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职业技术教育政策走向的演进逻辑
2021-12-08曾茂林曾丽颖
曾茂林?曾丽颖
摘 要 以政策工具与技术路线为分析框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来的143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文本研究发现:因政权建设环境差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呈现出战时的劝说型、计划经济时期的劝告型、市场经济时期运用多元工具制定职教政策的阶段特征。中国共产党在各阶段的历史使命差异,又从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制定的技术路线上,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师生发展的阶段侧重点差异。深层分析表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呈现出彰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三链耦合逻辑、职教为表技术为里的提质培优演进逻辑和服务各阶段党的使命驱动下的技术发展逻辑。基于上述逻辑,新时代应增加实现中国梦使命的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制定工具;适应新使命,为职教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护航;将《职业教育法》更名为《职业技术教育法》,为突破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教深度融合瓶颈奠定法制基础。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职业技术教育;百年政策;演进逻辑;阶段特征;P-TRM框架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5-0006-06
作者简介
曾茂林(1965- ),男,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博士工作站教授,教育学博士,岭南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学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原理(湛江,524048);曾丽颖(1991- ),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
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项目(社科)“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升级的地方高校转型高职本科专业建设研究”(GD2019-25),主持人:曾茂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十四五”规划研究立项课题“‘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及目标任务研究”(SSW202006)子课题“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主持人:闫广芬
职教政策是中国共产领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工具,其蕴含的历史发展逻辑更是人民政府制定职教强国政策的重要依据。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业技术教育(下文简称“职技教育”),其经历了1921-1949年的战争期、1950-1989年的计划经济期、1990年至今的市场经济期,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本研究从党领导职技教育发展的源头及其内在逻辑入手,归纳出其领导人民政府为完成各阶段历史使命所采用的职技教育政策工具和技术路线,据此提出未来中国职技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以促进我国技术强国梦的早日实现。
一、理论分析框架及抽样
(一)教育政策相关工具模型梳理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政策工具研究,是决策者为实现既定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实践手段与方式[1]。党指导政府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既要追求针对性地解决当下问题,尽可能提高政策实施效率,又要体现决策者完成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差异。因此,需要梳理出相关政策工具的典型模型,以便根据特定时期党领导制定政策时使用的主要方式、方法,从工具模型特征上归纳出百年来职技教育政策制定呈现的特征。随着研究政策工具的理论日益丰富,学者们根据政策工具所起作用的差异,将其划分为各类政策工具模型,见表1。
(二)“工具—技术”P-TRM研究框架设计
由于单一工具模型不适合各阶段职技教育政策研究,因此需要根据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使命,结合当时制定职技教育政策的现实条件,采用阶段特征鲜明的多种政策工具模型进行组合分析。又因仅靠政策工具理论难以深入研究职技教育政策要素,所以引入了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图的奠基人Robert Galvin认为,技术路线图是对某一特定领域未来延伸的看法,该看法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和最显著技术变化驱动者的看法[3]。技术路线图有多种形式,主要特征是基于时间系列分层呈现,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连接技术、产品和市场[4]。这就为本研究从时段上划分,并确定贯通各阶段的关键要素构图提供了新思路。根据教育政策研究范式“主要是依据间接方法论和研究要素的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5]。本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职技教育政策梳理中,归纳出其技术路线图主要集中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6]“办学层次”[7]“产教融合模式”[8]“专业建设”[9]等政策要素上。频数统计表明,本研究中排名前五的要素为: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生要素。由此构成X维度中不同时间进程对应阶段采用的政策工具,同党对应阶段职技教育政策要素Y维度交叉,构建出“工具—技术路线”(Policy tool-technology road map,P-TRM)研究框架,见图1。
(三)职技教育政策研究样本
研究样本来源于国务院、教育部、劳动部等网站文件,公开发表的相关期刊文章、报纸、史料书籍、研究专著。通过回溯、关联检索等方法,扩大职技教育政策样本搜索范围,共搜集到党领导下百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职技教育文件237份。按照“权威性”和“直接相关”原则,结合研究需要进行筛选,只选择了跟职技教育直接相关或者由教育部职成司发布的文件。由此,共选出革命战争时期(5份)、计划经济(35份)和市场经济时期(103份)。面对143份文件,除了战争年代文件较少可呈现全部文件外,计划经济时期还可列出代表性文件进行研究。但市场经济阶段文件较多,只能按照工具类型与五大技术要素,进行分阶段、分类别的对应性列表统计研究。
