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比喻与译者角色

2021-12-08张小勤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28期

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对译者身份进行探讨也成为研究翻译活动的一个重要角度。“译者比喻”是译者在具体的语境下,根据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将译者比作另一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行为中的角色。因此通过探讨译者比喻我们可从中窥探出其对应的译者角色。本文拟通过梳理西方和中国的译者比喻的发展过程,探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译者角色的变化。

关键词:译者比喻;西方的译者比喻;中国的译者比喻;译者角色

一、引言

翻译比喻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一种现象和描述翻译的一种手段,一直存在于翻译过程中,但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翻译比喻的研究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译者本身的关注大大增强,将翻译比喻与译者角色身份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成为近年来译学研究领域的较新话题。但翻译比喻的含义太过宽泛,可指一切关于翻译的比喻,谭载喜(2011)在《译者比喻与译者身份》中,首次提出了“译者比喻”这个中文表述,将“译者比喻”从“翻译比喻”的泛指中抽离出来,并将其作为独立课题进行探讨。谭载喜将译者比喻解释为以类比和形象的手段来界定“译者”的意义,亦即拿译者打比方,把译者比作另一类别的人物,比如启明星、筑桥师等(谭载喜,2011:117)。谭载喜对搜集到的近三百条中外翻译比喻进行整理,然后对其中三分之一以译者为比喻对象的译者比喻再次進行梳理,选取了十四个译者的主要形象作为研究的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谭载喜将译者比喻与译者身份结合起来,通过解码译者比喻来探讨译者比喻所揭示的译者在具体翻译行为中的身份。目前将译者比喻作为独立课题来研究的文章还比较少,大都是将译者比喻与译者主体性、译者的责任等结合起来探讨。本文通过梳理西方和中国的译者比喻的发展历程,来探讨这个过程中译者角色的变化。

二、西方译者比喻的发展

西方有文字可考的翻译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圣经·就越》和《奥德赛》的翻译(谭载喜,2021),而西方关于译者比喻的记载最早也是从古罗马时期开始。为了探讨西方译者比喻发展及其译者角色的变化过程,本文将西方译者比喻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大的时间段来进行梳理,分别是十七世纪以前的译者比喻,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译者比喻和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的译者比喻。通过梳理发现,根据译者比喻的喻体所体现的意义,可将十七世纪以前的西方译者比喻主要分为竞赛、演说类,工具类,以及绘画、雕刻类。其中十七世纪以前的译者比喻又分为三个小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公元前三世纪也就是古罗马时期的译者比喻,在这一部分,笔者选取了两个译者比喻作为示例,分别是“演说家”和“竞争者”。西塞罗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说道:“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演说家’来翻译的,保留原文的风格和形式,却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谭载喜,2004:19)昆体良则认为译者是竞争者,译者翻译时应与原作竞争,并力图超越原作(王秋艳,朱石花,2018:57)。西塞罗和昆体良同属古罗马时期,当时的古罗马军事力量强大,但是文化发展水平很低,古罗马人通过翻译将希腊文化引进本国来发展本国文化,又想要超越希腊文化(谭载喜,2000:15)。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西塞罗和昆体良都主张活译,他们分别将译者视为“演说家”和“竞争者”也正好体现出当时古罗马人的这种意识,当时的译者个人能动作用是比较强的。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六世纪期间,翻译主流是《圣经翻译》,这一时期的译者翻译《圣经》主要是为了传教,且他们对上帝有着极高的信仰,听从上帝的感召来进行翻译,因此译者们相当地忠实于源文本,在翻译时束手束脚不懂变通。裴洛和奥斯丁将这一时期的译者比喻成传播上帝信仰的“工具”,(边立红,2010:85)充分体现了当时的译者的“工具人”角色。到了十四至十六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刻、戏剧表演等艺术成为推动欧洲人文事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译者主要是将古希腊、罗马作品翻译成各个新生的民族语言(谭载喜,2006)。期间翻译被视为是“绘画”、“雕刻”等艺术,译者即是“画家”、“雕刻家”等艺术家,这些比喻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的译者地位有所提升。

