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之于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2021-12-09陈梓婷莫娴
陈梓婷 莫娴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一、美育与美育浸润
在当代语境下,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美感,懂得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具备追求更高理想境界的能力的教育形式。
早在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推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正式写入教育方针,认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提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建议。但是艺术更多的跟审美情趣、审美取向有关,它没有判断标准,不像数学,语文,英语一样有规律可循。所以在过去20年我国国民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学生智力的培养上,并没有特别强调美育,没有真正意识到美育与创造力的紧密关系。
随着国民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渐加强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我国当代领导者如此重视美育主要源于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可以从生理学和美学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生理学上,大脑的右半球具有感知图画、形象和声音等功能,加强美育尤其是美术教育,能充分发挥右脑的功能从而使大脑两半球灵活交替,进而促进德、智、体、劳其他教育的和谐发展;在美学上,近代哲学家康德根据其哲学观点中的人的知、情,意三部分心理功能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知性,判断力(审美)和理性三个部分。判断与知性相联系,即通过知性来进行美的分析,因此美是主观理性的。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的现实性中去寻求真、善、美的统一以求得人性的完满。一些学者认为,美育(精神文明)之属于教育,是因为德智体三育偏重不能使人生得到满足,必须着眼于“人类的本性”,发扬精神上的文明。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在培养完整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人的创造力及生命活力,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国家愈发重视美育教育,为了缩小地区的发展差异,促进美育全覆盖,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教育厅也发布了实施美育浸润计划的通知。所谓美育浸润,是调动各地方高校的美育教师以及学生的力量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学校进行美育教育,加强校园及地方文化建设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美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美术教育变得更多样化、更特色化。
总言之,美育以艺术教育为载体,以推动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创造更多精神财富为理想目标,帮助人们美化心灵、净化心灵。美育浸润则是以美育人,浸润心灵。通过将美育教育资源服务于地方美育教育之中,引领学生了解美的文化,提高审美素质,以推动德智体美劳、以美育浸润童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师资缺乏、水平不均匀
现阶段美育教育相比于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总体而言,美术教育依旧是教育事业中最需要被重视和提升的部分与环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发,直至2019年美育教师就增加了14.9万人,可见国家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并获得的不错成效。但是美术教师的资源仍然非常短缺,教师的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农村地区更是严重的师资短缺。原因在于相对大城市的交通方便、工资高、待遇好、发展前途好等优势,农村各方面条件较为不足,导致城市美术教师竞争大而农村美术教师缺乏和水平不均匀的现象。由于师资的缺乏,有些偏远地区美术教师非美术专业出身,对专业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一般情况下一位老师要教许多科目,对美术教育不用心、不重视。此外,不乏许多以加强农村美育为理想而通过公益活动的途径到农村中小学实习的美术教师,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对工作也十分有热情,但毕竟年龄较小而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升。且由于实习的时间比较短,学生刚刚开始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实习老师就离开了,使得实习老师没办法把所学知识高效、有效的传授给学生。由此,农村的美术教育受到教育资源的抑制,是农村美术教育相对落后的关键因素。
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农村美术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过程中,不仅能够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区分是非美丑、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的人。农村美术教师是学生美术教育上的引路人,也是确保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美育师资问题上,在满足数量要求的同时也要满足质量的要求,不断完善农村美育教师队伍,加强师资方面的建设。
(二)对美术教育的片面认识
我国近年来致力于推行实施素质教育,主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席勒曾明确指出:“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无限存在。”早在近代我国教育学家蔡元培就把人格分为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肯定了美育对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又在1912年所写的《对新教育之意见》中就把美育列在五种教育之中,后来成为教育宗旨之一。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于培养绘画方面的人才,而在于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爱美之心”丰富其精神生活,用“美”的心境来处理生活中的事、美化生活。
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于城市存在一定的劣势,许多学校和家长片面地把问题的源头归咎于智力的开发不足上,并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升学率上,缺乏对美育的正确认识,重智育,对美术教育和美术课程存在偏见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却不知道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思维身心健康发展,对活跃课堂的氛围也有重要作用。他们也无法认识到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虽然学校和家长也知道美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普遍认为对于高考和今后的就业来看美育似乎起不到什么作用。缺乏正确的美术教育观,一方面学生无法享受美育带来的对大脑和身心发展的好处,难以形成良好的人格,另一方面即使有美术天赋的学生也很难被挖掘。
(三)未能充分合理利用农村的美育资源
农村中的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传承地,滋润着地方的乡土,培育着民风民俗,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各学科、各地方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农村相比于城市的一大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这些特质使得乡村美术教育具有独特美、社会美和人文美。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其实并不枯燥,只是我们大多时候无暇顾及身边正在发生的美好。通过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使这些农村的特色资源得到传承,使当地文化教育和美术教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促进当地文化素养和经济发展。
