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1-12-08张萌厉飞芹

商展经济·下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张萌 厉飞芹

摘 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生活、经济、文化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制造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要求。本文以万事利集团数字化转型为例,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剖析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的两次转型,总结数字经济背景下万事利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模式与路径,最后提出传统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万事利集团

本文索引:张萌,厉飞芹.<标题>[J].商展经济,2021(22):-114.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22.33

在互联网时代下,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社会融合,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为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我国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加大数字化建设,加速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业内常态。实际上,近年来制造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已有不少政策支持。如前不久,为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工信部于2021年4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意见稿,报告提出,我国在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基本实现数字化,行业核心企业逐步开始智能转型。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到2035年全部实现数字化,重点企业全面完成智能转型。此外,“中国制造2025”强调,我国必须加快推进新一轮的信息科技与制造科技的融合发展,将智能制造作为企业的主攻方向,促使“中国制造”向“中国智能制造”转变。

然而,传统制造业企业也面临着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传统经营模式如何改造的高压。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借助技术—组织—环境(TOE)研究框架对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模式与路径进行深入、全面地进行分析,在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下,以两次转型为基础,分别从商业模式、科技创新、机遇把握、政策支持等方面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为今后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

1 文献综述与核心理论

1.1 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在“数字化转型”的定义方面:王子阳、魏炜(2020)等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应从战略、组织和商业模式三个方面的相互协同,促进关系,阐述基于商业模式视角,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三阶段”的路径框架[1]。林风霞(2020)认为,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克服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或应用中的能力缺失问题,在理念、战略、技术、人才、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变革,通过自我赋能走好工业互联网实践之路[2]。周建云(2020)认为,应利用数字化转型的机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思维转变的方法和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实现财务管理数字化转型[3]。徐蒙(2020)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企业创新的外在动因,企业创新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需求[4]。现有文献对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主要聚焦于某项单独的措施,缺少全面且系统的研究。但共通之处都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企业转型的必然过程,并且企业转型要与数字化实现充分融合。综合来看,完整的转型模式与实施路径是现有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所缺失的。

1.2 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理论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使传统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与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结合,促进企业研发创新、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开始数字化转型。但邓铭川(2018)认为,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几个问题,如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结构、人才方面及合作伙伴方面[5]。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工业互联网,很多企业不知从何入手,这就要求传统制造企业不仅要认识到工业互联网会给企业带来什么,还要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自身的数字化转型,通过自我赋能来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主动权和机遇。例如许多学者提出:在制造业领域,要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童有好,2015)[6];从突破关键技术和设备、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建设、强化数字化人才支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曹正勇,2018)[7];数字经济从数据、创新、需求和供给四方面驱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焦勇,2020)[8]。

2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2.1 TOE研究框架

本文借鉴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在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对传统企业数字化改革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案例分析中提出转型对策,基于已有的数字化研究,明晰各个维度的具体内容。

2.2 案例选择

1975年,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创办,经过多年转型进步,现在的万事利集团已成为以丝绸纺织、文化创意为主业的现代企业集团。实现了丝绸从“面料”到“材料”再到“载体”的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传统丝绸+移动互联+文化创意+数字化=丝绸经典产业”的转型升级“新丝路” [9]。

万事利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主要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企业的可借鉴性强。万事利是改革初期成立至今的第一批浙江民营企业之一,经营周期长,这对處于不同时期的企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二是万事利由传统制造型企业成功进行了数字化改革,符合本研究对于“数字转型”的分析。三是数据可得性。万事利完成转型至今已有数年的时间,有关万事利的媒体采访及浙江省与杭州市政府的新闻材料非常丰富,有着完善的二手数据。

3 案例分析

根据表1,本文总结了万事利集团进行的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初创期到发展期,万事利开始将传统制造业与数字化融合。第二次转型是从发展期到成熟期,万事利不但延续了数字化经营,而且从传统制造业转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

本节根据研究框架提及的三个维度——技术、组织、环境,在两次不同的转型期间,分别对万事利集团数字化转型模式与路径进行探讨与分析。

3.1 技术维度

3.1.1 第一次转型期间

(1)产品技术

在初创期和积累期,丝绸产业中的大部分企业都互相模仿,万事利面对竞争对手的模仿,不断增强工艺难度和复杂性,并从国外引进新型工业设备和新的技术,以此提高产品品质,获得竞争优势。

(2)商业模式

在发展期,万事利高层管理者觉察到,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不仅仅适用于电子销售,更能推动万事利完成品牌塑造,扩展销售渠道,快速响应市场。同时商业模式采取新模式新办法,使互联网技术与之相结合。

传统制造业的销售模式一向是消费者在厂商生产的产品中进行挑选、购买(B2C模式),但是在万事利探索与创新的新商业模式(C2B模式)下,消费者可以在万事利搭建的“中国好丝绸”平台上进行私人定制。从图案、选材到设计方案的确定,再到生产进度的跟踪,直至产品交付等一系列的流程,顾客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和监督[10]。重要的是,网上定制不加收任何相关费用。可以说,从B2C到C2B的变革,万事利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市场蓝海。

3.1.2 第二次转型期间

核心科技的创新。万事利自主研发了IART核心技术,为世界最大奢侈品有限公司LVMH提供技术输出服务。这项技术整合了大数据、云计算和其他智能手段,有效地解决了行业两部门之间色彩传输不均的问题,并克服了诸如手绘等复杂图案无法在织物上表现出来的技术问题,这促使花形产品极具个性化。简单地理解,万事利的独门绝技很容易让丝巾两侧出现同一颜色或同一图案。看似简单的技术实则处于国际前沿。