二、不同阶段职技教育政策的工具选择逻辑
(一)以劝说型工具制定战时职技教育培训政策
战争时期,职技教育的使命是配合中国共产党完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任务,以军事、医疗和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因此,非常适合用施耐德和英格拉姆模型中的权威、诱因、学习等手段,以劝说方式激励根据地军民兴办职技教育。劝诫工具“通过价值倡导等策略引导政策对象采取相关行动,此方式具有门槛低、周期长等特点”[10],不仅符合农民土地革命战争中开展对敌斗争的价值追求,而且由于门槛低和周期长,以这种方式制定职教政策容易在根据地全面推行,深入贯彻下去。党为了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以扩大和巩固政权,最通俗易行的手段也就是以报告、总结之类的劝说形式,号召群众和苏维埃政府自发举办职教培训。但由于各阶段斗争性质的差异,制定的职技政策侧重点有所变化。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发展职技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中,除了注重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外,特别强调生产技术必须占总课时40%以上;稍后发布的《中央农业学校简章》,由于根据地丧失没来得及执行[11]。这一时期主要围绕培养军事、医疗、农业技术人才开展职技教育,目的是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延安时期,在创办抗大、鲁艺高等学校的同时,各根据地创办了一批中等程度的职校和干部学校,明确以培训军工、卫生、财经、师范和农业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1946年9月24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关于改造学校教育与开展冬学运动的批示》明确提出“中等教育应重于小学教育”;华中解放区宣教大会提出设立“高级职业学校(或专门学校)”;山东解放区把职业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中[12]。
(二)以劝告型工具制定计划经济期中职教育政策
计划经济始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策导向上是向计划经济方向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市场经济确立前,虽然开放了市场但教育事业仍然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所以将1950-1989年的35份职技教育政策归入计划经济期。计划经济期,党肩负着发展农业生产和建设工业化国家的使命,为配合国家五年建设计划,主要以命令、报酬、权威重组等劝说和告知方式,引导全国人民解决抗美援朝、国家建设、城市就业等公共问题。因此,以麦克唐纳尔和埃尔莫尔模型制定职技教育政策,呈现出劝告为主的工具特征。因为“权威工具指政府通过合法权威向政策对象施加影响,通常具有强制性”[13]。这一时期,权威工具的合法性来自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它确定了党和政府对各项事业(包括职技教育)领导的合法性。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又为指令性政策工具的强制实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为了细化阶段逻辑研究,又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正规化建设—文革前后调整”期,并列出其中的代表性文件,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通过命令类权威政策工具来确定职技教育的学制和类型。《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设有技术学校、医药及其他、师范学校三类职技教育。1952年5月21日,《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对中等技术学校的设置、专业分科课程、招生毕业分配、实验实习等技术路线等核心要素作了明确规定。在正规化建设阶段,1953年政务院决定,由劳动部门对技工学校进行综合管理[14],通过权威重组工具对技工学校进行了正规化管理。随后,劳动部采用《工人技术学校标准章程》等命令类政策工具,促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职技教育迅速正规化。文革前后,为完成调适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主要运用权威重组和职能拓展等政策工具,对职业教育进行政策调整和变革。1963年6月有15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颁发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通知》,对专业名称、教学计划、实习方式等作出相对统一规定。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1989年5月10日出台《劳动部关于技工学校改革的意见》等,完善了中等技术学校的办学规程和质量标准,逐渐增大了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办学和灵活设置专业的权力。1985年5月2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从职教地位和学历层次上对职技教育发展作出了战略决策。
(三)以多元工具制定市场经济职技教育政策
市场经济时期,党的使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根据市场需要和供给能力来配置资源。因此,需求和供给型政策工具就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中制定职技教育政策的必需,适宜采用罗斯威尔和菲尔德分类模型进行分析。一是该模型注重从科技创新与政府政策间的相互影响开展研究;二是该模型淡化了政策的强制性特征,明显倾向于市场化取向[15]。由于市场经济大体经历了1990-1999年的初期、2000-2010年的产能过剩,中国梦新时期三个时段,对应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引起的技术升级,促进劳动力市场需求从粗放式大规模对接到订单式培养,形成了个性化拔尖人才需求的变化,职技教育政策相应地出现了阶段特征鲜明的系列变化。为此,笔者按照图1的分析框架,以阶段演进为主线,将工具分类同政策要素的技术路线分析融合,形成这一时期文件分类匹配的量化研究表,见表3。
