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实验活动

2021-12-08王金水张洁林晴岚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实践活动核心素养

王金水 张洁 林晴岚

摘  要:以旗杆、金字塔等实物测量为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经历数学抽象、推理论证等过程,使学生身心互为一体、知行相互作用,逐步形成综合能力,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相似三角形;数学实验;实践活动;核心素养

数学起源于现实,需要从做中学,才能真正感受知识的内涵. 而当前学生获取知识常常是纯粹将前人总结的经验加以消化和传承,重结果、轻过程,少有亲自动手实践. 这显然忽略了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体验,难以实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要改变知识单向传授的局面,实现从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的转型,需要搭建个体与知识之间双向沟通的实验桥梁.

数学实验活动是在特定环境下,对具有一定数学意义的实物、模型等,进行观察、计算、推理、验证等,探求某类数学问题,获得感性认识和数学信息的活动. 数学实验串起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实现了过程与结果、操作与思维、证伪与证实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再发现、再生长的过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数学实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既重视学生外在的操作活动,也重视其内在的心理活动,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 笔者以“相似三角形的运用”为载体,通过让学生借助实物等测量工具,启思明理、手脑并用,使学生身心互为一体、知行相互作用.

一、实验目的

以测量具体物高为实验对象,借用生活中的现象,从经验中学习,设计实验方案,挖掘隐藏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做”中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培养有序操作的实践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学”中清晰数学思维和实践应用,关注“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两个物体的影长所成比例”的研究,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直观想象、有序思考、严谨表达与概括等思维活动能力;在“用”中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重视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实现静态数学观与动态数学观的融通,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数学教学更加具有活力.

二、实验内容

显性方面是通过动手操作(计算、演示等)、动脑思维(建模、推理等),将实际物体的测量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掌握测量方法,验证“同一地点,两物体不同时刻影长比相同”及解决影长不在同一平面上求物体高度等问题.

隐性方面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与品质,学会学习、爱上学习,具备综合实践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实验流程

实验基本流程:探究—引导—发现.

纵(明)线:手脑协同,探索方法;引导发现,发展思维;运用迁移,提升能力;回归事实,启思明理. 在探索方法中让学生捕捉實验背景,实现与实验目标产生直接而必然的联系;在引导发现中让问题有层次,从静止到变化、从单一到复杂,与背后的数学原理产生内在联系;在运用迁移中实现知识迁移与整合;在回归事实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事物,启思明理,凸显实践性思维,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横(暗)线:学生在获取知识经验的同时掌握数学技能和思想方法,形成理性思考论证习惯,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路线图如图1所示.

四、实验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从“做”数学到“学”数学再到“用”数学,让测量便于操作,过程更加灵活,结论可以测试.

1. 手脑协同,探索方法

“做”数学. 以问题为载体,将数学实验教学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把现实问题数学化,充分发挥个体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学感性认识.

环节1:旗杆测量问题.

课前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思考和设计旗杆测量问题,小组交流展示.

组长1:采用影长测量法. 具体操作为:如图2,CD表示生1的身高1.6米,AB表示直立的旗杆,测出同一时刻AB的影长BD的值和CD的影长DE的值.

影长测量法直观简单. 通过让学生测量自己的影长等,激发兴趣、诱发思考、产生联想,建立一定的数学直观或直觉,使得数学学习不再枯燥.

组长2:采用标杆测量法. 具体操作为:如图3,CD表示生2的身高1.7米,AB表示旗杆,EF为一根2米长的标杆,且直立在旗杆与生2之间. 当生2的眼睛(点C)、标杆的顶端(点E)、旗杆的顶端(点A)恰好在同一直线上时,其他同学测量出DF及BF的长即可.

标杆测量法需要借助实验工具. 三点成一线是测量的难点,要不断调整标杆或测量者的位置,学生在现场亲身感受、体验、交流、辨析等,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生成更多的智慧.

组长3:采用镜中倒影法. 具体操作为:如图4,在身高1.7米的生3(CD)与旗杆(AB)之间的地面上平放一面镜子(点E),当生3能够通过镜子(点E)看到旗杆顶端(点A)时,其他同学测得DE与BE的长即可.

镜中倒影法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图4中CD的长是指眼睛与地面间的距离. 借助观察镜面的反射调动自己的感官,不同人测量旗杆的高度值也许不同,在合理的范围内,感受数学事实,满足学生自我展示的愿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师:说一说这些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特点.

生4:影长测量法需要影子,有阳光是前提;标杆测量法不用影子,但标杆与旗杆的顶端必须看得见. 镜中倒影法不用影子,但镜面(水面)必须水平,测量的环境一定是在水平地面上.