在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译者们对于忠实于原文的问题各有见解。文艺复兴之后,文学翻译盛行,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和东方也开始了翻译上的交流。在本时期内,西方许多大文豪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东方的一些文学作品也通过翻译传到西方。而这一时期的译者比喻主要可以归类为“奴隶、镣铐”类,以及“启明星”类。比如巴特便将这个时期的译者看作是“仆人”,他认为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者必须处处跟随原作者,如实地反应原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谭载喜,2004:100)。巴特的见解明显体现了他高度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德莱顿将译者比喻成“奴隶”,认为译者的劳动换来丰收也没人会感谢,读者也只会说一声可怜的苦劳完成了该完成的工作(Dryden,1997:174-175)。德莱顿还将逐字直译的译者比喻为“带着镣铐的舞者”(Dryden,1997:172-174),形象地展现了译者当时的地位。吉尔·梅纳日评论法国翻译家佩罗·德·阿布朗吉尔的翻译时,将其译作视为“爱恋过的女人,她很美,但不忠”(谭载喜,2004:88),这种将意译的作品视为“不忠的美人”的观点也持续了很久,也反映出当时法国人的浪漫情怀。赫尔德主张“适应法”,在他看来译作要适应源文本的语言和思想,要忠实于原文。他认为翻译是最本质的语言活动,通过翻译这项活动,译者应该引导读者了解原作的民族、历史等。他将译者视为“启明星”(Herder,1997:207-208)正是他的翻译思想的体现。在《德国的浪漫作品》中,歌德将译者视为“先知”:“《古兰经》说‘上帝赐给每一个民族一个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的先知’,因此每个翻译家都是他的民族的先知”(范大灿,等,2005),他认为译者是新语言和新思想的倡导者(贺骥,2012:123)。从这一时期的几个译者比喻来看,译者的地位已经在不断提高,他们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尤其是二战后,物质基础逐渐稳定并不断发展,西方的翻译事业也焕然一新,商业、科技、外交等方面的翻译规模空前,翻译理论也有了很大发展,到了二十世纪末还出现了“文化转向”,许多译者对原作进行“改写”,译者的自由度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译者比喻大多属于“叛逆、创造”类。韦努蒂批判将译者视为“隐形人”(Jeremy,2010)的观点,主张发挥譯者的主体性。译者的翻译逐渐有了“创造性叛逆”一说,译者也被冠上了“叛逆者”(谭载喜,2006)的名号。操纵学派甚至将译者称为“操纵者”(王秋艳,朱石花,2018:58),译者可以对原文进行改写。译者的个人能动作用大大增强。

三、中国译者比喻的发展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翻译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刘向《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的翻译(谭载喜,1999),而中国的译者比喻最早可追溯到东汉至唐宋时期。为了探究中国译者比喻的发展以及译者角色的变化,笔者将中国译者比喻的发展分为三个时间段来进行梳理,分别是东汉至唐宋时期的译者比喻,明清时期至二十世纪中叶的译者比喻,以及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的译者比喻。东汉至唐宋这个时期的翻译主要是“佛经翻译”。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位佛经翻译大家,例如道安、鸠摩罗什和慧远。这个时期的译者比喻大都可归类为“酒水、味觉”类,“商人类”。当时的佛经翻译“文质之争”异常激烈,道安时处佛经翻译的草创阶段,他本人又不通梵语,对于佛经他是主张直译的。道安在《比丘大戒序》中提出:“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葡萄酒之背水者也。”(罗新璋,1984:27-28)道安将译者暗喻为“酒商”,认为采取意译法对原文进行删减就好像是酒商在葡萄酒里掺水一样。鸠摩罗什精通汉语和梵语,他则是主张意译,他认为“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失其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人呕哕也。”(罗新璋,1984:32)我们可以理解为鸠摩罗什将直译的译者视为“喂饭人”,而没有自己的思考直译的作品则好似嚼饭喂人,不但失去原文的味道,还会令人恶心,因此他讲究译文的文丽,主张舍弃原文形式,表达原文的意思即可。慧远研究了梵汉两种语言的规律,倡导厥中之论,即文质兼顾,两者合一,折中主义。慧远在《大智论钞序》提到“譬大羹不和,虽味非真”,他将译者暗喻为厨师,“大羹不和”即是指只烹不调、突出本味的直译的方法,借此说明厨师应该注重食物的鲜美,译者要注重文质兼顾。

翻译发展到明清时期至二十世纪中叶时,尤其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与西方的翻译已经有了交流,中国当时的翻译主要是“西学”翻译,译者将西方的科技、政治文本等通过翻译引进中国,译者的角色发生改变,这个时期的译者比喻也大都偏向“桥梁、媒婆、摄影师”类。郭沫若便将当时的翻译比作“媒婆”(罗新璋,1984:349-351),在某个层面上也即是将译者比作“媒婆”,而媒婆具有中介人这样一个交际功能。同时代的曾虚白在《翻译的困难》中曾说道:“翻译家镜头的目标却不能求之自我了;他的摄景是人家已做成的片子,要他照模照样地要再翻一张出来。”(陈福康,2000:322)他将译者视为“摄影师”,认为翻译需要的是模仿性,而译者这个摄影师要对原作进行模仿,尽量贴近原作。郭沫若和曾虚白对译者的比喻很符合当时译者角色的写照。

