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文创设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1-12-09王丽芳
王丽芳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非遗教育的学科化建设,对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增强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及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有着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开放化、多元化、国家化的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加强非遗教育已成为时代对艺术设计专业提出的新要求,各艺术类专业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育具备良好知识与技能、素质与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但我国非遗传承与高等教育的整合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有较大的完善空间,还需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手段及教材开发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的契合
艺术设计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等功能的有机整合,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在于培养将设计回归现实生活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非遗是我国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任何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设计领域发展,都不能摆脱传统文化这一发展根基,尤其是在世界化与标准化及时代风格化的发展态势下,现代艺术设计应当摆脱庸俗化与程式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传承性的创新发展。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整合,实现了传统设计元素与现代人审美情趣的融合,保留艺术设计的民族性和本土性,更利于规避趋同性的作品设计。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分支,为文创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意元素和内容素材,更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与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但在市场全球化的社会语境下,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不能照搬照用非遗资源,需从创意的角度,深入挖掘原生态的非遗资源,走生产与文化相和谐的共生之路。在全球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逐渐边缘化。特别是受西方思想观念、现代社会文化及各种流行元素的影响,使得非遗文化传承发展陷入巨大困境。因此,应当实现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思维模式的整合,在当下社会语境中传承发展非遗文化。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新观念与新的表现形式在文创产品中的高效渗透,确保其符合当代人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趣味,实现非遗文化与当下生活的灵活融入。同时非遗的保护传承不能忽视现代设计力量的支撑作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从老一辈受众传承非遗,成为非遗文创的守护者与创新者,更利于拓展非遗文化的发展路径。
二、基于非遗文创设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
(一)搭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首先,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行业与产业的服务效益。坚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学校为基础,校企紧密合作交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当从素质发展和能力构建的角度,制定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向各艺术设计的行业领域提供优秀的人才,为非遗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要求下,积极成立技能工作室。围绕非遗文创产品与学科建设特色,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同时攻克非遗文创设计的艺术设计重点、难点及疑点,快速实现专业研究成果的转化,从而为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丰富工作室人员的组织结构。非遗文创产品的制作技艺相对特殊复杂,可请合作企业的高级技师与专业骨干教师及优秀学生组成研发团队,确保非遗技艺的高水平。同时应当创新当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入现代师徒制,将企业的项目带入课堂。通过让教师做“师傅”,让学生做“徒弟”,在项目教学中深化教师技艺传授技能,在项目实践中提高学生技艺应用水平,以此培育出品格好、素质高及能力强的徒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更利于非遗文创技艺的传承推广。再次,将工作室嵌入课堂。在课堂上引入优秀人才学徒制度建设与IP产品的设计开发等工作室项目,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前沿,以及综合学校的人才教育体系与优势,围绕工艺流程和技艺传承及工业设计等方面,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与主题项目。通过营造多样化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项目式的学习中,全方位体验非遗技艺的多感官刺激,收获学习心得和智慧启发。同时加强教材更新,积极打破课程教材滞后的局面,让最前沿的设计技术与实践经验进入课本,进一步扩充课程容量,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夯实设计知识和技能储备,提升设计思维水平,以及丰富设计情感,从而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设计人才。最后,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工作室与市场发展的有效对接。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搭建工作室设计成果展示和销售的网络平台,将工作室设计成果相关的市场数据,作为教学内容调整和质量监控的依据,围绕市场反馈逐步优化工作室的培养模式和运作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总书记指出:“摒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够担负起传承非遗文化的历史重任。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非遗技艺的大师工作室,目的在职业能力和行业需求的导向下,将大师工作室特色课程嵌入到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校企协同发展与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促使基于非遗文创设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成型,为培育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提供支持与保障。首先,充分认识专业教学的主导作用,遵循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积极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培养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合理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要准确把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趋势,深入分析艺术设计人才的市场变化情况,逐步明确艺术设计岗位职能目标,为学生素质发展和能力构建保驾护航,确保专业教育工作发挥应用价值作用。其次,充分认识产业需求的导向作用,积极投加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资源,大力推进行业师资团队与学生实践平台的建设,加速技术研究与设计成果的转化,严格根据市场反馈调整专业教学,促使人才培养方案逐步优化,使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再次,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效用,依托优秀的创新设计,将市场与非遗技艺及现代艺术设计技术有机整合,设计出有市场潜力和技术含量及艺术价值的成果,再通过产业公司将设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后,注重互联网渠道作用的发挥。利用互联网的渠道,将使用现代设计方法设计的作品与仿真效果,发布到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设计与市场的整合,围绕关注度与点击率及转化率等指标,深刻了解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以此作为作品的评价手段和教学的信息反馈。
