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设计“巧” 数学自主“玩”

2021-12-09于琨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堂设计数学能力自主学习

于琨

摘  要: 新课程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独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目前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主流话题。我把自主学习概括为:引导学生根据体验来打开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探究、获取知识。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完成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课堂设计;儿童中心;自主学习;数学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独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是现在课堂一种“新”的常态,学生如何自主独立去学习呢?笔者认为,是学习者能够有主动、有自主意识地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学习者自己想学。把学习者当成主体来进行自主、协作、问题或研究性的学习,它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一、唤醒主体,认识自主数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主动想去研究、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去交流是现在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去学习、探索知识,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营造出生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互学课堂活动情景。这种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也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逐步进行探究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引导和分层训练的加强,让学生成为双边教学活动课堂的“小主人”。

二、“五”巧运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说明“现今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种既有生动活泼,又有个性主动的过程”,以往课堂教学中以讲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学、阻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學方式应该摒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舍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更新应用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呢?结合笔者平日课堂中的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潜能提出几点看法: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让学生感兴趣、愉悦、轻松的课堂学习情境是首要任务,教师应努力创设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善于运用各种学具、器材来增加对学生的感性刺激,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迫切想知道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合理而又具有感官刺激性的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表象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学习情绪高涨的同时,也能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活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运用各种方式来促进当前学习内容的内化,真正变成学习目标的主动建构者。这样的转变看似只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实际上则是对学生内在学习潜能的激发,让他们不仅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学习动能,而且还能缩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散学生的思维,甚至能达成更高层次的超出现有年龄水平的学习目标。加之教学方法带有趣味性、启发性、艺术性会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才会全身心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才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取更多知识。

例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中,我首先导入:“同学们,你们谁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分数?”虽然是个简单的问题,学生们却争先恐后地纷纷举手,列举分数的例子。之后我接着追问:“大家举了这么多熟悉的例子,但是你们知道分数还有真和假之分吗?”这一问让班级鸦雀无声,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的状态。虽然没有回答,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已经被悄然激发,毫无疑问,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真假分数”的秘密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被这一具有些许辩证逻辑思维的问题所吸引,都在思考假分数如何“假”,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了积极的数学情感。正像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总之,创设一种特殊的情景,设置一些问题悬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共鸣,再将共鸣转化为求知欲,之后可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新教授知识点上。

(二)巧导善诱,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数学学习本质上是对思维的训练。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新课程强调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直接传授知识点,而是需要先诱导出学生的思维意识,再进一步引导出他们自主思考的模式,老师运用教具、多媒体器材等容易引起学生主观思考的启发性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内心想迫切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更加主动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为之后的新知识教学做好铺垫和奠基。等到学生对问题认知的思维开启并运转后再讲解新的知识点,能快速带动学生从感性的兴趣状态到理性的思考探索,对于知识的内化吸收具有良好作用。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也许费尽脑汁推不出来,但总想要得到答案的时候,我接着引导学生用教具将圆分为4份、8份、16份,然后再动手进行拼拼摆摆,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之后再对学生分成小组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行讨论,找出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摒弃了传统的老师一讲到底、被动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表观点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不同思维产生碰撞,最终产生一种趋于相对一致的理性思维,从而使知识得到内化,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总之,将数学本身的规律利用在教学活动中来诱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三)巧作评价,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是一堂完整课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不是仅由老师评价学生的学,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对于自身优点和缺点的剖析,对同学身上闪光点的赞许,都比老师直接说来得尤为珍贵,也更加容易被他们自身所接受。要让学生能充分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就需要他们之间彼此有一些了解,互相愿意去交流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效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回答做出评价,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逻辑思维的循序发展。比如:“你觉得他的回答怎么样?有需要补充的吗?”“谁能从这些答案中选出最优结果?”等等,这种通过同学之间评价和反馈得出的结果,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因为这需要他们独立主动去思考答案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从而先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一过程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次深化锻炼,有助于学生健全独立人格的形成。学生完成评价后,教师要及时做出引导性评价,使学生对于自己的思维有一次升华,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入。

例如:在学习6+6+6+6+6+5时,需要换成乘法算式来表示,有的学生认为有5个6相加,可以写成5×6+5 ,也有的学生认为最后加的是5可以先看成6,多看的1最后减掉,写成6×6-1。最让老师感到意外的是有一个平时不太喜欢举手的同学说可以写成7×5。

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地认为是错误的,老师此时选择支持那位同学的答案,这让很多学生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认为是错的,但是老师的态度让他们开始思考,开始反思,从而引起了学生激烈的探索和交流,到底为什么可以写成7×5?使他们不知不觉中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成了他们思维火花的碰撞,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巧做训练,启发学生差异发展

学生之间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层次特点的学生以不同的学法指导,能够让学生感觉老师在关注着他,在为他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激发,让优秀的学生吃“好好的”,让后进的学生吃“饱饱的”。在对学困生的指导上要注意巩固新知识中基础部分的理解。在对中等生的指导上要让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去解决难度稍微加深的问题。在对优等生的指导上要注意引导他们解决难度更大、更加综合的问题。学生通过老师不同学法的指导,都在各自的层次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更加努力去学习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一课中,我先给学生两个条件:“二年级有213位学生”“是一年级学生人数的3/4”,接着,我又针对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等生提出了3个问题:①一二年级谁的人数多?②一年级有多少人?③一二年级一共多少人?然后我安排班级学生分层次对这三个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解答,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出的问题数量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出他们能解答出的题目,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而且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生在数学上也得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

五、巧疑反思,强化学生思维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與内化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了什么,而很少关注学生是如何学的。传统的课堂总结方式,往往是问一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诸如此类的一问一答式总结。教师要在课堂中留5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建构属于自己的个性学科课程。每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我们刚才自主学习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标注出来,把新的收获在上面写一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时,有学生是这样建构的,“其实这节课我们是学过的,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不过这‘一个数是两个数量的差。”“这节课学习得很轻松,我在全班交流时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很开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建构着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建构自己的再学习系统。学生在反思构建过程中还养成自学订正的习惯,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通过个性化的建构,平行的思维方式更能促进学习个体提高认识,完善自我。

数学课程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很多新的课程理念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紧扣数学学习的本质,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出发,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敢说、能说、愿说的课堂学习氛围,多种方式并用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孟凡芝.如何实现数学的自主学习[J].今日科苑,2010(10):234.

猜你喜欢

课堂设计数学能力自主学习
构建“卓越课堂”,提高数学能力
让学生喜欢你的英语课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研究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创设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意义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