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方法意义探究
2021-12-09刘爱忠
刘爱忠
(作者单位:成都文理学院)
当代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关于人的培养已回到了全面教育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与审美素养已成为了国民教育的主旋律。学校艺术教育是践行“全面育人”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环节。对于高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艺术教育智、以艺术教育心具有独特功能。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艺术教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艺术教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全面育人教育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五育并举、相得益彰,对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思想自觉、道德自觉、行动自觉,把艺术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与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同向同行,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要求同向同行。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学校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和两个百年目标还不相适应。因此,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需要找准突破口和契合点,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条件改善、资源挖掘、教育质量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总结经验,找到方法,实现艺术教育融入德育有机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一、艺术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教书育人是多元教育、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有知识传授、缺乏心灵的塑造与润泽,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艺术教育包含德育元素,德育同样离不开艺术教育,“德”是“美”的灵魂,“美”是“德”的手段。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便于认识和理解。美感教育以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和创造美为目的,通过美的事物熏陶人,让人主动融入到艺术教育的全过程、从而提升自我审美素养的教育体系。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于美的事物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德育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道德品行,不断塑造完整的人格,进而培育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素质的教育。两者在教育目标上都是借助特定的教育载体和媒介来实现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净化、美化,得以思想的启迪、感悟,都遵从行为美到心灵美的内外统一目标。
(二)教育内容上的统一性
德育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狭义的德育即为道德教育,是指个人道德品行,社会道德观的树立与培养。广义的德育则包含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多各方面。从德育的外延来看,当代素质教育中,德育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主线,涵盖德育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从情感角度出发,也可以理解为其是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德育注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人文综合素养培养。遵循以人为主导的思想教育价值观念,一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心,通过运用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作用、英雄人物和榜样的示范激励作用等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将生动鲜活的事例融入思政教学活动中,拓展说教式的德育理论教育模式,更易于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实施过程。审美教育则是通过美的形式来塑造美的形象、传递和凝结美的情感、营造美的情境,提高受教育者的内在素养和审美素养。因此,两者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借助了生动典型人物形象的激励功能、和感召功能,在内容上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激励大学生从美的形象中积极汲取浓厚的精神力量,感悟先进人物的人格魅力,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从而实现德育和艺术教育的双重效果。
(三)教育方法上的互促性
在教育方法中,各取其长,将艺术教育灵活切入德育能够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借助艺术教育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作用,合理融入德育理论,以情动人,使枯燥抽象生硬的德育理论变得生动活泼形象,富有趣味性、人文性和形象感,更易于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同时,美感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凸显审美教育魅力,使德育教学更为鲜活生动,德育工作的实效得到充实巩固。另外,德育能够在保证大学生发现、甄别、鉴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对艺术教育具有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艺术教育的教学成果。两者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有效地把灌输式的抽象理论教学模式和形象教育集合起来,使教化式的德育融合在美好的事物和形象的体验中,让大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审美体验中接受德育,理解更为深刻。
二、艺术教育融入德育的价值和意义
“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个论断,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对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精辟总结和高度的概括。德育教育中包含着审美因素,同样艺术教育中也包含者德育因素,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向而行。
(一)艺术教育能强化学生道德意识,使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
艺术教育自身不同于德育的特性决定了它能使人的道德在艺术教育的视觉形象中的认知由感性深化到理性。艺术教育将社会道德要求形象艺术化和具体化,把大量的道德内容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渗入到受教育者的潜意识之中,让人主动产生兴趣和情感共鸣,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同时在美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扩充道德认识,使道德认识由感性上升理性层面,进一步加深了解道德,获得对道德的深度认识,实现道德内化和强化道德意识,实现德育目的。
(二)艺术教育能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道德是人类文明中的自我规范和约束,主要来自于个人对美丑善恶的自我判断和对真善美的追求。道德情感是人在道德成长过程中的主线,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感,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推动器。但人的情感本身并不都是善和美的,有善恶之分和美丑之别。善的美的情感可以引人走向高尚的境界,而恶的丑的情感则可以使人自私堕落。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最高层次的情感教育,可以为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奠定深厚的感情基础,只有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相统一时,高尚的道德情操才会成为当代大学生内心的向往。
