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生活中追寻自由写作的源泉
2021-12-08龙益得
人类被赋予灵魂,能够发现世间的真实与美好,通过七窍玲珑之心将世间的美丽通过符号以自己有限的生命记录着,描绘着。从前的孩童,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墙角下的快乐源泉,可以因活泼顽皮,搬开砖瓦,发现其下隐藏着的无限魅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出现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包括新的教育方式的出现,出现了现代学校、网络学校,出现了开放或封闭式的校园管理,出现了在一个大课堂对一大批学生传授相同教学内容的教育方式。这些的程序化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童探索未知领域的天性,束缚了孩童发现未知领域美好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当下教育方式下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当下,唯独可以借助老师来帮助开启这万中无一的天性。
孩童时代的天性被束缚让这个世界多了份扭曲,多了份悲恸,这份痛楚让我们教育者不得不引发深深的自省,如何才能够真正培养出一个符合时代需要,又不泯灭天性的天之骄子。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对孩童教育的根本,而对孩童教育,孩子学习的内容又是国家基于一切学科颁布的教材,孩子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也许让一切返璞归真,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人才,这些人才只有能够通过自己的手笔撰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才能够把握住世界乃至时空的走向,规划出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的未来,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对真实生活的感知与感悟。
如何让孩子们追寻自由写作的源泉,如何把握真实生活的源泉,笔者十多年来苦苦追寻,通过开设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通过对不同形式的语文活动课进行探究,如《名著阅读》《古风雅韵》,我们将这些变身为学校古风社,由学生自己进行活动实践,将教材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又如《探索顺德地名文化内涵》《顺德的中华名小吃》等,后来成为学校文学社的固定活动项目。近两年,笔者选择开设《语文课校园植物》这一课程,从语文实践活动的角度开展“语文课校园植物”活动,计两学分。通过相关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包括“翠竹园文学社”这种高中三年陪伴式的成长,将课本与校园内外活动进行结合,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们交流对生活的感悟,交流写作的经验,也提升了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推动了促进学生自身成长的有效性,同时也真实再现了生活、学习、课程融于一体的现象。
我国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便提出了全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基于国家试行的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发体系,对校本课程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今年开始下发的全新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就是《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在这种新情况下,学校提出全新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有其自身所必要的考量,而真正需要作出调整的是教师自身,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合理进行课程设置,而从一定角度来看,该课程是基于校园为学生所提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对于高中生的学习写作,以记叙文为主要的训练方向,以对人或物的叙述为主要内容,这需要小作者在写作之前,对人或物进行仔细的感知与感悟,从能够将之化作文字进行撰叙。这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重新发现美的过程。
一、校园内外——校内校外的关联与拓展
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学生会经常因为素材少而怯于写作,素材的少并不完全是因为所生长的环境单调、枯燥,更深层次来源于的是学生自身,对于周围人或事的挖掘。
(一)庭院深深深几许——校园内幽径深处的奥秘
只要园丁辛勤的呵护,即使是生长在园子内的树苗也可以长势茂密而旺盛。浇水、除草、施肥都是树苗能够健康茁壮成长的措施。庭院深深深几许,曲径通幽处是校园内许多有着小小情调的孩子们的聚集地,何不充分利用,让孩子们领略这个世界不一样的景色,在畅想中发现更多的写作素材。
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孩子们会发现,在许多偏僻的小地方,藏着吸引孩子的无穷奥秘,何首乌、蟋蟀、蜈蚣、斑蝥等生物可以让孩子们兴奋到尖叫。老师带着孩子们仔细观察其中所暗藏的生物系统,一方面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喜欢并且可以写作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对于跨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校园可以带给孩子们以许多的灵感,让孩子们发现写作的源泉,从土壤、水到植物,从人物、建筑到人与人之间的故事,人与物之间的交互下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曼妙的。父母之情、同学之情、师生之情以及物与我自身之间的某种特殊小依赖,都可以成为情感源泉的根本。这需要孩子们有一双充满观察的眼睛去搜寻校园里发生的不一样的人或物,通过每日随笔,通过文字记录,记录自己未来的那个曾经,在未来再回头看这个世界的时候,生活可以更加清晰与明媚,少年的懵懂,青年的轻狂,生活至此,不枉此生。在校园里,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去训练自己说与写的能力,在教师的引领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通过一年的训练,可使自己成为记叙周围人或事的佼佼者。
在校园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作文的主题,到了校外,除了活动主题,如何帮助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完成对人或物的勾勒,也是值得探讨的。
(二)春色满园关不住——校园外拓展无限的神奇
