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2021-12-08杨昌
杨昌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做法,提出注重基础、创新活动、搭建平台等策略,促使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培养体育品德,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职体育 核心素养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2-0087-02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丰富中职体育教学内涵、创新中职体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当前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论述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当前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是中职学生喜爱的学科,然而学生喜欢体育是因为体育课是“自由天堂”—— 由于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不够严格,教学流程不够规范,导致体育课成为学生“自由活动”的课程。学生经过近三年的体育学习,身体素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结合当前中职体育教学实际,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常常会忽略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作用不大。受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影响,中职的大部分建设经费用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和实习上,体育教学的投入只占很小的比例,导致体育教学设施缺乏,而体育教师在选择任教学校时也会尽量避开中职学校,造成中职学校体育师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教师方面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以及社会对高素质中职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体育课的重要性愈来愈突显。然而,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一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师认为体育学习缺少教学价值,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不能够发挥作用,以致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完成任务而教的情况很普遍,通常只是让学生频繁练习单一的体育动作,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积极主动地参加技能训练的意识不足。二是教学内容流程化。很多中职学校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常常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将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单纯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上,刻板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忽视对学生基础体育技能、自主锻炼意识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没有体现体育学习的真正价值,与中职体育教学目标相悖。三是教学方式单一。很多教师认为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是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只重视体育知识的讲述,忽略学生的实际练习,造成师生地位不明确、学生主体性不明显、教学效率低下。单一、固定的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体育课堂的乐趣,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低,很难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以至于常常将体育课堂当作是放松、玩乐的场所,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学生方面
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合理科学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是当前中职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淬炼学生健康精神品质的有效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体育课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对体育良好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够,没有发挥体育对品行的塑造作用,仅将体育视为简单的运动项目,忽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勇气,甚至有的学生在体育活动和赛事中表现出不尊重规则、比赛行为粗暴野蛮、缺少正确的胜负观念、团结合作精神不足、集体荣誉感不强、包容和理解能力不够、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等现象。体育精神的缺失,使学生在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受到影响。
二、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中职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其中,运动能力是个体必备的体育技能,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健康行为是实现个体终身健康的基础,需要教师长期引领,坚持培养;体育品德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品质,是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准则,对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精神奠基作用。
(一)注重基础,提高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体能、技战术和心理能力,是个体进行身体运动的最基本条件。从分类上看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对个体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参加展示或比赛等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提高运动能力,要以抓好基础训练为主,注重创新训练方式,以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训练中。
例如,跑步訓练是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基础内容,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而言,跑步也是一项极其熟练的体育活动,但很多学生对跑步的技术要领并未真正掌握,跑步姿势各异,体能千差万别,有时还会出现因技术要领掌握不恰当而受伤的情况。对此,教师不妨以口诀的方式对跑步的基本技术动作要领进行归纳总结:“做好热身,漫步小跑;肩头稳定,前后摆臂;轻轻握拳,三步换气;中途艰难,口鼻配合;脚掌落地,声音轻轻;不要过量,坚持不懈。”学生通过记忆口诀,自主纠正了错误的跑步姿势。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从事职业劳动,良好的体能是从事职业劳动的必备条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职业特点,创新跑步训练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如课前以方阵慢跑带领学生开启热身活动、课中选择合适时机组织接力比赛以活跃课堂气氛,以此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耐受能力,进而使学生具备从事特定职业必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中职体育教学要夯实学生体能基础、提高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加强学生职业体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术要领,具备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体能素质,成为社会需求的身心健康、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二)创新活动,养成健康行为
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是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前提。中职体育教学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的45分钟体能训练,还要创新活动,将体育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促进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例如,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采用寄宿制管理,他们除了参与每天固定的体育活动,自发进行体育活动、有体育运动习惯的并不多见。为此,教师创设“阳光体育中国行”跑步活动,将中国各地的知名景点标记在跑步图谱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出发“地点”、相关路线及距离,教师按照相应的比例尺设定距離,学生每天通过完成一定的跑步公里数,完成打卡任务,最终完成环中国跑活动。学生每到达一个目的地,教师给学生颁发一枚勋章及一个“百宝箱”,百宝箱内以书信的方式介绍相关的运动知识等。这一活动将体育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与学生的生活真正对接,使学生既增强了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也养成了坚持不懈的体育运动习惯,同时习得丰富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良好健康行为的养成既需要课堂内的重点训练,也需要课外的实践推动。教师将常规的体育活动进行创新,把地理与体育融合,根据学生的体能情况,因材施教,有效促使学生养成坚持运动、合理运动、健康运动的生活习惯。
(三)搭建平台,培养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通过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体育意识、品德风貌和健康心理的综合表现。体育品德作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场景。具体而言,体育品德包括追求卓越、公平竞争、敢于挑战、无惧失败、遵守规则、诚信友善、珍惜友谊、注重合作等内涵。《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品德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体育品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体现现代职业教育对体育教学内涵的不断丰富。教师应善于把握时机,积极组织体育比赛,为学生搭建培养体育品德的平台。
在体育教学中常常给学生安排有“自由活动”的时间,这些时间节点中,学生的活动状态各不相同,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自由活动的时间当作自在休息的时间,由此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成了“休闲时间”。教师根据这一实际,将自由活动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组织团体活动、开展比赛等方式,强化教学目标,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如利用自由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足球比赛、篮球比赛、接力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广泛参与比赛活动的兴致,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使其形成合作意识,进而凝聚班级向心力。多样化的比赛活动,能够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建立正确的竞赛观念,打造良好的班级形象,发挥体育精神对中职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作用。此外,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变化时期,适当的体育比赛是学校文化生活的必要补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释放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教师要善于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将基础训练与体育比赛有效融合,积极组织比赛,有效搭建平台,促使学生通过比赛巩固学习内容、增强身体素质、锻造精神品格,在体育比赛中敢于展示自我,获得为团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比赛活动的设计要尽量以团体活动为主,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获得不同的竞赛体验,从而在体育比赛中厚植体育品德,而不是让体育比赛成为少数具有体育特长学生的展示活动。但对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将其推荐到更高水平的比赛中,为其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在中职体育教改的路上,教师应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路径,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探索[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22).
[2]范晓云,王旭.“运动诠释美丽,体育拥抱生活”理念下中职体育教学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6).
[3]陈辉.基于“学科育人”理念对中职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体育教学,2020(2).
【作者简介】杨 昌(1980— ),男,壮族,广西靖西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体育教学和学校管理。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