这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的支持,但是由于村民观念的落后和对于这些资源价值的了解不足,许多丰富、多元的农村特色资源无法发挥最大的价值甚至白白浪费。加上许多农村的美术教师自身没有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常常以让学生临摹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加上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达不到好的教学成果。这些农村教师不懂得组织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课前收集,指导学生利用当地的资源学习相关知识等教学方式设计。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的条件、当地的资源及学生本身的情况相结合,这种枯燥无味,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学生的兴趣。
三、美育浸润之于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承发展地方文化资源
农村地方文化是民间特有的文化,许多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对世界民族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以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对象学校之一的阳江关山月学校为例。阳江位于珠三角,这里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地方特色,同时这里的民间工艺非常闻名,例如:风筝的制作、漆艺、书画等这些都是美名远扬。除此之外国画大师关山月的故居也是在阳江,该地建立了关山月故居,打造以关山月名人故居为核心内容的书画之乡旅游路线,有机结合独具阳江气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资;同时建立了以关山月为主题的文化展馆,展出关于关山月的报道、笔墨、图片和生平剪影等资料,多维度展示大师和岭南书画的魅力。把这些现有的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加入到课程内容上,能加强农村美术教育及地方文化的价值。
阳江的地方文化资源所带来的教育意义是城市美术教育无法达到的,是弥足珍贵的财富。乡村中人们的生活资源多从自然中汲取,依赖于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地方文化。教师在进行美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生长环境,把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许多规则都在遵循生命最本质的规律,要尊重自然;使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及美育带来的乐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打动他们的心灵;同时孩子们通过了解地方文化的宝贵,学会保护和珍惜这些无价之宝,使农村特有的地方文化资源通过美育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承和发展。
(二)有效培养农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农村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和许多年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资源,它就像一座“富矿”,例如木雕、剪纸、陶艺等等这些都是艺术的一部分,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对艺术有自己的感受,但因教学设施的缺乏和专业美术教师的引导,使得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无法被激发出来。因此就地取材,开发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不但可以减少开支、降低教学的成本,还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精神。例如:农村在经济条件不允许,无法获得充足的教学材料时的情况下,就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突破上课场景的局限,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寻找更加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个人情感特色的美术作品。另外,农村地方虽然相对落后,但是孩子都具备勤劳淳朴的品质,经常帮家长做些劳作的他们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这种动手能力,多开展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操作类课程,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创造力的同时也能起到弘扬本土文化的作用。
教育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多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创造精神,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美术教育所具备的功能是其他科目无法取代的,审美感是认识和实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桥梁,也是激发创造力的第一步。在当代美术教育过程中,应以帮助学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作出有自己的感受、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
(三)加快农村文化教育步伐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文化扶贫更是重中之重。农村的经济相比城市明显比较落后,地方文化也随之越来衰落。因此他们会更加把重心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没能看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没能意识到美术教育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是无法取代的,显然也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社会人才会有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技术和良好的素质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这也更加体现出农村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能加快农村文化教育步伐,也能使农村的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顺应时代的发展。
学生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了解、接触当地的文化以及一些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发挥美术教育育人的功能,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提高整个人的精神境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尊重其他地方文化的素养,也能够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家乡文化的独特之处,增强文化自信,为振兴农村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在农村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少年强大了才能带动农村的发展,让经过久远的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地域文化可以得到传承。深入改革美育课程,提高农村美术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农村美术教育的优势,是文化扶贫的关键渠道,对农村学校发展有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校美术课程,而农村美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任重道远。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各方的努力和配合,对现在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把这项工程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