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壶里的维纳斯
——浅析紫砂半月壶的残缺之美

2021-12-09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断臂维纳斯半圆

樊 笑

大概在公元前150年,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创作了一尊大理石雕像。这尊雕像是个半裸的女性,下半身裹着宽松的裹裙,发髻朴素,站姿随意,略向右侧,甚至没有左臂,右膀只有半截上臂……就是这样一尊看似残破的雕像,却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残缺美的典型代表,它就是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断臂的维纳斯”。

这里穿插另一个故事。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代表作《诸多》,其中雕像“巴尔扎克”广为人知。在创作巴尔扎克的时候,罗丹连续做了十七尊都不满意。一天,罗丹正对着其中一尊巴尔扎克的雕像思索时,一位雕刻家前来拜访,看着这尊雕像,惊叹于其手部雕塑的绝妙。这声惊叹对于罗丹来说犹如醍醐灌顶,罗丹立刻将这双雕刻得完美的手敲掉了,此举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罗丹解释说,因为这双手只是一个细节,却吸引了你们对这件雕塑的全部关注而忽略了对其整体的欣赏。

艺术是相通的,我想,正是因此,人们才看到了维纳斯其断臂之外的多层次的美。比如它塑造的是爱神维纳斯,维纳斯是掌管爱与美的女神,也是富饶美好的象征;比如它的脸部椭圆丰腴,鼻翼坚挺笔直,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比如它目光安详,嘴角微微上翘,散发着聪慧而神态自若的光芒;比如它的身材比例完全符合人体美的黄金分割比例,具有均衡匀称的体态美感……人们惊叹于它的线条美感,赞赏着它的体形美态,也怜惜她的残缺之美。正是没有了所谓的完美,当世人看着断臂的维纳斯,才看到了其他地方更多的美。

紫砂壶中也有这样一把壶,因为形似残月,遂名“半月”。

“半月壶”是陈曼生设计的众多壶式中的一式,成为曼生十八式之一流传至今,却有个不怎么和谐的创作故事。众所周知,要论紫砂壶艺的设计,陈曼生可以说是史上第一人。彼时,曼生任溧阳县令,溧阳与宜兴相邻,曼生频繁往来于溧阳与宜兴,今日所流传下来的紫砂壶式均是那时创作。一年中秋佳节,明月当空,曼生呼朋唤友喜聚一堂,席间,曼生拿出一件紫砂新作邀众人品鉴。此壶圆润饱满如同天上的满月,曼生谓之“满月壶”。于是众人你一言我一句,有说其太满,有说其嘴不扬,有说其把不端等等。待众人散去,曼生望着这把“满月壶”,豁然开朗,正是壶身的自然完美,反而容易被忽视,人都是不完美的,面对完美,人们就会想办法去找不完美的地方,这是人性,也是人生。想起自己的政治生涯,虽兢兢业业、成绩斐然,却因自己不与世俗同污,官途难以平坦。于是,一笔下去,满月变成了半月。

半月于曼生十八式中,相较于以三角石器为源而作的“石瓢壶”、以葫芦为源而作的“葫芦壶”、以少女取水而作的“井栏壶”等其他壶式来说,创作背景尤为曲折离奇,是唯一一件完全推翻之前设计、和原设计造型南辕北辙的作品,曼生的冲动一笔,却是曼生的幡然顿悟。“半月壶”是曼生为中秋而作,本意在于喜迎佳节。圆是中国人的执着与情怀,所以最初设计自然是“满月”造型,但是众说纷纭却让曼生看到了“满则溢,极必反”,这看似简单的一笔,是曼生对人性、文化、审美和艺术的理解。

自此,形似半个月亮的半月壶走进人们的视野,也走进了紫砂的历史长河中。英国著名美学家威廉霍加斯认为:蛇形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创造美。失去一半的半月壶,却于壶嘴、壶钮、壶把之间勾勒出了更能创造美的蛇形线。人们再观此壶,既看到了壶身的圆润,看到了曲线的曼妙,看到了嘴把的和谐。人们赞它张弛有度,叹它端庄雅致。

“半月壶”,于造型来说,半圆比圆更有设计感;于审美意识来说,半月比圆更有视觉冲击力;于意义来说,不仅是“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也是“满则溢,盈则亏,极必反”的人生哲思。半圆的壶身,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关注,也给了人们诗意的遐想空间。正是这剩下的半圆,这不再完美的半圆,这有着瑕疵的半圆,有了残缺之美。

猜你喜欢

断臂维纳斯半圆
怎样画长方形里的最大半圆
会变形的神奇半圆
千姿百态维纳斯
滴滴断臂求生?
半圆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
有关半圆的几个结论及应用
当代维纳斯的诞生
有朝气、有活力,给人十足的惊艳 Mcintosh MA6700、Sonus Faber 维纳斯签名版套装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断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