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溯源,文言自主学习的入门之法
2021-12-08王爱明
文言文我国过去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阅讀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通一定数量的名篇。”本次“统编本”语文教材出炉,文言文再度高歌猛进,占初中语文教材全部课文的51.7%,仅七年级上册古代诗词就达到10首、文言文计7篇。看来,国家估计是利用教材改革的契机,大幅提升古诗古文的比重,让语文教学回归“中国化”的正途,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正道语文就是指要老老实实教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采用了“语文素养”的概念,涵盖面就大多了,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应用能力。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吕叔湘先生认为:“不但是中学里需要教文言,而且还需要大大加强,同时还得改进教学方法,着重基本训练,例如系统地学习古字和古义,练习断句,等等。”尤其在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教者更应守正溯源,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寻找引领学生自主入门的方法,让文言文课堂充盈着审美的愉悦。
由此看来,引导学生文言文学习入门,还应该守正溯源,在听说读写上做文章。
一、“诵”,培养文言语感
吟诵是亲近文言文的第一步。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央视的《朗读者》节目推出后,全社会掀起诵读经典作品的热潮,社会上兴起的国学兴趣班,大多是采用诵读形式。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更应该重视这个过程。
要能够做到准确诵读。让学生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有时遇到一些较难的句子,教者要适时地加以点拨,根据句意准确地弄清句读问题,再让他们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通读了解课文。
要在大声朗读中培养语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声朗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我们开口诵读时,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了,准确率却大大提高了,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将会成倍提高。
要重视反复诵读。反复诵读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也唤起了情感,这是不争的事实,诵读有助于记忆,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就十分重视多次诵读,强调的是一种直观的教学理念,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对文言诗文的感悟力。
二、“借”,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学习文言文应当准备适当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字典》《辞海》《辞源》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古汉语常用字典》(商务印书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查阅工具书,用工具书来帮他们排除文言文理解上的障碍,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除了工具书以外,我们要教会学生联系课文注释,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帮手。课文注释好比我们学习时用的拐杖,用好它我们就能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章:我们査阅注释和文化常识,就会理解课文相关的作者经历;我们借助注释中提供的字词解释,就能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
三、“导”,扫清理解障碍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如材料的综合探究、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语句的理解等,教师要将值得讨论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进行有效引导。肖培东老师的做法是:用一个主问题切入进去,对文本进行大胆的取舍,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主问题的设计既要涵盖文本,又要深入文本;既要把学生的目光始终聚集在文本,又要给学生思考的广阔空间,成为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
以《爱莲说》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主问题“周敦颐 莲花”切入文本中去,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周敦颐 爱 莲花”,学生会探讨爱莲花的原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赞 莲花”,作者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揭示了莲花的内在气质,“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是莲花”,作者借花喻人,揭示了花中蕴涵的君子品质。作者周敦颐,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保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围绕一个主问题,三个辅助问题,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我们就能让学生全面地理解文章。
四、“记”,积累文言知识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能阅读浅易文言文。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作为教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及时地整理所学字词;我们也要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初中常见文言虚词有之、乎、者、也、而、乃、夫、故、何、焉、于、其、然、虽、为、以、且、则、或、既、哉、已、矣、若、所等,大概有30个左右,但其中以“之、乎、者、也、于”最为常见,学习时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罗列出来,让学生作适当记忆。
我们还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式,能结合语境和常见文言句式理解的文章意思,如“何陋之有”(倒装句)“待君久不至”(省略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所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对一些名篇也需要熟读成诵。《诫子书》《孙权劝学》《陋室铭》《爱莲说》等这些古文古诗中的名篇,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码,它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我们就是要学会从这些古代名篇中,理解民族文化曾经的辉煌,同时也摸索着民族发展、走向未来的道路。
五、“读”,増强学习兴趣
“读”就是指文言文拓展阅读。这才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简单的机械记忆只能应付考试,要想提高学生文言文的思维的能力,我们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初学文言文的同学,经常的文言阅读能够帮助他们积累文言词汇,也能更直接地了解文言文的语言习惯,不至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累赘感。
初期阅读,主要是培养兴趣为主,所选的阅览材料要注重趣味性,《淮南子》《郁离子》寓言选、《山海经》《列子》等都是故事性很强的材料,我们可以适当选用,提供给学生们阅读。
文言文学习对传承中华文化非常必要,今天学习文言文,不是为了让学生写古文,而是帮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文化谱系观:知道过去、了解现在、正视将来。在文言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我们应当选用一些简易的、学生能接受的,甚至最古老的、最原始的方式,帮助学生迈好文言学习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谈“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批判继承古代文化。
参考文献:
[1]于凤美.在吟诵中体味古诗词的美学意蕴[N].山东教育报,2018.01.21.
[2]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谈文言文教学,正道语文微信公众号,第169期,2016.01.17.
王爱明,江苏省海安市丁所初级中学教师。