二十世纪下半叶之后,尤其是建国之后,我国的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翻译实践也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和其他国家的交流在不断加强。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译者以及译者比喻,译者角色更加丰富,出现了“表演”类、“桥梁”类、“仆人”类等各类译者比喻。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到:“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式而在神似”,(1984:80-81)他将译者视为画家,强调译者应发挥其主体性,译作力求神似。钱钟书在《林殊的翻译》中说道:“‘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姻缘’”(1984:267-295),从钱钟书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译者是一个“调停者”的角色,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进行协商、调停,在源文本与目标语读者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使两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中写道:“他们是再创造的能人,他们在两种文化之间搭着桥梁,他们的努力使翻译工作变成一种英雄的事业”(罗新璋,1984:828-837),在王佐良的笔下,译者担任着“筑桥师”的角色,为读者筑造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杨绛在《翻译的技巧》里谈到翻译时说道:“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朱江,2009:80)她将译者视为“服侍二主的仆人”,译者应当在彻底了解原作的基础上,让读者通过译作了解原作。余光中也曾提到:“在演技上,理想的译者应该是‘千面人’,不是‘性格演员’”(罗新璋,1984:742-753),他将译者视为演员,认为译者应该像演员演戏要演得真实一样,译者翻译也要翻得真实,要使读者读译作时仿佛在读原作,这与杨绛的一仆二主有相似之处。郑宝璇在《传媒翻译》中将译者视为“把关人”(郑宝璇,2004),给译者赋予了纠错的责任,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发现源文本的错误或不妥之处,在译文中应当予以纠正。在新冠疫情期间,医疗译者的作用尤为凸显,传声筒(Karliner,2007:727-754),问题协调者,文化传输者和守门人(郭聪,等,2020)等用来比喻医疗译者的词都显示出医疗译者的重要性和重大责任。这些译者比喻,显示出在新时期译者的地位明显增强了,时代也赋予了译者更多的责任,对译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通过对西方和中国译者比喻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发现,无论西方的还是中国的译者比喻都是围绕源文本主导性,或者说译者对原文的忠实度,译者所采取的方法不断向前发展变化。但是,西方的翻译主流主要涉及西方内部,也就是西方各民族文化的材料,西方译者比喻更加强调和突出译者的个体主体性。而中国翻译主流涉及的大都是西方文化的材料,中国的译者比喻更加强调译者在不同语言文化间的角色和作用。其中西方和中国还出现了相同的译者比喻,比如将译者比作“仆人”,但是由于时代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不同,相同的译者比喻也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含义。因此,在对“译者比喻”进行探讨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其意义,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环境和语境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Dryden, John. Preface to Ovid's Epistles[A], 1680.Re-printed in Robinson, 1997.172-174.

[2]Dryden, John. Steering Betwixt Two Extremes (from Dedication of the Aeneis [to John, Lord Marquess of Nor-manby, Earl of Musgrave])[A], 1697.Reprinted in Robinson, 1997.174-175.

[3]Herder, Johann Gottfried von. The Ideal Translator as Morning Star (from On the More Recent German Literature: Fragments [über die neuere Deutschen Litteratur: Fragmente])[A].1766-1767.Revised edition in1768.Translated by Douglas Robinson and reprinted in Robinson, 1997.207-208.

[4]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2nd Edition)[M].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10.

[5]Karliner, L. S., Jacobs, E. A., Chen, A. H., et al. Do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 improve clin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7,42(2):727-754.

[6]邊立红.翻译比喻中伦理关系透视[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03):85.

[7]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22.

[8]道安.比丘大戒序[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7-28.

[9]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C].//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4:80-81.

[10]郭聪,等.抗击新冠肺炎彰显医疗译者多重角色.[J]上海翻译,2020(04).

[11]歌德.范大灿,等,译.论文学艺术[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贺骥.歌德的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04):123.

[13]鸠摩罗什.为僧睿论西方辞体[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2.

[14]矛盾.“媒婆”与“处女”[A].1934.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49-351.

[15]钱钟书.林殊的翻译[C]//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4:267-295.

[16]谭载喜.翻译比喻中西探幽[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04).

[1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谭载喜.译者比喻与译者身份[J].暨南学报,2011(03):117.

[19]谭载喜.西方译史索隐[J].中国外语,2021,18(01):98-107.

[20]谭载喜.中国翻译传统的文化烙印[J].中国翻译,2000(02):15.

[21]谭载喜.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J].中国翻译,1999(05):6-9.

[22]王秋艳,朱石花.从西方翻译比喻看译者主体性的演进[J].海外英语,2018(24).

[23]王佐良.词义·文体·翻译[C]//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28-837.

[24]余光中.翻译和创作[C]//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42-753.

[25]郑宝璇.传媒翻译[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4.

[26]朱江.杨绛的译学见解-从《失败的经验》谈起[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05):80.

作者简介:张小勤,女,1995年6月,汉,四川达州,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