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认知与师范教育实践的价值自觉

2021-12-09洪早清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生价值

洪早清

(华中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开篇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①。作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指南,《意见》对新时代教师职业使命与地位做了最新最权威的回答,同时对新时代教师赋予了全新的价值定位,指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的价值向度。《意见》发布两年多了,从认知和实践角度观照,师范教育与新时代教师的价值预设及培养诉求总体上仍然处在不断契合过程中,如何让新的教师价值定位全面主导师范教育实践的开展依然值得进一步探讨。兴国必先强师,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担负着培养教师的重任,在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中,师范教育要牢固树立源头意识、特色意识和卓越意识,把新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价值意涵不断转换为教师培养的能动力量和核心价值取向,切实增进教育实践的价值自信与自觉,从师范生成长出发,进一步做好“师范性”的文章,为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输送更多更优秀的教师。

一、深刻理解新时代教师的价值内蕴

(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既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价值体现,更是承载着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教育实践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价值实践。在我国,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新时代我国教师在实践中必须用心回答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②。新时代的教师无论传播什么知识、传播何种思想与真理,都要毫不动摇地坚守这个根本价值导向,聚焦这个培养总目标,并使其时刻支配和主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以下简称“三个传播”)也是教师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主渠道。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经常思考和判断:到底应该传播什么知识、什么思想?应该怎样传播知识和思想?如何在传播知识和思想中播撒真理的种子及传授认识真理的方法?这既是对知识与方法的琢磨,更是一种价值认知、甄别和取舍的过程。在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传媒发达、思想多元化、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真理与谬误难分难辨,更需要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师具有慧眼慧思慧识,在履行“三个传播”使命中,做到知、思、识、行的统一,让教育对象在知识学习中增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因而,从价值认知上看,“三个传播”既包含“应不应该为”的认识问题,还包含“应该怎样为”的实践问题,两方面达到平衡才有良好的价值体现。

(二)教师肩负的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

首先,魂乃人之本,育人先育魂。塑造灵魂就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种引导既包括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引导,更包括思想心灵的启迪和精神世界的引导。“精神是人的本质。唯有精神才整合人的一切,它是人的价值的本源。因此,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出’受教育者的精神来”③;“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④。教育缺乏灵魂会走向功利和庸俗,个人缺乏灵魂会变得自私和势利。塑造灵魂之重要不仅在于个体的健康成长,更紧密关联着民族国家的未来。塑造灵魂不是空的说教,教师塑造灵魂源于自我的信仰宗奉和精神力量,在于用自己高尚的灵魂去唤醒和激励另一个灵魂,只有教师的灵魂经受过洗礼和陶铸,达到一定高度,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才能触动、感染学生的灵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⑤。这是当代教师塑造灵魂的必然追求,也是教师培养应然的价值取向。

其次,塑造生命是教育的伦理价值规定。教育本质上是以人的生命完善和发展为终极目标,关注生命、爱护生命、激扬生命和提升生命是教育的内在取向。进入当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类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个体生命的生存、自由、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切都以‘人’为价值核心,并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⑥。塑造生命决非“型塑”之谓,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个性特征和成长期待,塑造生命应该尊重生命的个性差异、善于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并引导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成长,让每一个生命充分享有自己的发展权利,帮助个体理解社会、融入社会并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必须注意到,个体生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精神性使人具有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充满着生命的高尚和追求”⑦。没有生活的磨炼砥砺和真、善、美的熏陶,生命难以实现自我超越;忽视精神塑造和生命自觉,生命会失去航向或走向空虚。归根结底,教育实践就是基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道德活动,“教育的伦理核心就是立足于人的未定性和创造性,立足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进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丰富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使人走向更加完美的人生,在人生实践中争取一种‘善’的生活”⑧。

再次,塑造人是教育的价值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要塑造的人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期待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塑造人的专业人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教师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认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教师的知识与人格魅力、教师的理性精神和道德情操等都是塑造人的能动要素。教师塑造人不是对人的机械加工,不是让教育对象被动地接受改造,不是对学生个性和身心的漠视。塑造是一种心灵沟通,是一场生命对话,是一种爱的交流,是一种民主交往,是一种生活引导,是一个自塑、他塑和互塑交织的过程。同时,人的塑造还具有不确定性、整合性和未完成性特征,需要尊重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容不得投机取巧和急于求成;人的塑造也是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塑造人的过程表面看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实质上内在地蕴含着方方面面的价值认知和取向,任何的虚浮或不负责任都有可能塑造出不合格的人。教育实践中,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是一体融通和相互促进的,人的成长过程中,灵魂是向导,生命是载体,高尚的灵魂和健全的生命是成人的基础与内在保障。教育要塑造的人一定是灵魂纯洁和生命健全的人,重视灵魂和生命塑造并将其融进塑造人的全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彰显全面育人的教育价值观。

