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政策对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
2021-12-09张永庆杜卓琴上海理工大学
张永庆 杜卓琴(上海理工大学)
一、引言
我国一直将低碳治理作为推动可持续经济的战略举措。中国政府于2010年开始实行低碳试点政策,将5省8市纳入低碳城市试点名单。2012年和2017年又新增了低碳试点城市,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分三批批准设立了81个低碳试点城市。
国内许多学者研究了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兰梓睿[1]的研究表明低碳试点政策能驱动产生技术创新、要素积累、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效应。低碳试点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在东部和西部城市更为显著[2]。其次,低碳试点政策能够降低中国城市的碳强度[3],研究表明试点城市比非试点城市的碳强度降低约6.5%左右[4]。广东和云南的碳强度显著下降,但是并非受益于低碳试点政策,陕西和海南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于碳减排均无效[5]。
国内外文献主要集中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上,研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于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异质性的相关文献较少。与现有的文献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有如下方面:第一,在研究内容上,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异质性。第二,在政策应用上,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进一步扩大低碳城市试点范围,深化城市低碳治理提供重要的实证参考。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基本假设
由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约束,政府会出台更为严格的低碳环保规制和政策,设定碳减排的目标,推动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以达到碳排放的标准。同时,低碳试点城市能享有地方政府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人才激励等方面的优惠,这些优惠政策能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从而为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支持。基于此本文认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提升作用。
(二)机制分析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有哪些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在低碳试点政策的约束下,传统的生产型企业需要转换现有的生产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使产业低碳、转型发展。因此,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试点低碳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第二,一方面,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政府致力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信号,从而向风险投资者发出关于企业未来的可靠积极信号,从而增加外资。另一方面,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于当地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境要求,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因此可以认为增加外商投资,可以提升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本文通过构造双重差分模型(DID)研究了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低碳试点城市为试点组、以非试点城市为对照组的准自然试验,比较了低碳试点批准前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解决了政策研究中由于其他的影响因素引发的“时间效应”问题,科学地区分了试点政策的“时间效应”和“政策效应”。模型设定如下:
在(1)中,i是城市,t是年份,TFP是因变量,表示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核心自变量did代表低碳试点城市与试点时间的交叉乘积,核心待估系数反映了核定低碳试点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净效应。Control是一组控制变量。和控制区域效应和时间效应的变量是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全要素生产率(TFP)。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测算全国285个地级市的全要素生产率[6]。
2.核心解释变量
是否低碳试点城市可以作为政策组的虚拟变量,政策实施时间可以作为时间组的虚拟变量,两项相乘的交叉项则表示为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本文以LCC表示,该系数可用于衡量试点与非试点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
3.控制变量
(1)人均GDP(perGDP),用该城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2)在普通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数(student)。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离不开高水平的人才积累,因此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数对于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的影响。(3)政府财政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inter)。(4)对外开放程度(open)。以上数据可以从各统计年鉴和中国政府官方网站上获取。
4.中介变量
(1)产业结构(industry)。计算方法为第二产业增加值除以国内生产总值。(2)当年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FDI)。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四、低碳试点政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一)基于DID方法的基准回归结果
使用DID方法的前提是必须满足平行趋势假定。由于篇幅限制,检验结果没有在文中展示。结果表明,试点城市和非试点城市在政策实施前具有相同的趋势,满足了平行趋势假定。
基准回归结果见表2。模型(1)没有加入控制变量,模型(2)加入了控制变量。核心自变量的待估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本文的基本假设是成立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确实有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低碳试点城市的获批使得城市企业能够享受更多的专项政策支持,相比较于非试点城市拥有无法比拟的政策优势,而这些优势能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促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因此,原假设得以验证。
表1 2005~2015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 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1.PSM-DID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一步降低样本之间的差异,增加模型的准确性。匹配结果未在文中列出,由于匹配后的偏差率均小于1%,匹配后的p值明显大于0.1,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系统差异,匹配结果较为准确。回归结果如表2模型(1)所示,表明基准回归的结果是稳健的。
2.低碳试点城市政策的安慰剂检验
安慰剂检验需要在不受低碳试点政策影响的子样本上进行。分别假设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在2009年、2008年开始实施,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2)、模型(3)分别假设从2009年、2008年开始实施低碳试点政策,LCC的系数估计都不显著,这表明在没有实行低碳试点政策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趋势没有显著差异,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确实来源于低碳试点政策。
由于因变量的异常值可能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我们基于因变量做了5%~95%的分位数回归,将5%以下和95% 以上的数据分别替换为5% 和95% 。回归结果如表3模型(4)所示,表明基准回归的结论仍然是稳健的。
同时期其他政策可能会影响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了获得准确的政策效应,有必要控制其他类似政策的冲击。本文选取同期两项具有环境约束的政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试点政策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如表3模型(5)和模型(6)所示,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了这两项政策之后,基准回归的结果仍然是稳健的。
表3 稳健性检验结果
五、机制分析
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来探究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机制。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的结果表明低碳试点政策能够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模型(3)在加入产业结构变量之后,LCC的系数显著为正且相对下降,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低碳试点政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变量之一。模型(4)的回归结果表明LCC的系数为正,表明低碳试点政策确实促进了外商投资的增加。模型(6)的结果表明,在基准回归中加入外商投资变量之后,LCC的系数显著为正且相对下降,表明外商投资是低碳试点政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变量之一。
表4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六、异质性分析
中国国土辽阔,城市众多,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城市规模均可能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进一步研究不同城市低碳试点政策的异质性影响。按照地理位置将城市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按照人口数量的分布情况将城市分为中小城市、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三类(孙林和周科选,2020)。
表5给出了异质性回归结果。从模型(1)~(3)的结果可以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会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试点政策能够促进东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中部地区这一影响相对较弱,而对西部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不明显。东部和中部的城市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和高层次人才,绿色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在低碳约束下倾向于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力度,从而提高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同时,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于政策实施的规范要求越高,政策的执行效果较好,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越明显。
表5 异质性分析结果
从模型(4)~(6)的结果可以发现,全要素生产率会受到城市规模的影响。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提高中小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大,但对提高大中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越大越好。这可以解释为:中小城市没有大城市的规模效应。低碳技术创新可能使企业的有限资金更加稀缺,中小城市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不能完全缓解企业创新资金短缺的问题。而大型城市财政资金充足,且更容易吸引外商投资,可以为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七、结论和政策意义
本文以2005~2015年全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DID法对试点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第一,低碳试点政策实施后,相比于非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第二,机制识别结果显示,低碳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外商投资的途径,提高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第三,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规模会影响城市全要素提升的效果,试点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城市和中小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显著促进作用。根据上述结论,我们有以下建议。
首先,低碳试点城市政策有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此可以不断总结试点地区成功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政策。其次,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推广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将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规模进行不同的政策组合设计。针对中小城市,政府可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优先培育新兴技术产业。而对西部欠发达城市,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最后,中介效应的结果表明,实施低碳试点政策时,配合产业结构引导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城市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政策,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