(三)加强能力培养
首先,注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非遗技能培养。自动化机械技术实现了产品的批量生产,但大部分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造,却无法借助自动化机械来完成。虽然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自动操作生产,但其在艺术领域是无法取代手工创造的艺术美感的,依然与手工制作下的产品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专业人士在了解制作者精工细作的高超技艺水平外,还能发现产品手工制作的特质。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从学生对非遗技艺的了解与熟悉方面进行。创作技巧在我国传统造物技艺中的地位较高,唯有对各种技术手法精准熟练地操作,才能达到艺术表达的境界水准。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时,可采取熟悉手工艺技艺和加强合作技术人员及培养艺术审美情趣的教育模式,帮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层面了解非遗文创的特征。对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必须有专业理论基础的支撑,而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如将刺绣的制作技艺融入到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了解非遗的美学特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设计风格,合理设计刺绣图案,培养学生刺绣技能水平的同时,可推动刺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刺绣包括飞针、羽毛绣、长短绣、锁边绣、缎绣、螺纹平针等针法,不同针法的组合搭配应用,能够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应当多引入具有地区特色的非遗技艺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非遗技艺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除此之外,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当认真学习与掌握现代化的产品生产技术手段,如3D打印技术在非遗技艺创新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基于传统手工艺产品设计的现代审美表达。高校应当加强分析艺术设计类教育,以定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引导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创事业的发展中来,掌握文化传承意识与特征及技能的同时,实现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以致用与触类旁通。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依托高校的优势教育资源,挖掘当地的非遗文化资源,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特征,开设有指向性的特色课程和技术传承实践课程,以请进来的方式,将非遗传承融入课堂,更利于达到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等目的。
其次,注重人才的人文能力培养。要想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非遗技艺水平,还需提高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使其深层次地把握非遗的文化价值及文化艺术之美,从而更好地展开文化创意设计,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在非遗文创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通过产业与教育等渠道,引导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对非遗艺术特征的充分掌握,能够对非遗进行二度创作,而不是对非遗资源的照搬照用。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展示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间的关联,让学生对利用现代设计技术展现非遗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及方法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入地掌握。如非遗榫卯是古代我国建筑与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榫卯结构反映出了木工技法的严谨性与古代木制品设计所蕴含的律动和整齐等特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从榫卯的工艺制作和工匠精神及结构特征等多方面进行重点把握,才能带动自身创造能力的逐步提升。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一)整合教学资源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应当能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深化知识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一方面,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学生素质发展和能力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合理科学的设置大师工作室中的专业课程,加大大师工作室教育宣传力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工作室教学有深刻的了解,进而在工作室的学习中锤炼知识与技能,汲取实践经验。同时积极借助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优势,采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推动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和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艺术设计水平。
(二)实行现代学徒制
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主要采取师徒带教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符合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师徒制”教学目标,应能充分结合学校及学生徒弟的实际情况,依据市场发展方向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岗位工作素养和技能为目标,加强专业知识、技能及经验的传授,加强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的渗透,深化对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快速提高岗位工作素养和就业技能。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下,应当进一步明确“师傅”的职责,包括项目的实施、徒弟组织、上课纪律及操作安全等,让学生进入工作室即进入企业工作的意识。同时兼具学生与员工等多重身份,师傅应当尽可能多地与学生徒弟进行接触、交流及指导,帮助他们排疑解惑,提高岗位工作水平。
(三)推动行业稳定发展
大师工作室管理主要采取企业运行的方式进行,应当按照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来严格执行管理,包括工作时间、工作要求、工作状态及工作成果等。在此过程中,应当按照企业的奖罚制度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对于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学习表现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并提供再培训机会,直到学生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技能为止。此外,在大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下,师生的作品直面市场,并具有知识产权,商品化后有经济利益。学生在毕业后,仍可以继续参与行业开发,不仅体现出了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利于实现学生的掌握价值,更利于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基于非遗文创设计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当积极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结合自身专业特征合理整合非遗资源,建立特色化的教学模式。除课堂教学外,通过建立工作室与校企合作等方式,向创业实践等多领域延伸,积极培养现代型的综合实践人才,为非遗传承和文创事业发展等方面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