(三)教师职业地位的新定位凸显出更加重要的价值使命

《意见》将教师定位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这一方面意在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另一方面表明党和国家期待广大教师更加明责自觉,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教师嘱托殷殷:“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⑨。地位崇高、使命神圣,新时代的教师不只是享有这份荣光,更重要的是怎样化荣光为动力,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全面理解新时代教师肩负的责任,积极主动完善自我和提升教育实践的价值自觉。如何促进教师向“好”?《意见》着重提出四个“引导”,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⑩。这是教师价值观养成的基本准则和路径导向,无论教师自我塑造还是教师培养都要坚守这份自觉。叶澜教授说得好:“教师是为明日而工作的人,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只有把握时代脉搏与趋势,才能意识到中国现代化事业需要一代新人”;“今日中国的教育变革,若无教师的自觉变化是不可能真正完成的”。

教师队伍建设看起来复杂,核心是要回答好“教师是谁”和“教师何为”两个根本问题。《意见》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对新时代教师职业赋予了全新意义和价值蕴涵,体现了回归教育本质、回归人的成长的教育初衷,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改革要求。教师培养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的价值意义,才能在实践中贯彻价值导向、注重价值内涵建构,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价值规范的教师,保证培养的教师政治素质、师德水平、育人能力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二、坚持价值导向,聚焦新时代师范教育的核心命题

当代师范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师范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办学定位和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相较于二十年前整体上有所弱化;教师培养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依然存在;高端教师的供给严重不足。振兴师范教育、重整师范旗鼓是时代使命和现实责任。师范教育办学主体要全面把握新时代教师价值导向与培养要求,校准重心,聚焦师范教育核心命题,主动革新和积极创造,不断优化师范教育内涵,培实教师成长土壤,着力培养具有新时代规范和价值归属的高素质教师。

(一)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师范教育的使命担当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既定国策,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新要求,师范教育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源头即由来和本根,源头即使命和责任,源头质量和“产品”不过硬,就会导致整个培养链条松软和整体建设质量不高。强调源头既是鞭策更是警醒,师范教育再不能墨守成规和满足现状。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分别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重量级文件,释放出重视加强师范教育系列利好信息,体现了国家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方略和行动导向,寄托着国家对师范教育的无限信任和期待,昭示出师范教育迎来了重大转机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师范教育主办者对此要有高度敏感性和全面自觉性,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拓宽视野,以慢不得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抢抓发展机遇、创新思路、有所作为。尤其要切实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新时代教师职业的意义理解及其价值认知,重新思考和谋划师范教育新定位、新格局,确保师范教育做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围绕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总体目标,优化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以师范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创新师范教育理念和培养环境,加强投入和管理,办出更高的质量水平,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高素质师资支撑。

(二)加强师范建设、突出师范特色是师范教育的本质追求

今天,师范教育已经不只是师范院校独有的事业,有数据表明,全国共有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589所,其中高等师范院校192所(师范大学49所,师范学院70所,师范专科学校73所);举办师范教育的非师范院校397所(综合大学61所,综合学院166所,独立学院21所,高职院校141所,省市教育学院8所)。这种格局之下的问题有三:一是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对师范教育重视程度不一;二是重点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建设力度有差异;三是师范教育在大多数师范院校已非绝对主业。师范教育是一项硬投入、软产出的涉及国本的特殊教育事业,没有持续的投入和重视就不可能长期保证质量水平,其负面影响又是无法估量和不可弥补的。在社会变得日益功利的趋势下,师范教育遇到了一系列困境与无奈,不少师范教育主办者对师范建设、师范特色嘴上重视,实际行动中往往选择性地轻视甚至忽视,师范生培养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培养环节不到位,其结果就是已经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中,有些“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社会对师范教育及师范生培养质量整体满意度不高。

新时代师范教育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使命,师范教育主办者理应责无旁贷地对国家重大教育发展战略安排做出快速回应和积极行动,将加强师范建设、突出师范特色、提升师范教育水平作为办学的核心职责认真落实,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师范专业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师范教育基本是按学科分专业进行的。专业基础、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培养体系、专业教师队伍、专业保障条件等都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而且在我国,绝大多数师范专业教育都是实施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并行交叉的教育,这无疑增加了师范专业建设的难度,若两者关系处理不好,则会影响师范生培养质量。之所以把它作为重点建设对象提出来,是因为确实有不少师范专业在两者的关系上存在着重学科专业轻教师专业现象,特别是在大学二级学院多专业办学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师范专业建设性质特殊、责任重大,办学主体要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及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实际,参照标准,精密施策,建设高水平师范专业,培育高质量教师。