3.2 组织维度

3.2.1 第一次转型期间

(1)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

万事利先后与金蝶软件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结为战略联盟,共同打造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集团管理一体化平台,进行线上云管理。在此平台上,万事利运用互联网思维与组织管理相融合,在企业内部实施移动办公、智能审批。员工利用极少的时间就可进行信息交换、信息总结和项目上报。领导人员也可以及时关注项目进展,实时掌握员工工作进度。促使集团的管理部门逐渐从成本中心转变为盈利中心。

(2)人才培养与流动

唯才是用的英才理念使得万事利集团吸纳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万事利着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保证机制,重视对具有销售经验、管理经验、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引进,例如通过组织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与国际品牌设计师交流学习,以掌握国内外流行趋势,保持核心竞争力。同时也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考核,并建立多层级激励制度,提升企业职工认同度与企业聚合力。另外,万事利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扶持青年人进行创新科研活动,使其发挥潜力,为企业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3.2.2 第二次转型期间

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IART的核心技术输出,成为万事利与奢侈品帝国的前身LVMH集团进行全面平等合作的纽带。在此基础上,万事利将继续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与更多知名品牌合作,学习走奢侈品牌之路,把好质量关,研究市场,包装品牌,把万事利打造成世界品牌。

为了具有国际竞争性和国际视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世界级丝绸品牌”,万事利收购了法国百年丝绸企业MARC ROZIER,“挖角”爱马仕丝绸CEO,将丝绸首秀搬到巴黎时装周,并以高额的薪资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顶尖设计师,学习各地优秀的丝绸艺术和新兴技术。

3.3 环境维度

3.3.1 第一次转型期间

(1)政策支持

杭州是“电商之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为万事利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不仅如此,杭州市政府更是对市内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不少帮助,政府在2017年末实行《杭州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2017—2020年)》。此方案的实施对于市内的纺织、服装、化工等12个行业的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融合拓展、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也为当地企业改造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紧抓机遇

自1999年万事利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万事利品牌知名度开始不断提升。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特许经销商,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万事利丝绸也同样惊艳了全球。万事利集团真正实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引领我国丝绸走向世界。此后,万事利集团成为唯一一家参加20国集团杭州市峰会、B20峰会、APEC会议、北京市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和亚运会峰会的中国企业[11]。

3.3.2 第二次转型期间

5G技术加持。5G的诞生更是让企业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如虎添翼。“杭州整个5G产业的发展脚步相比其他地方快了近1年。”浙江省5G产业联盟秘书长章斌表示。在数字技术领跑全国的城市——杭州发展,企业的数字化也变得更加顺利。不仅是万事利,杭州市的其他企业也在飞速发展。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不足。本文对万事利公司数字化转型模式与路径进行了梳理,同时对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建议,为其他转型企业提供了成功经验。总之,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主流趋势,而企业在这条数字化变革之路上,必将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必定会找到一条成功之路。

4.2 案例启示

4.2.1 转换思路,树立企业要在数字化变革中谋求发展的理念

现如今,数字化改革已成为所有行业尤其是传统制造業进入互联网社会的最低门槛。利用数字化改造能帮助制造企业更有效地了解制造过程,更好地改进生产经营方式,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分析误差,帮助制造业掌握自己的产量,有效降低预测成本的未成功率,使生产线更加灵活,生产周期更短,这将大大降低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在防疫期间,大量依托实体场所的企业不得不停工,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然而,数字技术给社会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提高了整体生产水平,降低了单位成本,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因此,制造业企业应最大限度掌握数字化技术,积极实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以谋求企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4.2.2 创新是源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万事利集团的转型发展最主要原因是创新,如技术的创新、商業模式的创新、合作关系的创新,这些都促使万事利集团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对于传统制造企业,大而不强、重制造轻研发是现在最大的问题,传统制造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将企业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12]。

4.2.3 看清形势,掌握先机,搭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顺风车

国家层面,各地政府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大力扶持。在新冠疫情后,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政府加大了政策优惠力度。同时,国际产业转移也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抓机会,调整产业布局,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继续发挥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我国制造业必将取得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王子阳,魏炜,朱武祥,廖静秋.商业模式视角下的天虹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J].管理学报,2020,17(12):1739-1750.

林风霞.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J].管理工程师,2020,25(5):31-35.

周建云.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以PV公司为例[J].财会月刊,2020(S1):6-11.

徐蒙.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J].企业经济,2020,39(12):54-60.

邓铭川.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问题思考[J].信息化建设,2018(2):8-12.

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8).

曹正勇.数字经济背景下促进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制造模式研究[J].理论探讨,2018(2).

焦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从价值重塑到价值创造[J].经济学家,2020(6).

金珺,李诗婧,黄亮彬.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研究[J].创新科技,2020,20(6):22-34.

徐蕾.基于设计驱动型创新的浙商商业模式演化研究——以万事利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55-63.

梁瑞丽.万事利:为丝绸注入互联网基因[J].中国纺织,2015(8):136-137.

鄢利容.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9):35-36.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
浅析传统出版社数字转型模式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美国期刊业数字化转型的渠道分布态势及启示
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研究综述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