测量调动了学生的感官,通过对信息的加工、转换和思考,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以夯实基础、激发潜能、提升技能. 不难看出,每个测量结论的产生都伴随着一段严谨的实验过程,使学生聚焦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算法、挖掘共同本质、掌握数学建模等基本方法和技能,达成知识的发展性价值及学生思维培养的目标.

2. 引导发现,发展思维

实验是挖掘知识的本源性问题、还原“学”数学的过程. 在学习、探索、发现、探讨规律性结果的实验中,通过感悟知识的抽象过程、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发现已知或潜在的数学事实,实现研究内容的可视化,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空间想象力、推理能力和论证能力的提升.

环节2:测量胡夫金字塔的高度.

介绍胡夫金字塔的测量典故,建立与旗杆测量相互联系的实践机会. 胡夫金字塔塔基呈正方形,边长约230米,千年来无人知其高度. 泰勒斯利用某时刻自己的影长等于身长推导塔影等于塔高的原理,从而测量出了胡夫金字塔的高度.

题目  如图5,若泰勒斯(CA)身高2米,他的影长AD为3米,测得胡夫金字塔的影长OA为201米,求胡夫金字塔的高度BO.

问题简单,多数学生采用影长测量法,利用△AOB ∽ △DAC,有[BOOA=CAAD.] 求得BO = 134(米).

问题:题目中的三个已知数据是否可信?

生:实际测量当然可信.

追问:OA是怎么量的?

追问的目的在于改变知识维度,转换问题方向. 很明显,学生都认为是点A到正方形的距离加正方形边长的一半,展现了数学逻辑的魅力及数学思考的经验.

生5:若塔基无规则(非标准正方形),则OA无法直接测量,该怎么办?

问得很好,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时展现的问题具有独特的价值,推进实验向纵深发展. 除了金字塔影长为0的特殊时刻外,学生都一时难以找到影长的测量方法.

生6:影长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影长的增加量与时间的增加量有什么关系?

生6的疑问给大家指明了研究方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感,学生想到借助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影长变化来研究问题,一致认为胡夫金字塔的影长与泰勒斯的影长变化规律相同,只要研究泰勒斯的影长变化规律就可以了. 此时,多数学生认为影长的增加量与时间的增加量成正比. 这一“创造性”想法马上遭到另外一部分学生的反驳,因为中午时刻影长变化率不大,而太阳下山时,影长变化率非常大. 去伪存真、去虚求实,这需要反思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参与,在“证伪”“证实”间,学生更有了远见和思想.

生7:我认为,不同时刻,同一地点,不同的两个物体的影长之比可能相等.

简而言之,同一地点,不同物体在不同时刻下对应的影长成比例. 生7这一观点,似乎有道理,如何验证呢?可信的结论,必须给出严谨、科学的理论证明. 笔者引导学生以此结论为实验对象,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参与不同的实验环节,各自利用实验工具或几何画板软件干预变量,收集数据,让思维可视化.

生8:如圖6,线段AB,CD分别代表泰勒斯和他的助手. BE,BM,DF,DN分别代表不同时刻他们的影长. 根据同一时刻太阳光是平行的,有AE∥CF,AM∥CN,进而得△ABE ∽ △CDF,△ABM ∽ △CDN. 所以[ABCD=][BEDF, ABCD=BMDN.] 所以[BEDF=BMDN.]

笔者用红笔圈出生8所列比例式[BEDF=BMDN,] 引发学生有目的地思考,聚焦问题的核心,促进操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要求生8用语言叙述自己的发现.

生8:同一地点,不同时刻两个物体的影长成比例.

师:归纳得非常正确. 但金字塔的两次影长都是未知的,怎么办?

生9:它们之间有联系,可以用方程思想解决.

生10:如图7,只要泰勒斯从原位置A处沿着影长AD再走到点D处,则在某一时刻金字塔的影长末端刚好在点D处时,再测出泰勒斯的影长DF的长,就有办法测出金字塔起始影长OA.

师:为什么?

生10:由AC = DE,设OA = x. 根据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两个物体的影长成比例,有[ADOA=DFOD.] OD = OA + AD,AD与DF可测,则可以求出OA的值.

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发现了不同物体、不同时刻下的两次影长比相同,破解了底部无法到达的测量问题. 学生们感到无比兴奋,人人焕发全新的活力,在相互启迪、鼓励中,感受到发现的乐趣,满足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要求,构建了合理的知识体系,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生11:按照这一结论,生10的论述就不具有一般性了. 在图5的基础上,如图8,只要泰勒斯从点A沿着影长AD(已测)再走到任意点H处,当在某一时刻金字塔的影长末端刚好在点H时,测出泰勒斯的影长HF的长及其所走路程AH的长,根据[ADOA=HFOH,] OD = OA + AD,OH = OA + AH,AD和AH均可以测量,就有办法测量起始影长OA的长.