这一阶段职技教育的使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就业和后期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因为环境型工具是“指政府设置奖惩等反馈机制刺激政策对象采取行动,此方法灵活性最高”[16],特别适合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引导和诱致性政策的制定,所以成为市场经济初期制定职技教育政策的主要手段。后期则逐渐引入了需求型(18.87%)和供给型(37.74%)政策工具。进入新时代,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增至31.58%。同时,供给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也增加了,出现了“双高”项目和提升基础能力建设的“专项”供给政策,但占比仅13.16%,比前期少。在政策制定涉及的要素上,師生要素和教学模式是政策的主要关注点。在103个文件中,90%的文件都关注师生发展。这是因为职技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师生,所以受关注度最高。专业课程作为人才培养载体,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作为技术人才培养基本方式,理所当然受到重点关注,占比分别达到61%和87%。从这些要素的层次关系看,虽然人才培养目标仅占47%,但其作为整个职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起着政策制定和其他要素设计的导向、定位作用。因此,在职技教育大政方针文件中都进行了明确阐发。而办学模式作为制约整个职业院校发展、变革的基本框架,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推进。因此,在职技教育重要文件中也会关注这一问题。由于这类文件数量较少,所以仅有32%的关注比例。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的政策演进逻辑
(一)彰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三链耦合”逻辑
党在各阶段肩负的历史使命,既是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赋予的重任,更是其领导人民政府从顶层职技教育政策设计上,凝聚人心、增强政策执行力的逻辑前提。百年发展史表明,职技教育大政方针颁布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党在特定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其配套的系列职技教育政策,则同工农业生产的各行业关联,呈现出行业的时代发展需求同职技教育发展新阶段有机结合,制订出适合各种职业特性的“实施方案”,进而形成产业链同专业链耦合的职技教育政策实施逻辑。这从行业联合教育部出台的系列职教政策中,战争年代的行业办职教、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门和行业办学共存的局面中,都可以得到证明。这样的政策制定和实施逻辑,是在党的使命精神统领下,针对行业特性进行的差异化产教融合,最终形成针对职业岗位的师徒式育人逻辑。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升,则可以归纳为党的使命精神教育链、行业发展链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链之间的三维耦合逻辑。这样的耦合逻辑,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兴旺的内在逻辑,更是国家经济繁荣昌盛、人人皆能成才、高端技术人才辈出的职技教育发展逻辑。在这样的“三链”耦合内生逻辑中,不仅注入了党的奋斗精神,增强了中国职技教育的发展动力,而且在“大国工匠”培养中,以其行业与职技教育的匹配逻辑,在专业群建构和岗位技术实训中得以发扬光大。让原本多元的利益主体,因党的使命和顶层政策设计的统一,在区分轻重缓急的“五年规划”战略布局中,以“三链耦合”顺利实施,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职技教育政策协同制定的内在逻辑性。
(二)职教为表技术提升为里的提质培优演进逻辑
我国职业教育诞生之初,突出对贫民进行低端求生技术培训。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即谋生教育的观念,主要就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发展需要来诠释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注重技术教育”,取消“职业教育”称谓[17]。当时的中专、技校,分别以培养技术干部和工人为目标,成了名副其实的技术教育。其间也有过一些争论,最后以“职业技术教育”来指称。职业与技术教育达到了表里如一的统一。改革开放后,一直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指称有着争论,直到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职业教育的概念才从法律角度最终得到确认,这是同当时需要大批初中级技术劳动力分不开的。但事实上,造成了将职教贬低为收留普教失败者的就业教育,无论从招生还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次级性上,都让老百姓真切地体会到职业教育就是不能升学的“打工”教育,所以“缺乏吸引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成为时代呼声,“提质培优”做强中国职教成为国家战略,技术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就百年来党的职技教育政策演进看,始终都是围绕解决当下就业和长远的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来设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称谓,不仅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称谓的通则,也意味着包含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18]。所以,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只是其解决当下就业急需的现实问题,实施提质培优的“技术教育”,以培养出适应技术创新升级的人才,才是其解决长远问题的根本目的。
(三)服务各阶段党的使命驱动下的技术发展逻辑
无论是战时为提高军事和生产技术,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抵御列强入侵的威胁、建设现代化国家等外部压力,都是促使党领导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技术教育的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对失业者进行技术培训。市场经济初期,需要满足当时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所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出台了扩大对接劳动力市场的中职教育政策,但主要是围绕中级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加入WTO后,受国际先进技术冲击,加上产能过剩的企业逐步被淘汰,中职教育逐步升级到高职“先进技术”教育。根据图1的“工具—技术”路线分析框架,从143份文件中提取关键词,归纳出图2所示的职技教育政策百年演进框架。从图中的“社会需求”“技术重心”“大政方针”按时段的匹配变化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对职技教育提出不同使命,影响着党从大政方针上对整个职技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21世纪初,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了专业镇,为顺应这种变化,需要以职技教育为纽带密切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关系,要求技术知识、产业活动与岗位技术实践进行匹配,才能解决产业群需要的综合技术问题。于是,从2010年前后的高职本科试点,扩大到高职本科教育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促使2014年前后出台了系列建设高职本科的政策。“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迫切需要“拔尖技术”人才,于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政策,相关部委制定出“双高”院校、提质培优等系列文件。最后,“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以技术创新驅动和高质量的职教体系建设,引领中国职教政策发展的新方向。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增加实现中国梦使命的职教政策制定工具
