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规范化研究初探
2021-12-09吴菲菲
吴菲菲
(作者单位:陕西省图书馆)
一、修复理念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古籍修复技艺,作为我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流传至今,在解放前,古籍修复人员更多的是作为手工艺者受雇与大藏书家、书店,书铺等。
到了当下,古籍修复的理念发生了变化,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定级标准》颁布,提出古籍保护应该面向三个方面,即将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 “艺术代表性”有机统一起来。
“历史文物性”是对古籍实体的保护,这是其他两种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古籍实体的充分保护,对古籍内容及非物质方面的保护更是无从谈起。对古籍内容的保护,是对古籍实体保护的衍生与补充,解决了古籍“藏”于“用”的矛盾。而对古籍非物质方面的保护,则是对古籍自身艺术代表性的升华。
古籍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传承的产物,是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面对每一册古籍,无论是普本还是善本古籍,都应该认识到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整旧如旧”、 “最少干预”以及“过程可逆”等基本原则。
“整旧如旧”是古籍修复工作最基本的原则,古籍在修复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书籍各部分原有特点,尽量保持书籍原貌和装帧,并注意保存古籍中夹杂的与原书文物价值、文献价值有关的信息。
“最少干预”是要求最大限度控制修复行为对古籍的影响程度。对破损不太严重的古籍,要尽量少修或者不修,避免在修复中造成对古籍的二次伤害。对一些大开本或破损不严重的古籍,可以考虑掏补法,不拆开书籍,尽可能减少对古籍造成的影响。
“过程可逆”是指修复古籍使用的材料必须易于清除,将来如果有更优的修复技术出现,可以撤销目前的修复工作,使古籍恢复原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重新修补。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古籍修复应该以保护古籍为第一要义。对待每一本古籍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修复制度和修复流程的规范化
古籍修复作为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有着自己传承有序的一套修复流程。修复古籍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古籍,延长古籍的“寿命”,使之流传久远。一般来说,古籍修复包括如下工序:
(1)核查。检查所修古籍的基本情况并加以记录,选择修复方案,填写古籍修复档案。在核查时要标明每册古籍特殊的地方,留存照片以待后续装订工作。
(2)拆书。包括拆书衣,撤纸捻、分离书叶、标明序号等。拆书要小心谨慎,避免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
(3)纸张检测。包括纸张纤维检测、纸张酸碱度检测以及纸张厚度检测。纸张检测是为后续修复材料选择提供参考。
(4)配纸。修复用纸的选择要遵循“三相近”原则,即补纸须质料、厚薄、帘纹三相近。纸质相近,避免因纸张伸缩度不同引起的褶皱。颜色需相似或略淡于原书纸,厚度略薄。
(5)染色。有的修复用纸需要染色,染料分为植物染料与矿物染料。为了使染色均匀,防止出现花斑,染汁中可以适量添加胶水(骨胶、广胶)和明矾。染法包括拉染、浸染、刷染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6)制糊。浆糊是古籍修复的重要材料,古代的浆糊用花椒水、白面粉,白矾和乳香调制而成,现代的浆糊由食用面粉去除面筋和水调制而成,不同的情况下使用的浆糊也不尽相同。
(7)修复书叶。古籍修复的技法复杂多样,基本包括①溜。书口是古籍最易损坏的部分之一,溜口纸为皮纸,与书叶颜色相近,撕成一厘米左右的纸条备用。溜口时可以将浆糊刷在补纸上,避免书叶褶皱错位。②补。补书叶的顺序是:“先补中心后补边”及“先补大,后补小”。③压平。将补过的书叶逐页喷潮,垫上吸水纸,上下加木板,压上石板或采用压书机压平。
(8)书芯装订。压平的书叶对折起来准备装订,逐页检查页码和修复情况,通过剪齐,墩齐,锤平,齐栏,压实,上书捻,上书衣等多项程序加以装订。有的古籍还需要包角和制作函套。
以上就是古籍修复的一般流程,但是在纷繁复杂的修复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古籍修复基础知识和自己的工作经验来具体处理。前文中提过的掏补法就是如此。