对金字塔的空间想象和数据测量与运算,从直接测量到间接测量,引发学生逐步深入,手脑并用协同促进,体验数学的发现过程,即从“猜想—数学化的表达—形式化的证明—概括迁移—创造思维”,实现了问题的简单化,理清了数学知识的发展始末. 实验是不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技能、创造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极大促进了学生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关键能力的生成,尤其是养成了坚韧不拔的品质,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运用迁移,提升能力

加强和塑造“用”数学,积累数学经验学会学以致用,促进对数学事实的认识,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生长性的经验,让数学知识得到迁移和理解,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环节3:真实背景下测量树木的高度.

观察校园树木的周围环境. 要求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再与全班学生一起尝试抽象构图、数学思考、模型建构,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

生12:如图9,测得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长为0.8米,甲树的影长为4.8米,甲树多高?

简单应用,营造轻松、自然或自发的学习氛围,感受到共同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生13:如图10,测得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长为0.8米,发现乙树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落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墙壁上的影长为1.2米,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2.4米,乙树多高?

树木周围环境有变,面对数学事实,发展抽象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生14:如图11,测得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长为0.8米,发现丙树影子除落在地面上外,还有一部分落在教学楼的第一级台阶上,测得此影子长为0.2米,一级台阶高为0.3米,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4.6米,丙树多高?

周围环境再变,影长落在了三个平面内,让知识结构不断发展.

生15:如图12,测得丁树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2.4米,落在坡面上的影长为3米. 身高是1.6米的小王站在坡面上,影子也都落在坡面上,小林测得他的影长为1.2米,丁树多高?

影长由在水平面内转化到斜面内,让知识形成迁移,从而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

学生的能力决定了开发实验素材的深度和广度. 从课堂走向课外,最终又回到数学事实本身. 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进而积累一定的经验与策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问、验、悟、用”的能力. 这样的课堂数学思维更浓了.

4. 回归事实,启思明理

在数学事实的基础上,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操作层面、理性层面等)为契机,通过坦诚意见交推,化解心中的困惑,积累与发展经验,使经验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形成有真实价值的实验成果.

环节4:释疑解惑,寻求指导.

运用简单的表格,汇总实验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反思实验的成败. 通过答辩透悟,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从而调整认知结构,让结论趋向科学化、合理化与可信化,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与进步.

生16:若旗杆或树与地面不垂直怎么办?

生17:中午时刻,当测量者的影长为0时,以旗杆顶端在地面的投影为基点,当两者都有影长时,再进行测量.

生18:为了防止旗杆被台风刮倒,常见旗杆顶上被一线拉住. 此时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测量旗杆的高度?

师:需要知道线与地面的接触点与旗杆的距离及线与地面所成的角,利用后续要学的三角函数知识可以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行研究.

生19:树梢影长太小,经常随风飘动,难于固定怎么办?

生20: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或无风状态下,或多次定树梢投影点,找出最密点.

生21:地面不平怎么办?

师:以被测物体的适当高度为基准,利用标杆等测量工具,找到一条平行于地平线的准线.

生22:斜坡坡面不平怎么办?

生23:取一块平整的木板置于上面.

生24:粗树杆的影长如何测量?有没有比较简洁的测量方法?

生25:类比测量跳远的距离.

实验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 从抽象到具体,从粗略到精确,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 在回归数学事实的过程中,自我调整认知结构形成数学思维;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描述、归纳活动经验时,学会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善于提炼數学思想方法,实现明一理、通一类的飞跃.

五、实验价值

数学实验在于“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做”数学. 以测量问题为驱动,通过手脑并用,获取感性认识,使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生活化、数学化. 在“做”和“思考”中积淀知识,提出新观点、生成新知识,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受知识的鲜活,初步体验创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创新精神,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学”数学. 亲历知识的再现过程,经历反思和质疑,检验猜想,验证结论,让学生变被动的“听”为主动的“学”. 自主发现、解决问题,锤炼数学语言,形成层进式、沉浸式的学习习惯,以及发现式的数学意识.

“用”数学. 整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在运用中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思考,掌握数学基本技能,逐渐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实现求真求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完善思维品质.

数学实验的本质是以数学问题为出发点,以获得数学结论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使命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建构抽象、简化、开放的数学实验环境,让教与学相互交融,使学生在良性竞争、共享互惠、协同进化中充分展示思维,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和应用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情感效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造就富有生气且充满灵性的个体.

参考文献:

[1]曹爱萍.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思考[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2]杨超. 初中数学实验的实证研究[D].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3]王金水,林晴岚. 追本溯“圆” “圆”来如此[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9(7 / 8):94-97,102.

[4]王金水. 把握课堂追问时机  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品质[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2):57-60.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实践活动核心素养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