(三)艺术教育能培养道德意志力,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完美人格的本质在于实现和追求真、善、美,而真和善只有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才会得以自我实现。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辨别美与丑、文明与腐朽、引导他们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作风是美的,是应当追求和向往的,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养成良好习惯,提高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塑造完美人格。
(四)艺术教育能养成道德行为,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教育中,从个人道德成长角度出发,道德认识深刻与否,总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任何人的道德行为,都源自于人的内心指令。所有的道德规范、条文,只有当它成为内心信仰和自我制约之后,才能付诸行动。审美教育是道德情感的基础,也是最强催化剂,可以使外在的社会规范和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命令,使道德内化于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杜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在提高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又是清除精神污垢,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助推器。
三、德育对艺术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学校艺术教育的教育内涵
学校艺术教育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都是学校艺术教育所应达成的功效。这些功效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德育融入艺术教育,深化了艺术教育的内涵,学生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更能增强人性美,社会美的理解和感受,进而得以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洗礼。
(二)德育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美的感受
艺术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向技能培训的倾向,往往会使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就偏向外在。德育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与塑造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求真向善,“真” 其实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善”就是引导学生的个人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以“善”为前提,“真”为基础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从内在培养学生的美感,深化学生对美的感受。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环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
四、艺术教育和德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效果
深入挖掘艺术教育教学的内涵,优化艺术教育和德育的契合点,密切寻找两者之间的有效切入点,强化“以艺术教育人”教育理念,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的规律,将德育融入审美教育过程。不断加强艺术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内人文景观设计、美学课程研发、艺术教育课题研究,推进德育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探索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的艺术教育教学培养新模式。
(二)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完善艺术教育和德育融合的新体系
丰富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把德育于艺术教育新内容,充分彰显真善美的美学意蕴,凸显德育的美学内涵,用真情实感来感化学生,用真实的艺术教育场地来教化学生,用美好的事物来感染学生,努力挖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内在潜质,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善是审美教育中最重要的道德追求。将向善向美、求真务实的真人真事融入德育,让学生从美的事物中汲取艺术教育的精神实质,内化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外化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用艺术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感情共鸣,塑造高尚的思想情怀。
(三)改进艺术教育方法,创新德育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新形式
科学把握德育的教学目标,拓展以艺术教育人的教育方法,增强德育的感召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充分彰显德育的个性化、人文性和多样化。借助艺术教育来拓宽德育的方法,将美学理论、高雅的艺术、文学著作、古典诗词、音乐鉴赏、影视作品和红色文化等美学元素融入德育,增强大学生对美的追求,深入挖掘美学的精髓,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审美体验,品味美学的特质,感悟美学的价值,提高对美的鉴赏力,提升德育的感召力。
(四)营造积极的教育情境,实现德育教育与艺术教育途径的融合
人是理性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从教育性质出发,德育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塑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而艺术教育注重于创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两者在教育性质上的不同恰恰可以互相补充,发挥各自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创设积极有效的教育情境,两者在教育内容上有机融合,教育手段上相互渗透,在润物无声中,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等智育目标的达成,更是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备感受和发现美、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把道德品质内化为心灵美,实现德育和艺术教育双重教育目的。因此,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提供情理交融,情景交融的教育空间,充分利用情感的激活功能、驱动功能、陶冶功能、弥散功能和调解功能,“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滋暗长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交互影响和升华。
1.通过艺术课和各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和表演中,理解作品积极的思想内涵,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2.通过精心设计,入情入理的思想政治课,利用美的教育手段,吸引学生沉浸于其中,以不直白显露教育意图的间接方式实现德育和艺术教育的目标。
3.整合艺术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文化馆、博物馆、史料馆、图书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提升对美的感悟能力,强化对美好事物的价值追求,塑造美好心灵,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健全的人,达到德育与艺术教育双重作用。
五、结语
艺术教育融入德育需要严谨的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的任务目标、可行的实施方案、完备的工作制度、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艺术教育建设要凸显中华艺术教育精神,扎根中国,体现国家和民族价值观。构建完善的德育、艺术教育体系,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实践性,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要在实践中坚持和积极促进艺术教育和德育的融合,运用美学的方法完善思想教育体系,创新思想教育形式,开拓思想教育空间,拓展艺术教育维度,实现双重教育目的。高校人才培养,是五育并举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面教育。不断提高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质量,是努力实现新时代全人教育的迫切要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定能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