二是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育师资是师范教育特有的专业师资,是师范生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依靠。然而,长期以来,这支重要的教师队伍在师范教育领域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较好的发展。重视师范教育、确保师范生培养质量必须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保证落实国家相关要求的同时,以给政策、给平台、给空间、给动力为抓手,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成长发展新机制,优化结构,转变状态,激发潜力,不断提升其施教能力和水平。

三是师范生培养环境建设。环境是育人的重要依托,好的培养环境是师范教育的必要保障。师范教育环境不只是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教学科研氛围和校园文化,还包括校外实习基地、教育合作单位及其可持续的良好协同关系。严格说来,培养一个合格的教师,仅靠学校的师范教育是不够的,基础教育一线的体验和锤炼乃至一定的社会认知都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经阶段。构建优良的师范生培养环境实际上是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通盘运筹,不能守内虚外、时冷时热,必要的经费投入、资源投入、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不能打小算盘。培养环境不完善容易造成能力短板和质量缺陷,友好的培养环境有赖于用心建设和持续维护。

四是师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既是师范教育的防火墙,又是师范生培养成效的传感器。构建内外协同、科学合理、健全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助于师范教育主体及时了解掌握师范生培养动态和“用户”反映,有利于针对性地做出各种调整和改进,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同时,质量保障体系还是个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有了它,师范教育质量保障协同意识和自觉意识会大为增强。

五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师教育学科是一个新兴的特殊学科,负载着教师培养基础理论研究、教师培养课程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培养制度和教师管理政策研究等功能,是师范教育的理论支撑和学科依托。“现代大学体系下的人才培养必须在学科制度内开展,教师培养、培训也不例外”;“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师范院校高质量开展教师培养培训、教师问题研究、教师专业服务以及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师范院校获取、整合、优化教师教育资源,巩固、夯实、强化教师教育基础,形成、保持、凸显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学科也是师范特色的体现,没有该学科支撑,很多教育做法往往缺乏理论依据或合理性解释,师范教育容易迷失方向和低水平循环。师范教育主办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特殊作用,坚持将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当作师范教育办学的基础性和紧迫性工作抓好。

(三)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是师范教育的价值归宿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师范教育的明确导向和核心价值取向。可以说,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就是能胜任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历史使命的教师,就是有能力担负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的教师,两者在价值认知意义上具有一致性。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含义是什么?有专家解释:所谓高素质是指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水平和程度上要比一般人员突出,重要的是这些素质能够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专业化则由教师的学习专业、教授专业、学科专业及专业精神四个要素构成;创新型是指教师一定要有想象力和好奇心,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有对教育实践的“元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明晰其内涵至少有益于进一步理解三方面质的意义和各自范畴,有益于在师范生培养实践中恰当把握三者的逻辑关系和价值追求。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是师范教育的目标路向和价值实践,各师范教育主体应守本尽责、勇担使命、顺势而为,围绕总目标加强研判,找准自我定位,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大胆创革,切实升华师范教育体系和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养路径方略,坚持边建设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脚踏实地,不断提升专业培养能力,办出切合新时代教师培养目标要求与价值期待、具有各自培养优势和个性特色的高水平师范教育来。

三、明道守本,协力彰显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的现实价值关怀

师范教育是因师范生而存在的教育,“是对未来教师的职业准备性教育,是让未来教师具有基础胜任力的教育”。对师范生的培养一方面要浸注新时代教师的价值意涵,另一方面要避免面面俱到、完成任务式的学习、简单的走过场式完成规定数量的实习实践等有违师范生成长规律的做法。教师成长修炼是一场只有起点的远航,师范教育毕竟是为教师奠定起航基础和续航能力,对于尚处在教师“虚拟关注阶段”的师范生来说,培养者尊重教育规律,遵从教师价值指向及其目标导向,科学有效引导他们用好四年学习时间,下功夫抓实关键环节,从阶段性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关注和满足他们成长的实际诉求是替师范生负责的现实价值关怀。具体来说要着重抓实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展教育认知

教育认知是教师对教育对象、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自我、教育结果等的作用、意义及价值的感知和看法,是教师理解教育、认同教育、进行教育实践、反思与提升教育自我的心理基础和前提保障,是教师从事教育的必备的基本能力。教育是个复杂的育人事业,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主体,从根本上说,教师必须对教育是什么、如何做教育、怎样做好教育等基本问题具有清晰的认知理解才有能力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师要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清醒的认知把握,才能做到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和培养合格的人。一个教师有无教育认知意识和能力,教育认知能力强弱与否,其教育态度、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决策、教育境界、教育效果往往大不相同。通常所说的教育爱、教育情怀、教育思想、教育艺术、教育信仰、教师品格等都是教师基于不断的教育认知逐渐陶冶出来的。