三、修复材料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在修复用纸的选择上要求与原书完全一致或高度接近的手工纸,这就要求修复工作者具有极强的“辨纸”能力。能通过目测、手摸等方式对纸张的种类,颜色、厚薄加以鉴别,以寻找合适的修复用纸。修复用纸的选择需要遵循其基本原则,一般来说,修复用纸需要与原书用纸在颜色、材质、帘纹方面完全或基本一致,但是今天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手工造纸的极大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我国是纸的发源地,纸的种类多而繁,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古代手工造纸的时代性与地域性极强,材料使用上,我们可以将古纸区分为麻纸、皮纸、竹纸、草浆纸,混料纸等等,每一种纸又按照产地和年代加以区分,我们比较常见的种类大致有毛边纸、毛太纸、绵连纸、太史连纸、连史纸、开化纸等等,此外还有外国进口的日本皮纸、美浓纸、高丽皮纸等。这么多纸的种类,我们的古籍工作者是无法全部辨别的。在纸张纤维测量仪出现前,古籍修复工作者们只有运用经验,通过对古籍用纸的颜色,厚薄,帘纹的观察来选用相似的修复用纸,这一过程比较主观,且缺乏科学依据。于是纸张纤维检测技术在近年被引入到古籍修复中,简单来说,纸张纤维检测就是对古籍用纸的颜色,厚度,定量,白度,表面PH值,书叶材质,书叶纤维结构等诸多项进行科学分析,然后对修复用纸进行比对,以期选出最适合的修复用纸。该项工作比较困难的地方应该是前期的纸张纤维数据库的建立,有了准确、翔实的数据库作对比,我们的修复工作就会更加精准。
早期的修复工作者经常通过各种方式来收集古代手工纸以供修复使用。在1980年出版的《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一书中就这样提到“一部糟朽破烂的书籍,如要把它补好,完整无缺,必须使用很多旧纸作为修补材料。因此要注意搜集旧纸,并充分利用修书时撤换下来的旧纸。例如在修补一般普通线装书时,有撤下来的护叶和衬纸,要集中保存起来,等到修书配旧纸时再取出使用。此外,还可以找一些废旧无参考价值的书,将天头、地脚以及书脑等没有字的纸撕下来,作为补书之用。这种工作要随时注意积累,积少成多,将收集到的旧纸,分门别类的保存起来,以备日后使用。” 但是这种方法在今天是绝对不可取的,依据古籍修复基本原则,修复工作者对古籍的影响要降到最低,在修复工作中不可以任意改变古籍的外貌,所以我们今天的古籍修复只能寻找替代品。
在替代品的选择中,首先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手工纸。所谓手工纸,就是从选材到制作流程完全遵循古代手工技艺制造出来的纸;其次,修复用纸应与原书用纸的材质一致,因为手工纸因其材质不同伸缩度也有所不同,粘合在一起会导致整页书叶凹凸不平;再次修复用纸应该较原书用纸略薄,这样即使每页书叶相同位置都有破损,在修复完成后也不会出现整书过厚的状况;第四要注意修复用纸的帘纹,特别是在破损范围较大的部位,帘纹差异较大会使得修复成品极不美观;第五要注意修复用纸的酸碱度。一般来说,手工纸的PH值都应该在7以上,适合长期存放,但是在修复中并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修复用纸的PH值要进行检测,特别是经过染色操作的修复用纸,一定要测量其PH值,减少对待修复古籍的损害。但是总体而言,依照古法抄造的手工纸在PH值上要优于现代机制纸。
四、修复设备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1)纸张纤维测量仪。手工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人用麻、树皮、藤、竹等植物作为造纸原料,使造纸原料来源丰富且成本低廉。手工纸究竟始于西汉还是东汉,我们在这里不做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造纸术的发明,带来了书写材料的根本性变革,各种社会生活信息以纸为媒介而得到广泛传播,传统的书法绘画艺术也以纸为载体而得以流传和发展,造纸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举足轻重,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纤维检测设备出现以前,修复工作者们对手工纸的判断全凭经验。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师,应该能判定出手工纸的基本种类,事实上,修复中常见的手工纸,如竹纸、皮纸、棉纸、麻纸等都是很容易判别的。但是涉及到古纸的差别,就无法判定了。