校园活动常有而外出活动不常有,外出活动对于校园里的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他们那充满好奇的脑袋始终会向着园外偷偷瞥上一眼,园子關住的孩子身子,却关不了那些孩子好奇的心理。园内的曲径通幽,可以让孩子们洒脱地展其魅力与灵性,攀冰外活动更是如此。一定程度地释放,可以让他们岁外探索的射线得到充分的放射,引出无限的神奇。
校外活动更类似于社会实践,一步踩下去的也许是捕兽的陷进,也许是无尽深渊的淤泥沼泽,教师带着孩子们于校园外探险,更像是一次人生中的旅行,在不同环境下彼此之间进行着真情的互换以及生活哲学的博弈,除此之外就是世界无限的美丽与魅力的诱惑,可以是体验荷叶田田的农村生活,也可以是参观气势磅礴的古建筑,也可以是探索别人很少光顾的古村落,其中每一份都透露着大自然的无限奥秘与人类智慧的鬼斧神工。在教师的引领下,拨开的是雾里开花的面纱,感叹的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痕迹。这便是校园拓展的无限神奇,从别人的生活中可以看到自己未来生活不曾领略的风采,以这样的一番心情去领略世间的风景,在教师的引领下去解读,去体验,去描写。
这一切都来源于教师在校外探索过程中对于校外活动过程的剖析,理解事物形成的层次关系,而这些就像是对记叙作文思路的勾勒,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而其事物内在本质,却始终脱离不了各种关系,这种想象的发散与作文思维的培养,在如此的一个环境陶冶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创作的热情,感慨于俯仰,动情于天地,可以说是课堂外一节美妙的记叙文写作思路的引导课。
二、课本内外——课文内容独自的“娇羞”
记叙文写作的意义在于感情的沉淀与生活,做到如此才能够让记叙文中的人或事物有了“活”的感觉,才能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真切感受到作者之于文字中所理解到的真正含义,这一切的基础也源自学生以自身经历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出这种文本解读能力的是教师,是教师从课本中所挖掘出的学生对课本文本内容的感知与感悟。
课本内容独自的“娇羞”让课本本身的内容束缚于纸面之上,由于优秀文章的含蓄绵长,学生无法能够穿透其课文文字表層的内容,难以感知其中内容的含义,感悟其含义的真谛,基于此,教师对于课本内容所需要做的就是无限放大,像一个高倍的放大镜,让学生能够通过放大镜洞察到其内容中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在放大镜的倍数下发现书本中更多知识中的奥秘,从而开始敢于追寻知识的本质,敢于探求现实的真身,如“躲猫猫”般的游戏与知识展开着竞争与角逐。
课本是教材,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源泉之一。中学阶段是形成人生三观的重要阶段,课本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其人生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别人的人生经验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内外的事物的还原与拓展,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真实性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课文中相似的人或事物,课本本身内容“娇羞”于此,却在教师的放大之下让本身的娇羞含苞待放,盛开出别样的花朵,散发出不一般的魅力与芬芳。这也正是真实生活中追寻自由写作的根本源泉,也是基于真实生活下的泉眼,是一切源泉的开始与尽头。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感知周边的人或物,从而更好地去感知社会生活。
三、真实生活——课文与校内外生活实践独立的“宣言”
都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追寻知识应有的方向,才是引领人类发现新大陆的真理。课堂内可以将校园内外以及课本内的知识进行无限融合,课本外,可以是无限的实践空间、可以是无限的知识容量,可以是无限的活动范围。课内文本可以有效地融合课外知识的任何载体,课内文本相对于生活实践的独立“宣言”,是基于课本内知识的理论之外的探求,是对基于校园内外实践真理的探寻,课本外的时空是无限的,但是个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发现无限,是艰辛的,也是困难的。
记叙文写作本身,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内文本与课外活动的结合,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相互之间无形的渗透可以让写作的源泉变得无穷无尽,如浩瀚大海,海纳百川,奔腾不息。这样的浩瀚江水的叙述更像是课文于生活实践的独立“宣言”,叙述着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真情。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成长,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但是也有可能就是那么一瞬间,学生突然醒悟。学生在校园内外的活动中,可以展示自己不一样的才能,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感受到真实社会生活给予人的震撼,而如此的一场震撼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让他成熟。也许可以撼动的,只是一个变化,孩子一生的成长变化,是世界乃至整个时空的发展规律的变化,人类的潜力是无穷尽的,学生的变化也是无穷的。在世代相传的今天,人类的如此成就,已经告诫了前人对于人类过多浅陋想法的束缚,而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实践,是课内文本本身,是课堂教学本身无法给予的,同时也再次证明理论之外实践的重要性。同理,写作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种小技能,一样可以在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无穷的发展与创新。
真实的生活中所追寻的写作源泉是丰富的,教师发挥的引导作用是必要的,但是真正值得探究的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周围的环境,尽可能打造主题活动进行思想源泉的补充与给予,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让记叙文写作得到更好更快的拓展,真实的生活,可以是开放的世界,也可以是封闭的环境,只需要有一颗敏感善于被共振同理的内心,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可以被激发,写作素材便可以如丰富的泉眼般的源源不绝,校园内外,曲径通幽,课本内外,知识无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追寻自由写作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刘晓颖.观察是写作的源泉[N].语言文字报,2021-01-27(005).
[2]张保录.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1(03):59.
[3]刘蓓蓓.高中作文写作技巧探究[J].语文天地,2020(34):53-54.
龙益得,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李兆基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