之所以把教育认知置于首位,是因为它是师范生成长的心理基础和建构教师职业情意、专业知能、精神品格的桥梁,也是师范生学习意向的前导和动力源泉。在对师范生的塑造方面,我们理论上设计得再完美,或把教育的完整意义阐释得再清楚,若无师范生内在认知的自觉追随,容易导致他们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或只是机械接受,这样的教育不仅低效,培养出来的教师也只能死板地教书。在笔者看来,目前的师范教育对师范生教育认知能力的培养总体上是存在缺陷的,其主要表现为:学校主导不够;缺乏整体设计,教育主体分散,教育内容碎片化;形式化、标准化的东西多,忽视元认知,实际效果差;不合理,习惯于移植在职教师的教育内容方法,师范生难以自我转化;不入心,集中灌输,难以内化,欠缺体验。因此,师范生的教育认知也暴露出碎片化、肤浅、模糊、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继续被忽视,一定会影响师范生对教师、对教育的应然认知和后续发展。教育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整合性、浸润性和潜隐性,不易课程化,效果不易测量,因其如此,在师范生教育中更应得到重视,要使每门课程都成为涵养认知的通道,每位教师都是增进认知的伙伴,每次教育实践都是有效的认知体验,做到学校教育有谋划、培养方案有反映、课堂教学有导向、教育过程有体现、教育交流有平台,让师范生教育认知训练有环境、有路径、有体验、有成效。发展师范生的教育认知是新时代教师培养和师范生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师范教育亟待研究完善的重要环节。师范生的特征表明其教育认知不是仅靠个人自觉就能完全发展得好的,学校和教师的恰当指导不可或缺。

(二)塑造教师品格

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高素质是新时代教师培养的首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教师品格塑造,他反复强调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先要明道信道的重要性,并号召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师范教育现在仍然是教师来源的主渠道,是培养教师的主力军,重视师范生教师品格塑造是新时代教师价值的彰显和教师培养关键性目标要求,是帮助师范生自我完善、走向成熟的教育实践之必需。教师品格无声无形,但却是一种内在导向和影响深远的教育力量,事关培养出来的教师品质和人的塑造质量,不是可有可无或可轻可重的培养诉求。相当意义上,师品决定教品。教育活动落脚于育人和成人,其显著特征正在于教育过程的相对独立与教育者的相对自主,不同品格品行的教师对学生身心影响大不一样,高尚的教师品格与品行是达成良好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教师品格是教师的职业灵魂和精神支柱,忽视或省略师范生教师品格塑造,不仅难培养出高尚有为的教师来,还可能会为日后“误人子弟”、“败坏师风”等弊端产生埋下不良种子。教师品格塑造贵在养成、重在熏陶、成在坚持,师范教育要从理想信念、仁爱情怀、知识学养、敬业精神、师德操守、人格健全等方面入手,多层面、多途径对师范生开展教育引导,化无形为有形,以有声衬无声,注重发挥主流价值观、教育观及思政教育的导向功能,发挥任课教师、管理人员的传导影响作用,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发挥优良教风和师范文化的润泽作用,发挥舆论的评价激励作用,形成多元参与、聚焦集力、相互塑造、保持常态的教育氛围,使师范生教师品格的陶铸真正成为学校领导、师生员工、社会参与者的共同自觉。