总结百年来党的各阶段职技教育政策制定经验发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总是以服务不同阶段党的历史使命为中心,采用适宜的政策工具。战时受军事斗争、经济封锁环境限制,为了团结各阶层人民联合对敌,以劝说型政策工具结成统一战线是最好的选择。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配合落实五年建设规划制定职教政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同全国的计划经济建设形成一盘棋。市场经济初期,乡镇企业发展迅速,需要大批技术人才,于是党指引政府通过环境型政策工具,出台了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技术市场竞争,促使党高度重视职技教育,引入了需求和供给型政策来推动职教发展。针对产能过剩的“新常态”,减少了供给型工具制定职教政策的数量,增加了需求型工具的使用,以刺激职教发展。但环境型工具始终作为强有力的调节手段,在职教政策制定中占据半壁江山。因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我国职业教育又是以公立学校为主体,自觉按照党的指引进行部署。所以,相关政府部门主要以环境型工具出台系列政策,为中国职技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围绕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明确了职技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十四五”时期,则需要紧扣实现技术强国梦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使命,增加需求和供给型政策工具,制定出系列激励职技教育个性化、市场化的政策,才能创造出让人人都能实现“人生出彩”的职技教育发展局面。
(二)适应新使命,为职教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护航
总结百年来党的职技政策制定经验,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战争、祖国建设的历史使命需要,是其基本的技术分析路线。增强职教“适应性”,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其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因为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技教育的适应性,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以凸显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构筑起多元办学的格局。从职技教育政策制定的技术路线分析,不同历史使命下技术型人才培养标准不同,要求政策制定中技术路线要素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变化。战争时期,主要是以军事和农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办学模式上注重适应战争的流动性,强调实战案例和技术现场的观摩教学。新中国成立初期,肩负教育正规化使命,职技人才培养要求直接对接企业岗位,实施行业企业办职教,侧重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标准化。市场经济初期,人才需求上移,需要发展高职教育,既以升级方式盘活现有中职资源,又注重调动地方政府创办高职的积极性,广泛聚集校企合作办学资源。市场经济深化期,职技教育开始逐步转入内涵建设,突出了高职和中职校的示范建设,从办学规模到办学高标准,从硬件上规模和档次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技能评价和竞赛政策都作出了相应规定。2013年,供给侧改革后,市场逐步扩大了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产业发展走向集群化。相应的,职教政策的制定中,逐步开始了对高端技术人才培养的激励政策,倡导“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成为这一时期的热点。随后,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职教政策和“双高”项目建设、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将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大国工匠”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展现出职教政策指向重点的新变化。在技术拔尖人才训练方面,持续加大国际技能大赛的政策激励力度,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生发展等方面,制定专项治理的职技教育提质培优政策。同时,新增开设世界一流专业和课程,培养跨学科复合创新型“大国工匠”的激励政策,为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国职教体系提供政策护航。
(三)更名“職教法”,突破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瓶颈
百年发展史表明,无论是战时和计划经济时期的行业办学,还是市场经济期的校企合作,都证实产教融合是深化职技教育改革,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目前产教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根源于20世纪末的政策制定者对职业教育中“技术”的功能认识不足。1996年5月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作为职技教育的根本大法,对于“技术”因素的强调不足,成为产教融合政策制定缺乏法律支撑的痛点,产教深度融合的瓶颈由此形成,高端技术实训基地缺乏成为普遍问题。以职业教育为表、技术提升为里,不仅是党百年来领导制定职技教育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更是百年来党领导职技教育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实践逻辑。为了建立更好适应未来发展的职技教育政策,建议将《职业教育法》更名为《职业技术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企业具有帮助职业院校开展技术实训的义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职教发展史表明,无论是服务历史使命驱动的技术发展逻辑,还是职教为表技术提升为里的演进逻辑,“中国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种教育类型,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19],最终需要完成从求生的职教层次到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参 考 文 献