纸张纤维测量仪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30年代开始,显微技术被逐渐引入到造纸行业中来,用于纤维原料的观测与测量。纤维测量仪的主体构成包括高清生物显微镜、高像素彩色摄像机、电脑、显示器及数套专供造纸纤维测量的软件组成。其工作原理是:把待测量的纸张还原为纸浆,用染色剂对分离的纸张纤维样品进行染色后制成显微镜试片,然后将其通过显微镜与数字摄像头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工作人员可以在显示上屏完成纤维测量工作。仪器还可以适时地拍下所需要的纤维图片;此外电脑还可以自动记录、统计或者打印测量出的各项数值。
通过纤维测量仪,我们可以通过观测纸张的纤维长度、宽度等形态以及各种纤维的配比情况直接判定纸张的种类。当然,前提是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各种古纸的纤维图谱。纸张纤维测量仪是修复工作者修复配纸的数据支持,但是它也为修复工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修复工作者需要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手工纸制造知识,对存世手工纸的各种纤维图谱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显微图谱》一书中,收录有针叶木如红松、落叶松、水杉等纤维形态16种;阔叶木如杨木类、桉木类、合欢类等纤维形态共计19种;禾草类如稻草、芦苇、狼毒草等纤维形态共计18种;竹类如毛竹、慈竹等纤维形态共计8种;韧皮、棉如苎麻、构皮等纤维形态共计6种。此外还有常用造纸颜料以及胶填料的显微形态。但是在日常使用中我们发现,大量的手工纸都为混料纸,在纤维辨别上存在困难,迫切需要一本记载常见古书用纸纤维图谱的参考书出版。
(2) 纸张测厚仪 :纸张测厚仪是一种测量纸张厚度的高精度仪器。有手动和电动之分。纸张测厚仪是修复中常用的测量仪器,基于修复用纸需要比原书用纸略薄的原则,在每一次配纸前都要认真测量。需要注意的是,纸张测厚需要多选择几个点测量,因为手工抄造的原因,手工纸的厚度很难始终保持一致,所以要多选择几个点进行测量,取其平均值为宜。
(3)纸张测酸仪:纸张测酸仪同样是修复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仪器。一般来说,手工纸的PH值应该大于7.0,呈碱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目前的古籍PH值大都不符合要求。在修复开始前首先要纸张测酸,酸化的古籍可以通过温水清洗来除酸,酸化特别严重的古籍还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进行脱酸处理。此外在修复用纸的选择上同样要保证PH值在7.0以上。
(4)纸浆补书机:纸浆补书机是国家图书馆杜伟生老师在国外纸浆补书机的基础上,考虑到中文古籍特有的形制加以改装研制出的一种仪器。
纸浆补书机使用于那些虫蛀特别严重的书叶,将补纸做成纸浆,随着水流覆在书叶上。它的特点是修复速度快,安全可靠。修复接口不明显,与原书浑然一体,补书质量高。
除了以上仪器,在当今古籍保护领域还有许多先进的化学和物理设备可供选择。比如除虫用的冷冻机,用于清洁的除尘机、数控超声清洗器,用于纸张检测的数显白度仪、定量取样器,用于染纸的浸染机、拉染机等。
五、结语
明周嘉胄有云“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惠虚和,心细如发。充此任者,乃不负托。又须年力甫壮,过此则神用不给矣”。
作为一项特殊的手工技艺,古籍修复师不仅需要具备古代汉语、目录学、版本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娴熟的技巧、缜密的心思,以及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和判断力。最重要的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只有具备这些特质的修复工作者才能真正实现对古籍的保护。
古代文献修复理念与技法产生于中国古代,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种种经验,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古籍修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遵循着传统的技艺和理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观念、技术和材料被引入古籍修复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审慎工作,在使用传统保护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对古籍修复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探索出一条科学化、规范化的古籍修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