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
2021-12-09王文析
王文析
河南是一块孕育中华文明的沃土,在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原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遗存、遗迹。本人选取河南博物院藏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蔡和森,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早期所主编的重要刊物,来激励我们坚定信念,积极作为,为新时代中国作出贡献。
瞿秋白主编的《前锋》二期
瞿秋白(1899-1935),本名双,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机关刊物《前锋》。
《前锋》是我国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性机关刊物。1923年7月1日创刊。月刊。瞿秋白曾任主编。陈独秀、张太雷、向警予经常在刊物上撰文。《前锋》创刊号、《前锋》第二期,纵长25.5厘米,横宽17.5厘米。铅印,新闻纸,竖排版,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6月于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正式确定了党的统一战线方针。这一年7月1日,由瞿秋白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杂志在上海创刊,当时为了转移敌人注意力,借助广州平民书社制作发行。期刊以党的统一战线方针为指导,主要任务为宣传国民运动,与当时同时出版的中共理论性刊物《新青年》一起成为党的宣传喉舌。因为当时的紧张形势,《前锋》杂志仅仅只出版了3期就被迫停刊。
“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瞿秋白的一生充满挫折,短暂而又光辉。毛泽东在1950年12月31日为《瞿秋白文集》题词中写道:“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向导》周报四集
蔡和森(1895-1931),原复姓蔡林,名和仙,湖南湘乡(今双峰县)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第一个提出“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人,是我党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向导》周报第一至四集,纵长26厘米,竖排版,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向导》是一种小型周报,每星期出3版,主要开有《事实短评》《读者之声》《各地通信》和《寸铁》等栏目。系统地宣传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的政策,宣传当时的工农运动情况,并对国民党右派活动进行了尖锐揭露与批判。1922年9月13日创刊至1927年7月18日停刊,共出201期。
《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第一份公开的机关周刊,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等,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等及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等也发表过一些重要文章,陈独秀在《向导》上发表了270多篇文章,蔡和森既是首任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在环境艰苦且充满着危险的情况下,刊发国内外政论、时评700余篇,各地通信近120篇,各种文告、宣言近60件,国内外读者来信110余件,总计320万字以上。停刊时,发行量已增至10多万份,成为大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向導》周报在中国革命中起了极大的宣传和指导作用,取得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1925年1月,中共四大明确肯定《向导》“得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成为本党政策之指导机关”。作为首任主编的蔡和森,他的名字是与《向导》周报联系在一起的。罗章龙回忆说:“在我们这一辈人中,只要一提到《向导》,就自然地把它与和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的贡献之大、影响之深,就可想而知了。”
萧楚女《中州评论》8期
《中州评论》是中国共产党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主办的刊物。萧楚女担任主编。萧楚女(1893-1927),原名树烈,又名萧秋,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鹦鹉洲),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1927年被捕牺牲,年仅36岁。
《中州评论》创刊于1925年9月1日,萧楚女不仅为主编,也与王若飞和彭泽湘等常用笔名在刊物上发表文章。1926年1月24日出版第12期后停刊。河南博物院藏的影印本是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影印出版的,均长27.3厘米,宽19.5厘米,共8期:第一期(创刊)、第三期、第四期、第七期、第八期、第九期、第十期、第十二期。内容以时事评论为主,有部分读者来稿、图书介绍等,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会有专号、特刊。第十一期起有改版,但已遗失,第十二期为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年特刊,改版后的新面貌现无法看到。
《中州评论》是正当“全国反动潮流高涨之时”出版,紧密联系革命形势,对河南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让我们共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更好地弘扬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让红色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