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课程建设探析
2021-12-08郭颖
郭颖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意义,阐述专业群课程的组成要求、特点以及与传统课程关系,提出构建“知能共进”课程体系、开展递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措施,促进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网络 专业群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2-0047-02
2015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今后10年的“互联网+”发展目标。在此意见指导下,网络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不断深入,促进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围绕计算机网络的专业群逐渐形成。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主要为“计算机网络原理”“局域网搭建”“网络综合布线”“网络设备配置”“系统管理与配置”等,这些课程之间往往缺乏内在联系,并且存在诸多简单重复的内容,灵活性差,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再加上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差异,无法达到专业教学的学科系统要求。不少中职学校虽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需要以专业群课程建设为改革重点,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意义
专业群,是指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与相关专业进行充分融合,进而形成的专业集合。专业群课程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专业群课程与单一专业课程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适应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专业群课程建设是围绕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构建的课程体系,以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提炼出专业课程中有密切联系的内容,重构并建立专业群课程,突破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差异化属性,开展递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组建专业群课程教学团队,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专业群课程。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课程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保证专业课程内容的科学关联性,建设专业群课程可以确保其中组成课程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联性与专业知识的层级递进,在专业教学中保证内容具备时代先进性;二是专业群课程结构具有科学合理性,教学内容做到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完善中职学生实际技能素养培养体系;三是高效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借助实训室平台开展综合跨课程实训项目,大幅提高专业实训室的使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实训效果;四是可以推动专业群内各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实践轻理论或者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提升专业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课程的组成要求、特点以及与传统课程关系
(一)专业群课程组成要求
专业群课程是培养适合某个产业链的技术(服务)领域或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技能的载体,它一般由多门本专业或跨专业课程所组成。因此,每个课程知識点之间既要存在逻辑关联又要相互独立,形成亲和性、离散性同在的可集群专业课程内容,并以循环递进的方式贯穿实践实训和技能培养环节。
(二)专业群课程特点
专业群课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岗位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展开教学,从组织、内容、结构等多方面做出教学规约。群化后的专业课程具备更明显的岗位技能特性,让中职学生可以在专业群课程学习中形成更加连续的、开放的专业课程学习体验。
(三)专业群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关系
专业课程模块能够根据差异化技能培养需求,展开多样化分支培养,在专业群课程中作为可确定的技能培养范畴。因此,专业群的最终呈现方式类似于专业课程模块化,但是相较于专业课程模块,专业群更加看重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对不同模块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关联性强化。而传统课程模块为线性关系,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分别组织落实,导致教学中缺少课程间交流,未形成连续的技能培养目标。建设专业群课程能够通过不断循环、递进、加深,形成相互关联、部分并行的教学轨迹。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群建设的措施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课程建设,要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在知识、素养、能力各维度上,构建逐一推进、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层级式管理机制,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实力,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在建设中,要先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涉及的行业企业相关工作岗位进行调研,明确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并归纳整理,形成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解知识点,通过重组和序化同类知识点建立知识群,最终形成专业群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课程建设进程如图1所示。
(一)构建“知能共进”课程体系
基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为凸显实践教学在中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所学的理论课程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需要根据工作岗位任务对应的知识点明确专业课程的内容,以项目为载体,构建“知能共进”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信息技术等;专业群课程,如家庭网络构建与管理项目(内容模块:图纸绘制模块、弱电布线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打印机安装与维护模块、网络设备配置模块、智能家居连接与调试模块、信息安全防护模块等)、办公网络构建与管理项目(内容模块:图纸绘制模块、弱电布线模块、网络设备配置模块、服务器搭建与维护模块、智能办公连接与调试模块、信息安全防护模块等)、园区网络构建与管理项目(内容模块:图纸绘制模块、弱电布线模块、网络设备配置模块、服务器搭建与维护模块、网站建设模块、智能园区连接与调试模块、信息安全防护模块等)、综合实训课(网络搭建与维护方向岗位综合实训、网络信息安全方向岗位综合实训、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岗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通过解构传统专业群课程内容,按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式的项目重构课程内容,加速理论课程知识向专业实践能力转变,培养能从事网络组建、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系统维护与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设备维护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开展递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
第一,开展基础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包括计算机网络搭建和安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内容。配合课程教学,在实践训练中通过认知类、操作类实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实践平台可以在做中学,理论学习在实训中得到锻炼和验证。
第二,开展综合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综合实训课程中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或将学生送入企业参与完成项目的方式,学生充分了解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完成实际项目中该如何使用,进而建立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整体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学专业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能有机融合。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也是综合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水平得到锻炼和提升。
第三,开展创新实践教学。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组建创新实践工作室,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建立创新实践团队。工作室为师生提供工作岗位所需的软硬件环境,以开展研究创新、对外承接企业和学校项目。学生在工作室中,可以运用已掌握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进行多种形式创新研究和项目實践,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升其创新思维,拓展自身实践应用能力。
(三)加强专业群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建设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课程的关键前提,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保障。围绕建设专业群课程核心,要构建专业群课程建设层级式管理机制,自上而下设计五级管理层,分别是学校、系部、专业、专业群、教师,形成计算机网络专业群教学队伍。该队伍中设计一位专业群群主,主要负责整体规划计算机网络专业群建设,并且挑选相关专业骨干教师担任专业群的核心教师,负责团队课程的开发及教学管理,协调帮助群主展开教学工作。其他教师为授课教师,共同形成梯度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群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的工作职责。在校企联动合作中,组织专业群教学队伍前往企业参观、培训、实践,真正让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增强专业群课程师资团队综合实力提供有力平台,为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安排等提供依据。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群课程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层次化专业群教学体系,通过不断循环、递进、加深,形成相互关联、部分并行的教学轨迹。此外,还应设计专业群课程建设内容,构建“知能共进”课程体系,开展递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加强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董夙慧.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与实践路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
[2]方飞虎,潘上永,王春青.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5).
[3]曾彪.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汽车与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为例[J].科学大众,2019(5).
[4]陈志嘉,张远平.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Linux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2019(14).
[5]王骥,徐国保,盛东亮.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9(2).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第二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广西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8〕65号)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 颖(1983— ),男,湖南岳阳人,大学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学位,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及专业建设。
(责编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