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1-12-09刘金琼
刘金琼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 成都,610000)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一种综合因素导致的复杂临床综合征,同时还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以及重要死亡因素[1]。对于慢性心力衰竭老年病患而言,其治疗方案复杂,并且还会导致较多并发症,甚至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对其日常生活能力造成不利影响,降低生活质量水平[2]。疾病预防情况和治疗效果会对心功能损害程度产生直接作用,故而,在慢性心力衰竭老年病患开展治疗的同时,还需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运动康复护理重视运动康复,能够有效改善病患血流情况,进而提升心功能。但是目前对于运动康复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干预效果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结论,仍需开展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对实验组病患实施基础护理以及运动康复护理,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开展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92例老年病患为研究主体,治疗时间开始于2019年10月,结束于2020年10月,依据随机抽签法将所有病患划分成(46例)的常规组以及(46例)的实验组。常规组与实验组中,女性病患例数依次是21例、22例,男性病患例数依次是25例、24例;年龄平均值依次是70.21±4.59岁、70.18±4.51岁。将全部一般资料录入在统计学软件内并开展计算,P>0.05表明能够以该种分组方式继续开展研究。全部病患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予以常规组病患基础护理,在病患进入医院后,护理人员为其介绍住院相关事项,严密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开展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予以实验组病患基础护理以及运动康复护理,措施包含:(1)评估病情,指导病患开展心功能检查和血液分析,待其病情稳定后且机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实施运动康复锻炼。护理人员为病患介绍康复运动措施和锻炼时间,告知其保持良好情绪,主动配合医护人员。(2)当病患病情平稳后,教授其开展简单动作。首先实施肢体简单活动,可在床上开展翻身和下肢肌肉收缩动作,之后由家属协助其下床活动。若未出现不适症状,可逐渐进行上下楼梯等耐力训练,但需告知其避免幅度过大,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加重病情。(3)依据病患心功能制定针对性运动康复训练措施,①心功能Ⅱ级者需在病情平稳后开展步行训练,尽可能选择在室内,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控制步行距离在500米左右,运动后注意静坐休息。另外,还可开展呼吸功能训练,开展腹式呼吸练习。②心功能Ⅲ级者可选择在床边进行锻炼,沿床边缓慢行走,若无不适症状,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开展蹲起运动。对于病情控制良好者,可在室内开展步行练习,尽可能将距离控制在100米左右,避免加大心脏负荷。③心功能Ⅳ级者,病情较严重,尽可能选择床上肢体活动,并且还需合理控制活动时间。
1.3 观察项目 (1)对比干预前后每组病患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2)对比干预前后每组病患生活质量得分情况。选择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开展判断,得分同病患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中,数据均使用SPSS22.0软件开展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的形式表达,实施t检测;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实施 X2检测,当检测结果显示P<0.05时,表明数据存在研究价值。
2 研究结果
2.1 对比干预前后每组病患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 干预后常规组病患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实验组(P<0.05)。见下表1:
表1 干预前后每组病患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差异(%)
2.2 对比干预前后每组病患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干预后常规组病患生活质量得分低于实验组(P<0.05)。见下表2:
表2 干预前后每组病患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分)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因复杂,同炎性改变、神经激素异常分泌以及心脏结构改变等相关。若仅开展药物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但是效果有限,极易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增加治疗难度,不利于机体恢复[3]。既往临床对慢性心力衰竭多选择卧床休息,降低病患运动量。但是在临床长期干预过程中发现,合理开展运动,能够改善病患血流情况,从而提升心功能[4]。本次研究分析结果可知,开展运动康复护理,依据病患心功能等级实施针对性运动训练方式,通过开展肢体活动以及步行,不仅能够刺激肌肉收缩,还可提升其机体新陈代谢能力[5]。在护理措施中,重视人性化干预,所实施的各项运动训练措施,均是依据病患机体实际情况所开展,进而保障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实施运动康复护理,可对病患机体多个器官功能进行提升,因此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综上,慢性心力衰竭老年病患实施运动康复护理,能够提高心功能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发挥一定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