(三)引导知识建构

扎实学识是教师生存之本,是师范生培养的关键目标。强调引导知识建构,是因为师范生的学习性质和成长要求比较特殊,四年学习要掌握通识性知识、学科性知识、教育类知识和学科实践知识,要参加各种素质教育、能力拓展及社会实践活动,要尽量在知识的丰富性、广博性、结构性和价值性间取得基本平衡,这种学习期待需要有人关注、指导和帮助。知识传播是教师的核心任务,知识不仅是教师教的“本钱”,也是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教育认知、锤炼教师品格、生成专业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师范生作为未完成性的“教师”,在教育经验很少和教育认知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其对知识的认知和习得必然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学习上的科学安排、合理指导和及时帮助,可以让师范生避免无效学习、少走弯路,实现顺利成长。不仅如此,师范生毕业后要去教书育人,要继续成长,他们今天在学校学些什么知识、怎样学习知识,既关系到他们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影响他们自己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师范生培养中,首先是教师的教应是一种示范引领。教师要把每门课程、每种知识的合理选择及学习意义准确地向师范生阐释清楚;教师要把知识学习理念、学习范式、学习方法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关注师范生对知识本体的理解掌握,还要关注知识与意义的同构、知识与思维的同构、知识与方法的同构以及知识与精神的同构;教师要注意用自己的教学思想、执教态度、知识魅力、思想见解、人格风范等全方位地感染师范生。其次是师范生的学不应是单纯的学。一方面,师范生在学习中要培养对知识的“元认知”意识,注重知识内化和知识转化,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发展学习;另一方面,师范生要在学习中涵养教育教学能力、反思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和教师品格。两者都需要培养主体的特别关切和精心设计,尤其是教师的导学过程不能缺位。何况,当今互联网、大数据、云教育服务、智能化教育纷纷介入师范生的学习及成长过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教与学的新形态、新模式,师范生的知识建构与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关联日益紧密,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指导更显得必要而关键。总之,师范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个育知、立人、砺能的交互过程,不能把师范生的知识建构看作一般的学校教学过程,师范生对“知识”的知识、“学习”的学习、“思维”的思维的认知与理解是其知识建构中需要备加关注的。

(四)促进能力发展

师范生的能力发展主要是面向教师职业需要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能力不足必然会影响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目前,关于师范生的能力结构、内涵界定及培养规范,国家都有明确的指导标准,专家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高见,师范教育者无不了然,不再赘述。这里着重关注的是师范生能力发展在师范教育实践中的应然与实然是否相符,能力发展在师范教育中的真实地位与境况如何的问题。普遍地看,师范生培养中能力发展不足是个长期存在的软肋。究其原因,客观上是师范生在校学习时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且内容交叉性强,不易协调;主观上与办学主体培育资源不足、认识重视不够、规划设计不科学、用心用力不多、工作抓得不实密切相关。按照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规定性及教师培养新要求,师范生培养能力不过硬就无法适应未来教师职业需要。即便是眼前,对标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及标准要求,师范生能力培养不到位不实在必定经不起检验,后果也是严重的。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师范生能力构成要素多,发展却不是孤立的线性过程,要注重与深化教育认知、知识积累和品格塑造的关联互构,要把课内学习迁移、课外训练拓展、实践参与磨炼、交往互动生成等融合起来,多元促进,常态推动。另一方面,培养师范生的能力还要具有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视野,善于因时而变和因势而新,体现出前瞻性的部署设计和全程贯通的创新策略。要知道,人类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传统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性新冠疫情引发的教育教学新变革,未来教育更具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未来教师的能力发展“不仅要研究‘我们’怎样培养的问题,还要研究特定的环境下‘他们’怎么养成的问题”,即要更加关注师范生主体的自觉度、体验感和习得感,“更加关注师范生的自我突破”,坚持生成导向、整合化培养和系统建构,积极引导师范生在多层面、先进性、集成化、开放式的实践环境中,主动地感受、探究、发现和思考。从教能力是师范生“成师”的核心素质,无能之师即庸师。重知轻能、因循守旧就是对师范生、师范教育及未来教育的不负责。师范生能力培养追求的是在教育实践中“能用”、“能发展”,未来教师角色的多样性更需要多元复合能力与之适配,促进师范生能力发展是师范教育至关重要的工作,是师范生培养的关键要求,必须坚持形式与内容统一、过程与结果并重。师范教育应继续致力于改观目前师范生能力培养中的短板与不足,从问题出发,瞄准未来,加强新内涵研究、发展路径设计、平台建设、手段创新、指导投入、过程监测和效果评估,常抓不懈,多做实功,尽力为师范生能力打造创造优良环境和提供强力保障。

总之,新时代的师范教育实践要有新时代的价值自觉和价值创造,新时代国家给师范教育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大为力为的空间,师范教育要顺时应势转思维、转观念、转状态、转动能,主动对接国家教育变革发展重大需求,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教师培养的价值导向和使命责任,加强对新时代教师培养理念、内涵、模式、方法手段的研究,对标开展前瞻性的师范教育改革建设,采取切实措施提升师范生培养能力水平,做卓越的师范教育,培养卓越的教师。

注释

②⑤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

③金生鈜:《保卫教育的公共性》,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④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30页。

⑥王坤庆、程琳:《生命自觉:教育实践的时代呼唤与价值诉求》,《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年第6期。

⑦冯建军、周兴国、梁燕冰、张慧真、叶飞:《教育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2页。

⑧糜海波:《“三个塑造”: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理论导刊》201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生价值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服务乡村教育振兴——天水师范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一粒米的价值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