[1]严强.社会转型历程与政策范式演变[J].南京社会科学,2007(5):86-92.
[2][15]黄剑锋,章晓懿.中国智慧养老产业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与技术路线图模型[J].中国科技论坛,2020(1):69-79.
[3]GALVIN R.Science roadmaps[EB/OL].(2008-06-26)[2020-09-25].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short/280/5365/803a.
[4]哈尔,法鲁克,普罗伯特.技术路线图——规划成功之路[M].苏竣,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
[5]孙绵涛,冯宏岩.教育政策研究范式及其方法论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0(2):17-24.
[6]闫广芬,李文文.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国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6):27-33.
[7]赵惠莉,薛茂云.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崛起、创新与变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24-31.
[8]袁平凡,谌雷元.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经验与演变逻辑——对25份职业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文本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33):18-24.
[9]周建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政策、理论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3):3-11.
[10][13][16]李运华,王滢淇.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视角[J].教育与经济,2018(3):24-30.
[11][12][14][17]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26-127.126-127.133.130.
[18]孟景舟.职业教育名称的百年嬗变与职业教育学的重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87-90.
[19]朱德全,石献记.从层次到类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百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117+228.
On Policy Evolution Logic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Past Century
Zeng Maolin, Zeng Liying
Abstract Using P-TRM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 study of 143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olicy text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ast 100 years shows tha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olicies show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uasion in wartime, persuasion in the planned economy period,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tools for policy formulation in the market economy perio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artys historical missions at various stages have contributed to differences in talent training goals, school-running models, professional settings, teaching mode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depth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 past 100 years, the evolution logic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shown the integration of the“spirit-industry-professional”three chains un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manifestation, technical education is the main focus, focus on the law of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tools to realize the miss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to adapt to the new mission to provide policy escor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rename the“Vocational Education Law”to“Vocational Technical Education Law”to strengthen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olicies during a century; evolution logic; stage characteristics; P-TRM framework
Author Zeng Maolin, professor of 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in Zhanji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academic lead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48); Zeng Liying, candidate of PhD in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