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素养发展论
2021-12-08王艳丽
当前高中语文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几乎以梳理知识内容和挖掘表现手法为重点,缺乏对文本审美意旨的观照,尤其缺乏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散文审美化教学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基于写景抒情类散文从审美的感知﹑体验、反思和创造四个方面去探讨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问题,以期有所启示。
一、审美感知
对于潜涵审美因子的文本,首先应该让学生带着“美感的态度”来感受它的存在,也就是对它的形式美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而审美感知能力主要由审美感觉能力和审美知觉能力构成。具体来说,审美感觉能力指通过凝练的字词和丰富的修辞来感知事物形象的能力,审美知觉能力指在审美感觉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填补语言中的空白,进而对事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知觉的能力。例如教学《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教师可以这样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名家朗诵,然后谈谈你有怎样的感受,并指出是从哪些句子或者字词中感受到的?
生:感受到宁静、缥缈。“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这句中的“点缀”感受到荷花是星星点点的分布的,在一望无际的荷田中显得缭远又弥蒙。并且用“点缀”而不是“开着”,刚好与“零星”形成对应,又能让画面显得宁静、缭远。
师:这句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段,这些修辞的描写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感受到灵动、朦胧。用“袅娜”“羞涩”两个词形象地展现出了荷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态。
审美感知作为审美过程的初始阶段,对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感知文本的语言形式美和内容形象美。而在审美的整个过程中,审美想象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散学生的审美思维,进而产生直观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体验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就体现着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真挚而又深刻的情感互动,以实现物我不分或情景交融。因而在极具审美功能的写景抒情类散文中,我们要能够将感官层面、情感层面、思想人格层面这三重审美体验打通、融汇起来,然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加以体会和把握。例如通过《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来逐步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师:通过景物描写的分析,大家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特有的清、静和悲凉。那同学们知道郁达夫笔下的这些景物为何会有着这样的特点?
生:作者好像身处热闹之处,但实则离群索居、抑郁苦闷。所以此时的心境是悲凉的,他看到的景物也就染上了悲凉的色彩。而这种悲凉的景物本身就是一种美,作者在抛却了世俗的价值观念,真正看到了这些秋景的内在美,此时作者已和这些秋景融为一体了。
师:非常好,蓬勃的生命力历来激励人心,但是衰败的生命,也是一种美。尤其“悲秋”一直是我国传统诗词审美中的重要主题。这种美需要我们超越实用的束缚,才能够理解生命的衰败在艺术表现中的正价值。那现在大家认为郁达夫是一個怎样的人呢?
生:是一个大雅之人。
审美体验是我们与文字、与作者近距离接触的过程。走近这些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也是我们重新解读作者的契机。在审美体验中寻求情景交融,这种交融不仅指表面化的合一,更指的是一种作者与景物无隔阂的直接接触,此时作者即景,景即作者,而我们从中潜能体悟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三、审美反思
学生反思的过程是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方式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或重新组构已有图式,这是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样,审美反思也是审美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将审美感知中的形象美和审美体验中的意蕴美内化的桥梁,也是进行审美创造的前提条件。例如教学《听听那冷雨》第九自然段就可内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
师:刚才有同学说第九段极具音韵美。请同学们先有感情地自由朗诵一遍,然后再分析一下此段为何会让你感受到音韵美?(学生自由朗读)
生:“湿湿、鳞鳞、轻轻重重轻轻、潺潺、冰冰”这些叠音词让我们读起来感觉很轻缓、柔和,似乎还有一种冰凉的感觉。
师:这正是叠音词的作用。那么除了音韵美,大家还能感受到什么样的美?
生:修辞美。“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化听觉为视觉,“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化听觉为触觉,这些通感修辞让“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新颖奇特之美。
师:通感修辞通过调用各种感官使得“雨”这位“灰美人”立体的呈现在我们身边。同学们还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美吗?
生:情感美。作者说那雨是冷雨,其实表明了作者的心境也是冷冰的,这既是寓情于景,也是情景交融。他有此心境是因为他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可是由于种种现实问题,他只能在这头眺望大陆。
审美反思作为审美过程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既是一种知识的不断深化的阶段,也是学生进行迁移运用的储备阶段。只有不断地追问,才能引导学生持续深入地思考,进而帮助学生透过表层的语言文字信息窥测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文本的思想内核。审美反思不仅触摸文字,更触摸人的心灵,它既是对感知和体验的融汇,也是对两者的评价和反馈。
四、审美创造
审美感知重在整体把握,但对审美对象还处于模糊认知阶段;审美体验是将主体浸入其间,具身感受和体认审美对象;审美反思是脱离审美情境,从旁观者角度省察审美对象的过程;而审美创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极具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它作为审美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审美前三个过程的总结和超越。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反思都在为审美创造做铺垫和打基础,它们是审美创造的前阶段,蕴含着审美创造的理念、想法等,但还没有成为现实。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中的审美创造主要指学生的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上面三篇课文其实都可成为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支架。
《荷塘月色》教学片断:
师:通过五六两段的学习,相信朦胧唯美的荷塘月色图已经刻画在了同学们的心间。那么谁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心中的荷塘月色?
生:忽闻远处有荷塘,荷在朦胧月色中。
师:对《长恨歌》中的诗句进行了化用,非常好!
《故都的秋》教学片断:
师:郁达夫笔下的景物似乎都表现着生命的活力,完全不是萧瑟、冷寂的感觉,显然作者自己对这些景物赋予了特定的情感。那同学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用几句话描写一下自己眼中的那个秋姑娘。
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雨来去几度寒,徐徐旦夕红日升。
师:化用刘禹锡的秋词,又表达出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非常好,可以看出你也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生:蝉鸣来了又去,树叶绿了又黄,而生命就在这断续间悄然消逝。
师:用三行诗的形式展示了你对生命的体悟,非常具有独创性。
《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断: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余光中先生的冷雨,体会到了那冷雨下的悲凉心境。作者无声的将所有的感情寄予在了那些冷雨中。那同学们能否将其中的一段改变成诗歌呢?
生:一位异乡人/走过多少路途/遇到多少雨季/是勇往直前还是急流勇退/他的心底/不知有多少彷徨/臺北的街头巷尾/来回二十年/记忆疯长/心头略颤/一座巷底公寓/一盏灯/一个人/在黑夜沉思/在白昼祈盼/去整理/爬满青苔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师:(掌声)你的创造力真是让老师佩服,在紧贴文本中心思想的情况下,显得诗意盎然!
通过练笔的形式,将学生头脑中的审美感知、体验和反思以显性的方式落实。而在具体的练笔过程中,学生既受到了审美氛围和审美文化的浸润,也增加了表达自我和写作锻炼的机会。学生将感知到的形象,体悟到的情怀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深入理解和感受文本思想情感的同时也不断加深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中,以积极主动、充分饱满的状态去感知语言文字的形象,体验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魅力,不断反思和求索文本的思想文化脉络,可以帮助学生润物细无声地发展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218.
[2]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1.
[3]凌晨光.艺术教育与审美经验的培养[J].天津社会科学,2007(7).
王艳丽,山东省高青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