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策略
2021-12-08农正中
【摘 要】本文立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论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策略,提出深挖教材、丰富教法、联系时事等做法,以唤醒和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关键词】忧患意识 高中历史 素材 时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2-0032-02
《周易》中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告子下》中告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忧患意识,是基于对矛盾法则和国家兴衰存亡内在规律的深刻思考而形成的。这种忧患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高中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素材既丰富又生动,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基于此,本文论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唤醒忧患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坐而论道,而应该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忧患意识。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大量适合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素材,教师要注重从教材中挖掘相关素材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近代史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明清时期,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当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改革纷纷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并完成工业革命时,中国依然美梦未醒。直至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正是中国长期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造成的恶果。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断加深,中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忧患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在逆境中开始反抗和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中国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道路,正是在忧患意识的驱动和鞭策下,中国共产党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最终建立了新中国。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和串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忧患意识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又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教师可以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历程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周时期,国家鼓励商业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于世,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以来,统治者大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旺,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是封建统治者依然顽固地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各种有利条件的助推下迅速成长起来,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则始终处于缓慢发展状态,重农抑商政策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重农抑商”政策演变历程的分析中,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的忧患意识。
再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讲授《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一课时,教师以中国的“四大发明”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引用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关于中国人发明的评论:“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尽管我们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但是要想保持这种领先地位,就必须坚持忧患意识。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忧患意识”因子,教师要深度研读教材,精准把握忧患意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上开展忧患意识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教法,培养忧患意识
尽管教材中蕴含忧患意识的内容是丰富的,但是要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必须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教学中忧患意识的培养,不能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而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如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史料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以史料教学法进行简要说明。
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中“海禁与闭关锁国”一目时,教师为学生出示如下两则史料:
史料一: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
史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教师提出问题:①结合史料一,你认为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②结合史料二,说一说中国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通过史料分析,学生得出:①中国之所以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由于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②中国之所以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是因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盲目自大;③我们要从“闭关锁国”中吸取教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
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史料并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对史料的分析和探究中认识到正是中国明清时期忧患意识不足才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三、聯系时事,强化忧患意识
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认为,如果缺乏对历史的确切了解,就会造成对现实的迷茫;同样,如果对现实一无所知,也不存在理解历史的可能性。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情感教育都应该用具体事例加以深化、用历史事实进行说明,这样情感教育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忧患意识作为历史教学的情感目标,经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培养的,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样离不开现实事例的支撑。尽管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忧患意识教育素材,但是那些“过去的事”还是会让学生或多或少地产生“违和感”。而时事新闻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新发生的动态热点新闻,它为教师创设现实情境以及营造真实性、趣味性、开放性的课堂氛围提供了可能。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将时事新闻补充、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加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培养学生透过历史洞察现实的能力。为此,教师要不断了解和收集当今国内和国际社会的热点事件,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向,与时俱进,通过时事新闻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思考意愿,实现历史学科“以古鉴今,鉴往知来”的教育功能。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教师为学生出示2020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对比,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早在19世纪,中国的GDP就占当时世界的20%以上,与如今美国的地位相当。但中国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今天,我们重新坐上了经济总量第二的位置,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你怎样看待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历史事实?
学生分组讨论,并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论证。
生1: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体现中国的改革開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鼓舞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拼搏精神。
生2: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是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表现,有利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生3: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但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经济实力只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4:通过搜集信息我了解到,国际上是以人均GDP的指标来衡量富国和穷国的,目前,我们不能只看到“总量大”,还应该看到“人口多”的现实,再大的数据除以14亿,也就变得很小了。
生5: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经济总量大而不强,尤其在一些高精尖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生6:尽管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是一些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比如贫富分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解决,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整体上还是落后的,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
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进行评价,使学生意识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两面性,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既认识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清醒地认识到辉煌背后的挑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
鲁迅先生曾言:“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一个不忘国耻、充满忧患意识的民族,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通过历史教学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珍.漫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名师在线,2020(15).
[2]陈作青.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忧患意识的培养途径与方法[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3]马军.基于忧患意识的历史人物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17(5).
【作者简介】农正中(1979— ),男,壮族,广西靖西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心理研究与历史教学研究。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