大批香客、信众。这些信众以尊奉供器的方式,在各地真武庙“量力而为、诚心至上”,虔诚祈愿,供器种类众多,包括科场乐器的钟、磬、鼓,仪式礼器之炉、瓶、幡等,寄托了信众们的心愿,以各种供养款形式流传至今。古人的供物,存于祠庙,奉于真武,跨越历史时空,为当代人鲜活呈现了古代的真武信仰与民众诉求,展现了乡土、社会关系的互动形态。
目前,國内各地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宣传形式主要有在线展览、数字全景展厅、文物数字化展示和大数据平台等。本次展览中,祖庙博物馆采用了AR数字展馆、网络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平台等宣传方式。首先,馆员在展馆现场架设独立的视音频信号采集设备,调控采集设备,将其信号导入导播设备,最后将导播设备与平台连接,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生成一点即达的网址链接。现场直播结束之后,观众还可以随时重播、点播,避免因赶不上直播而错过活动。重播和点播不仅可以增加播放时长和播放量,还方便馆方对录制内容的后续加工,使其在重新剪辑后作为博物馆其他活动的宣传素材。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直播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交互能力强,不受地域限制,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是互联网时代文化服务的新模式。
用新媒体网络技术为博物馆与公众搭建沟通的桥梁,扩大了佛山祖庙博物馆的传播范围,提高了展览的社会影响力。馆方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展览策划的各种活动内容,并安排专人对微信公众号进行管理,在线解答游客的各种问题,了解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宣传。
线下,祖庙博物馆还坚持“送展览、送活动”。馆方将“统握元枢—道教真武文物展”展览内容制作成移动版图,深入全市的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及中小学校进行宣传,并将展览的信息印发为宣传单页,派发给前来祖庙馆参观的游客,让祖庙博物馆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社会。馆员积极向公众介绍此次展览中的馆藏文物、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该馆与报社、广播电台等媒体合作,为展览及各种活动信息造势。在展览期间,多家媒体系统宣传祖庙博物馆的各项活动,提高了祖庙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此外,祖庙博物馆充分利用陈列展览,大力宣传祖庙文化和佛山本土文化,开展主题特色教育活动,开展对青少年以及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创新教育形式,为青少年树立热爱文化、热爱社会、热爱国家的价值观。
本次展览还增进了祖庙博物馆与专业人员之间的学术研究互动。馆方向从事文博研究的专业人员提供参展的文物标本,将文物标本有计划地编印并刊出名录、图片、图集或摄制成幻灯片等,供人们阅读、浏览,并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把对文物标本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献、著述,提高了博物馆与科研机构的交流水平,促进了展览相关的学术研究。
突如其来的疫情,反而成为祖庙博物馆加速数字化的契机。在坚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祖庙博物馆推出AR数字展馆,将展陈方式数字化,使参观者在网上浏览,如同身临其境,AR展馆的点击量甚至超越了现场参观的人数。随着5G技术的普及,未来,AR数字展馆媒体信息的清晰度将越来越高,不断融合各种展示内容,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突破传统展厅静态陈列形式的局限,吸引更大流量。当前,祖庙博物馆正积极迎合数字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引入多媒体数字技术,打造更新颖的互动体验,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
三、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宣教手段的有效策略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博物馆”的概念被不断拓宽,博物馆为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愈发向网络手段靠拢。“陈列展览”这一主要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更多地转移到了电子展出的范畴内。例如,使用模拟动画演示和VR场景模拟的方式对修复木器、陶瓷、字画、古籍的过程进行展示,针对不方便线下展出的易损展品,可以将其信息电子化,使观众得以用数字方式一览其貌。通过实物电子化、网络展览等方式,博物馆能进一步实现其社会功能,网络展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宣教的范围无限扩大。
作为陈列展览的配套宣传方式,创新讲解在陈列展览自线下转向线上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讲解是一种以文物展品为媒介、针对特殊群体的传播手段,是连接展品与观众的桥梁,起着知识媒介的作用。祖庙博物馆在线下展览时就特别注重设立语音介绍板块,为视力不佳的观众提供无障碍服务,对参与语音交互的观众形成听觉上的感官刺激,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在向线上展览转型的过程中,网页语音讲解板块更是体现了博物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掌控感,加强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与交流。
除了陈列展览直播,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范围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线上扩展,如加强博物馆形象品牌的打造,开发相关的手机小游戏、动画形象及周边产品等。新媒体时代下,博物馆宣传如能顺势转型,一定能在满足公众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展览的目的是把文化内容展示给观众,使之受到启发或教育。观众越多,说明展览的宣教工作就越成功。在宣教工作实践中,博物馆必须把握机遇,创新工作手段,更新工作理念,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应用多种不同的宣传手段,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达到最理想的宣教效果。
作者简介
徐柏英,1973年6月生,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
参考文献
[1]冯朔.“情景再现”在博物馆临时陈列展览中的应用性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8.
[2]巩小琳.“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视角下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3]郭蕾.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性与趣味性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46-147.
[4]嵇建平.博物馆要努力做好宣传与服务工作[J].赤子,2016(20):40.
[5]董永梅.基层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3):130-131.
[6]曾光.加强研究展览的相关因素是办好展览的重要一环[J].中国博物馆,2008(1):67-71.
[7]娄景莉.试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丰富性与实效性[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6):104-106.
[8]马萌.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5):123-125.
[9]张彩玲.试论博物馆展陈设计创新的研究[J].旅游纵览,2015(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